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討論組

    帶來的好處啊,就是很多看不懂的細節,都可以透過彈幕補充。很多拍攝時候的事情彈幕也會補充,看完一個影片知道的東西也是很多的。

    答主一般看b站的彈幕,都是很可愛的,大家拋的梗都很有意思,很到位。看完之後心情舒暢。(有沒有很可愛啊,刷彈幕的小夥伴們)

    現在沒有彈幕都不想看劇了呢 。

  • 2 # 波繆繆

    “彈幕”之所以出現,不完全只是因為某類人群自我表達的需求,而是代表著當資訊播放平臺越發多樣化,以及娛樂內容供應過於充足之後,觀眾消費行為在網際網路平臺上的轉變。

    傳統環境中,當我們集體消費“觀看性娛樂”(電影以及戲劇、話劇等部分娛樂專案的所屬分類),為了增強代入感,以及利用其社交價值,我們常常會對儀式性有著一些要求。

    我們可以看到,戲劇、話劇、音樂會這種在歐美傳承時間較長的活動,至今依然儲存著很多觀眾禮儀。影院在歐美市場則更趨於大眾消費,會供應與餐廳一樣的熟食,還會用極度低廉的價格以及更多的便利吸引中低收入人群。不過在幾十年前,當電影鼎盛時期,也曾擁有過與音樂會類似的高規格待遇(北美1915-1949的電影宮時代)。

    這些觀看儀式之所以會曾經或者現在存在於一些娛樂活動中,除了社交作用之外,還可以追溯到對故事本身的敬畏,因為戲劇表演最初便是源於祭祀,源於教化的需求,利用的是人類透過故事進行學習的能力。因此當某種講故事的形式被賦予較高的社會地位時,便會在儀式性上有著相應的配置(比如宗教的佈道)。

    話題跑遠了,回到電影上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在二戰之後迎來各種電子技術的革新,資訊傳播渠道越發多樣化,電影的神秘感逐漸降低。影院不再是唯一觀看活動影像的場地,大螢幕電視、錄影帶、網際網路+PC、遊戲機,讓活動影像變得無處不在。

    當渠道的多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內容的多樣化便隨之發生了改變。在今天,用影像講故事的方法變得非常的紛雜,包括從電視平臺上出現的真人秀、綜藝,甚至訪談,其實也都是講故事的形式之一,觀眾對故事的敏感度越來越低,專注度也越來越低。

    那麼,現在的一名觀眾,在沒有儀式感做支撐,代入感不夠時,必然會精力分散,既可以對故事本身進行同步的思考,甚至還可以多執行緒進行其他活動(比如家庭主婦在做家務時“聽”電視劇)。"彈幕"這種行為的出現,正是因為PC所配置的快捷輸入功能,讓分散的精力可以有迅速輸出的途徑,所以這種行為有著濃厚的PC屬性。

    事實上,在智慧手機如此普及的時代,飛飄的“彈幕”正在逐漸變得落伍,我們今天之所以看起來還挺新鮮,只是因為以前不太關注那些喜歡用PC,透過網際網路渠道觀看影片內容的年輕人群而已。

  • 3 # 只為搞笑而生

    彈幕滿足了人們的表達觀點的慾望,還有一種預期被兌現的喜悅。表達觀點是人與生俱來的衝動,尤其是當大多數人都贊同你的觀點時,心理會獲得滿足。而與其他人的共鳴,則是另一種形式上的心理滿足,是你在觀看某影片時,你認為這個影片片段會使很多其他觀眾產生和你一樣的感受,而當螢幕上確確實實被你所預期的彈幕刷屏時,你的預期被兌現了,你也獲得心理滿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拖拉機渦輪增壓和直噴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