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帆輕舟

    歷史悠久的取表字習慣,在民國以後就已經漸漸消失了。這個重要變化,或許與社會管理的便捷化、與“本名不再避諱”的大環境有關吧。

    表字曾經長期是中國境內漢文化圈姓名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體現了過去人們的濃濃的雅趣,成為許多人的一張文化名片(有些人甚至“以字行”,即:其表字甚至比本名更常用)。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取得很好,與本名相映成趣。例如梁啟超字卓如,李宗仁字德鄰。

    取表字的做法甚至還流傳到中國以外的其他漢字圈地區,如北韓半島、越南、日本,是華夏文化魅力的一個生動側影。這些國家的一部分文人墨客也效仿華人,給自己取了字。

    取表字不再是普遍的做法,使得文化中缺失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習俗,這確實令人有些遺憾。不過,有此興趣的人士,不妨給自己取個雅緻好聽的字,讓這種古老高雅的習俗延續下去。

  • 2 # 浦江縣職業技術學校

    中國表字方式是經過漫長的演變形成的。初時為了區別與稱呼他人,之後才有了文化意義,這反映社會的變化發展。我們是姓——氏然後到漢朝從而姓氏合一了。人們姓之外而有名(名子,名字),剛開始高貴人才名子才有,而後人人都有了名子,後來至少是男人都是基本有了姓名,而這,就是官府來管理人們的需要,這也代表社會發展。那麼如果沒官府要求,倡導和推動,那姓名普及也就沒那麼的快了。

    我們現代人為何沒了字呢?

    呢時民國時期有字的人一般都是有一定的身份,但是出生之人到達二十歲之時能按照傳統去取字的機率不大。這也是有歷史的原因的。因為被推翻了封建帝制,因此新式的學校多了起來,又開始了五四運動。而與悠哉悠哉地吟誦·子日·詩云的身份相稱之表字,對民國的新人們來說已並不重要,年輕讀書人更加關心的是科學民主和平等自由還有反帝國主義與反貪的愛國和革命救國的流行對於進步青年十分重要。

    於1949年之後,那些舊學私塾已經基本的絕跡了。在文革與反四舊一系列運動開展之時,政府還支援表字這傳統?在鋪天蓋地的建軍、建國、愛國、愛軍之類的名子,而人民群眾的熱情都在這裡了,覺得表字太過封建?在1970年代的時候,大多人已不起了含輩字三字的姓名了,兩字的姓名是多少的高大上啊!隨這類運動持續進行與開展,所以就逐漸的變成有名無字。而在這慣性之下,我們現代的年輕人也就基本上沒了“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從行業分析,軟體外包開發有多大的市場規模,大家有何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