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二三亖㐅6
-
2 # 婁釗赫
看你挑戰誰,挑戰自己沒有問題,挑戰練1500的就不行了,可以說百分百不行,1500中長跑運動都有極點的,專項運動員對極點的適應和把控都熟練了,而100純無氧運動,還沒有調動身體極點出現就結束了,很難適應中長跑的生理適應特點,但是肯定比一般人成績好的
-
3 # 蒲凡
其實1500米。。也不算什麼長跑,按照業餘票友水平配速630計算,也就是不到10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所以擁有長期短跑基礎的話,挑戰1500米長跑基本只剩下時間問題,唯一的不足就在於中長跑與短跑在行為習慣上有不同的要求,這也是我想著重強調的地方:
當你改變原有的跑步習慣,無論是增加里程還是速度,都會增加你在運動時受傷的風險。雖然沒有人能拍著胸脯保證你絕對不會受傷,但是科學地增加自己的跑量,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你的受傷風險。
首先你需要遵守一個原則:單次增加的跑步里程不宜超過原有的10%。並且需要在新的跑量基礎上堅持至少三週之後,才可以繼續增加跑量。增加跑量你也需要更加專業的跑鞋。你要相信在裝備上面的投資絕對對得起回報,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進行步態分析,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那雙鞋。同時還要記得經常更換跑鞋,檢查磨損與撕裂狀況。如果此前你遭遇過影響運動能力的大傷,那麼需要嚴格遵照醫囑,穿戴上醫生制定的護具或者特製的跑鞋。其次,你需要嚴格遵守跑步的流程,包括適當的熱身以及跑後的緩衝階段。這些步驟看上去非常繁瑣,不過在降低受傷風險方面顯得非常重要。跑步與平時步行身體所承受的應力是不同的,跑量的增加也會導致應力的變化。充分的熱身或者緩衝可以幫助你的身體儘快適應。最簡單的熱身方法就是在開始正式跑步之前,進行5到10分鐘的步行或者慢跑。熱身的慢跑應該有多慢呢?無數跑者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比你的正常配速,每公里慢2分鐘就可以了。緩衝或者說是冷卻階段,顧名思義,就是讓身體恢復到運動前狀態的階段。很多人相信,這個階段比熱身要更加重要。跑步之後不要馬上停下腳步,繼續步行或者是慢跑個幾百米左右,再慢慢停下來。一旦你的身體適應了增加里程後的新跑量,你就可以考慮更上一層樓了。不過你還是要記住我們開頭所說的原則:適量增加,留出時間去適應。同時增加跑量之後,你可以制定並實施一些預防性的保健措施,比如拉伸、泡沫軸、冰浴、核心肌肉練習和定期的按摩放鬆。拉伸和泡沫軸可以進入到日常的訓練計劃當中,而核心練習需要隔日訓練,給身體留足休息的時間。冰浴,或者是冷水澡,並不是每次跑步之後都適用。更多的冰浴還是主要運用於長跑或者高強度的運動當中。經常性的按摩也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
短跑運動員跟普通人比長跑肯定會優勝很多啦。畢竟我們在訓練之前雷打不動的,先跑5公里。甚至有時教練心情不好先跑10公里。所以即便我們練的短跑,但體能還是特別充沛的。不過那些短跑天賦特別好的就另當別論。我們初中時學校就有一個那種奇人。校運會100米跑11.6 那時我們都驚呆了。他不是田徑隊的,平時從不訓練,這樣的天賦很驚人了。我天天訓練累死累活也才11.4左右,最好也才11.3 但是聽說他1000米考試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