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德意志希元帥
-
2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在英美戰略空軍對德國實施持續戰略轟炸前期,無論是英國皇家空軍的夜間面積轟炸,還是美國陸航的晝間精確轟炸,都無一例外地指向德國的主要工業城市,意在破壞德國的工業設施,摧毀其工業生產能力,削弱其戰爭潛力,雖然長期的大規模轟炸給德國造成了相當的破壞,但截至1943年底,盟國的戰略轟炸未能從根本上破壞德國的軍工生產,只能說造成了一定的干擾,尤其在施佩爾出任軍備部長後,透過深度動員和有效組織,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到盟國轟炸最高潮的1944年,德國主要武器產量反而達到了戰時的最高峰,這不是咄咄怪事嗎?其實不難理解。首先,在戰爭初期,德國的大多數工業企業位於主要城市中,目標集中,易於攻擊,但同樣也有利於防守,德國空軍可以將大量高炮、探照燈和戰鬥機集中在大城市周圍實施防空作戰,給盟國空軍造成沉重的損失,同時也削弱了其轟炸效果。其次,在遭到轟炸後,德國能夠迅速重建工廠,可以將工業設施疏散搬遷到他處,並加以嚴格的偽裝,甚至轉入地下生產,當目標大為分散且隱蔽後,盟國空襲的難度就更大了,畢竟在沒有精確制導武器的二戰,你要炸燬一座工廠需要投擲大量炸彈把工廠周圍的地域犁個遍。這就是英美戰略轟炸前期效果不彰的原因。
1943年,美國陸航第8航空隊的B-17轟炸機轟炸位於馬爾堡的福克-沃爾夫飛機制造廠。
1945年戰爭結束時,被炸成一片廢墟的德國科隆,雖然情狀悽慘,但對城市的無差別轟炸並不能從根本上摧毀德國的軍工生產能力。
從1944年開始,英美戰略空軍改變策略,以德國的鐵路運輸網路和石油工業設施為重點攻擊目標,這一變招可謂直擊德國戰爭機器的要害,無論工業企業如果搬遷、疏散、隱藏,都需要利用交通網路運來原料並將產品運往前線,而德國當時最主要的運輸手段就是鐵路,一旦鐵路運輸被切斷,陷於癱瘓,即便有完整的工業設施也會因為缺乏原料而無法開展生產,已經生產出來的武器彈藥也只能堆積倉庫裡難以運抵前線,投入戰鬥,同時對鐵路系統的破壞還會阻礙到生活資料的運輸和部隊的調動,對於德國民眾的生活及軍事部署都產生更多的影響。從攻擊者的角度看,鐵路網路是無法搬遷的,尤其是橋樑、隧道、車站、鐵路編組站等等,難以像工廠那樣遷移疏散,而且此類目標遍佈德國全境,令德國空軍難以防守,導致兵力分散,為了加強本土防空,又會從前線抽調飛機,從而間接支援了一線作戰。
1944年12月一處被盟軍空襲摧毀的德國鐵路編組站,炸斷的鐵軌和翻到的車廂遍地都是。
相比攻擊鐵路運輸網路,打擊德國的石油工業更加是釜底抽薪的狠招。眾所周知,德國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尤其缺乏石油資源,而現代戰爭對於石油燃料的依賴度非常高,坦克、汽車、飛機、艦船,無一不需要燃料驅動,沒有石油即使最精良的武器裝備也不過是一堆廢鐵。英美空軍在1944年5月開始實施所謂“石油戰役”,集中兵力打擊普洛耶什蒂油田,德國的石油精煉廠和合成燃料工廠,導致德國油料生產能力大幅下降。到戰爭末期,德軍在各條戰線上都陷入了空前的油荒,坦克、汽車無法機動,飛機難以升空,艦船隻能窩在港內,嚴重的燃料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德國武器的增產效果。施佩爾後來說盟國空軍開始實施“石油戰役”的日子是“德國在戰爭中最糟糕的日子”。
遭到盟國空襲破壞的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的煉油設施。
被盟軍空襲摧毀的德國合成燃料工廠。
總而言之,如果將德國的戰爭機器比作機體,那麼鐵路就是血管,石油就是血液,你把血管切斷,導致大量失血,那麼戰爭機器也就會停止運轉。
回覆列表
1工業裝置都在廠房內,不易發現。2民用軍用混在一起,如果一起轟炸則工作量太大。3裝置炸沒了可以在造。
但炸鐵路運輸,能源不一樣。德國國內資源貧乏,支援戰爭的能源都靠對佔領地的掠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炸斷了鐵路就是掐住了德國工業的命脈。資源是工業的糧食,而糧食也要依靠鐵路運輸,沒有了資源,對於德國工業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文筆有限,大家看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