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留下的恰恰是醫生,而被淘汰的恰恰是應該是科研人員。
計算機對病例的分析和解析能力肯定快於人,精準於人。
新冠疫苗的研發過程超級計算機不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麼。
理論上醫生的診斷、治療過程都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這個我認同。
但是有個關於倫理的問題,就是危重病人的氧氣管誰來拔,放棄治療的決定誰來做?
讓機器人來決定人的生死?!
當然,它可以做出最理性的分析和決定。可我們有時候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性呀。
舉個郭德綱講的醫德的例子。
一個老人,命在須臾,一個郎中來了,號脈後對病人說“就是上火,我給開兩副藥,下下火就好了,該看妞看妞。”出來後對家人說“準備準備吧,別到時候手忙腳亂”,這是醫德。
同樣,另一個大夫直接對病人說“完啦,別浪費錢了,救不了了。”病人十有八九直接嚇死吧。
絕大多數的醫生面對這種情況會和家人商量,是繼續治療給你們一個心理上的緩衝,還是直接放棄,病人少受罪。
另一個極端情況就是奇蹟將好少會發生了。
在病人已無生命體徵的情況下,醫生不願放棄,最終將病人從鬼門關拉回來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吧。
這時候機器人該如何判斷,或者說給機器寫程式的程式設計師該怎麼判斷,什麼情況下繼續治療,什麼情況下放棄治療?
當然治個感冒咳嗽,頭疼鬧人的醫生可能會被替代。但決定病人生死的醫生應該不會被替代。
我認為留下的恰恰是醫生,而被淘汰的恰恰是應該是科研人員。
計算機對病例的分析和解析能力肯定快於人,精準於人。
新冠疫苗的研發過程超級計算機不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麼。
理論上醫生的診斷、治療過程都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這個我認同。
但是有個關於倫理的問題,就是危重病人的氧氣管誰來拔,放棄治療的決定誰來做?
讓機器人來決定人的生死?!
當然,它可以做出最理性的分析和決定。可我們有時候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性呀。
舉個郭德綱講的醫德的例子。
一個老人,命在須臾,一個郎中來了,號脈後對病人說“就是上火,我給開兩副藥,下下火就好了,該看妞看妞。”出來後對家人說“準備準備吧,別到時候手忙腳亂”,這是醫德。
同樣,另一個大夫直接對病人說“完啦,別浪費錢了,救不了了。”病人十有八九直接嚇死吧。
絕大多數的醫生面對這種情況會和家人商量,是繼續治療給你們一個心理上的緩衝,還是直接放棄,病人少受罪。
另一個極端情況就是奇蹟將好少會發生了。
在病人已無生命體徵的情況下,醫生不願放棄,最終將病人從鬼門關拉回來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吧。
這時候機器人該如何判斷,或者說給機器寫程式的程式設計師該怎麼判斷,什麼情況下繼續治療,什麼情況下放棄治療?
當然治個感冒咳嗽,頭疼鬧人的醫生可能會被替代。但決定病人生死的醫生應該不會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