回覆列表
-
1 # 老虎他爹
-
2 # 不像有山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
正如殷商文化必然有承前。
魯迅開始《狂人日記》時,一定寫過其他作品,只是《狂人日記》發表的早而已。
當然開山之作,必然是墊定地位的大師之作。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
正如殷商文化必然有承前。
魯迅開始《狂人日記》時,一定寫過其他作品,只是《狂人日記》發表的早而已。
當然開山之作,必然是墊定地位的大師之作。
魯迅受學於章太炎,但章太炎並不太認這個弟子,章太炎後來與弟子幾次聚會也並沒叫魯迅,但曾打聽過魯迅的下落,並說:魯迅喜歡俄國小說,太受其影響。
章太炎離政治太近,加上他與孫中山矛盾激化,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這可能導致魯迅與他關係疏遠。但魯迅提到章太炎,還是比較尊敬的。二人關係一般,可能與受教時間較短有關。魯迅當時離開仙台,對未來生活乏規劃,不得不在東京遊學,聽過章太炎的私課,但興趣不大,他還是更喜歡小說,便與周作人合譯了《域外小說集》,並忽悠了一筆錢來出版,可惜書賣不動,完全賠光,再找錢也不太可能了。為了讓周作人繼續學業,魯迅不得不回國求職,在許壽裳等人的幫助下,進入北洋政府,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
這段經歷對魯迅的意義在於,他一方面深受章太炎影響,另一方面接受了俄國小說的影響。
章太炎是當時的文章領袖,語言半文半白,鏗鏘有力,且有樸學明白曉暢的理性風格,這被魯迅所學習,魯迅初期文章句子太長,文意古奧,有章太炎的影子,後來日漸凝練,這可能是受俄國小說的影響。
在當時,國內沒有現代白話小說,倒是赴美留女生陳衡哲用白話寫過《一日》,比《狂人日記》早發表了一年左右。胡適在北美主張文學革命時,友人多不認可,陳衡哲是最早響應者,並與胡適多有白話詩的應和。不過,陳衡哲自己認為:“(《一日》)既無結構,亦無目的,所以只能算是一篇白描,不能算為小說。”
魯迅寫《狂人日記》,是受果戈裡影響,但更重要的是,當時文言小說有許多是日記體,民國初期三大言情小說(喻血輪的《芸蘭淚史》、徐枕亞的《玉梨魂》和蘇曼殊的《斷鴻零雁記》)中的兩部(《芸蘭淚史》和《玉梨魂》)都是日記體小說。
日記體的優點在於可直抒胸臆。中國傳統文學長於抒情、弱於敘事,上古無史詩,長篇敘事詩要到《孔雀東南飛》才比較成熟,而它又是在遊牧民族和佛教文化舶來的背景下產生的。一般認為,中國長篇小說可能來自佛教的“俗講”(整理成變文),外來的敘事問題和中國古代的抒情文學結合後,才形成了元曲。
元曲中雜劇的形式與世界各國的戲劇形式都不同,它可以一幕幕分開欣賞,很少全本貫通,對情節鋪陳不太關注,更關注辭藻的華美。這也體現出傳統文學重抒情不重敘事的特性,所以中國小說長期處於邊緣地位,不被主流文壇所接受。
日記體勃興,恰好滿足了抒情與敘事兩方面的需求,作者冒充小說主人公可隨意抒情,盡力發揮遣詞造句的才能,而故事又能串聯一體,比較好看,所以是當時作家普遍採取的方式。
《狂人日記》本身故事的東西並不多,魯迅一生講故事的水準平平(他沒寫過長篇),他更長於抒情,以《狂人日記》為始,亦不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