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是以自身的雷達導引頭搜尋鎖定目標的導彈,現代先進的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自身的雷達普遍對戰鬥機(一般指雷達反射面積3平方米)大小的目標具有20到30公里的發現鎖定能力。但隨著5代隱身戰機的雷達反射面積低於0.1平方米,嚴重的削弱了導彈自身雷達的探測距離,那麼現在的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空空導彈對5代機還有威脅性嗎?
13
回覆列表
  • 1 # 憤怒的海軍司令

    必須承認的是,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對付隱身戰機的時候效果會大大降低。畢竟導彈的雷達受限於雷達體積,探測效果肯定不可能很高。和對RCS3平方米的目標和對RCS0.01平方米的目標雷達的發現距離可以相差7到8倍。這麼看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對隱身戰機的發現距離會被壓到5KM以下,這個發現距離,非常容易被甩掉。這也是隱身戰機一個不是經常被提及的優勢,對於目前大部分地空和中距彈都有遠超三代機的逃脫能力。

    但是,中距彈真的就對隱身戰機束手無策了嗎?目前來看貌似還真是,因為哪怕是四代機內戰,迎面對沖,戰鬥機互相發現距離就小於50KM,這基本上對四代機就是一個加力衝刺的距離,根本沒有機會發射中距彈就進入了格鬥的距離。(試圖掉頭走重新找機會是最蠢的行為,因為首先你會漏出你最脆弱的菊花,而且你的雷達無法繼續跟蹤敵機,只能靠光電雷達。並且你轉彎絕對會掉速,損失能量。而敵機一個加力,你根本跑不掉。這個時候對面無論是先射中距彈還是追你射格鬥彈都是妥妥的你輸)

    什麼?運氣好剛好發現了一個遠處的隱身機而且可以穩定跟蹤有射擊機會?好吧,那我告訴你,不要猶豫,給他兩發。命中的可能性其實還是不小的。不要看著主動雷達制導就真的以為可以發射後不管了,真實情況是除非事不可為(比如已經被鎖定),一般都還是要飛機雷達引導直到導彈抓住目標的(以AIM120D為例,末端制導方式為脈衝多了普雷達,中段為慣性,指令,跟蹤干擾源三種。至於國內的中距彈……不好意思,讀的不是國內的高校,不是很清楚)。那麼,既然你可以穩定跟蹤對方,那麼,你完全可以靠飛機雷達引導直到導彈發現並命中目標。恭喜,你成功擊落了一架隱身戰機。

    不要以為和前面的矛盾,因為在實戰情況下不可能有穩定跟蹤隱形機的機會,除非是很近的距離。還有,隱身戰機是正面RCS很小,但其他方向可不是。主動雷達制導導彈仍舊有能力在比較遠的距離抓住。還有,目前的中距彈還都是多勒普雷達(國內的霹靂系列還是不知道),如果換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還可以更遠。好了,現在進行總結:目前的中距彈(仍然不包括中國的)不是沒有可能對抗隱身戰機,但是基本上就是效率低下。但是後期進行針對性的改進還是可以對隱身戰機形成巨大威脅的。更何況基本上還是沒有國家可以支援全部隱身戰機。所以主動雷達制導中距彈完全沒有過時。

  • 2 # 麥田軍事觀察

    也許有人認為,戰機進入隱身時代,雷達制導的空對空導彈就無法威脅到五代戰機,這個想法其實只是過於簡單了。現代隱身戰機並非重視意義上的雷達看不到,只不過它的雷達反射面積,又稱:RCS相當小,所以雷達難以在正常距離上發現目標。

    RCS值與對方雷達探測距離的關係,通常雷達的發現目標的標準為:RCS=5平方,如果對它的發現距離為100的話,當RCS=3平方時,發現距離變成88,當RCS=1時對方對你的探測距離下降為67,RCS=0.75時為62,RCS=0.25時為47,目前所能做到的極限值為:RCS=0.005的水平,同時小於18。

    由於雷達探測距離減少,然而對主動雷達制導對付隱身戰機效果會大大降低,但是僅限於探測距離的問題。目前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的制導頭截獲目標的距離25公里以上,如果按上面的介紹,既便效率為18,那麼截獲距離也是4到5公里。一旦導彈截獲目標,那麼隱身導彈也就是普通目標沒什麼區別了。

    隱身不等於不會發現,也不等於不會被鎖定,只能不過鎖定的距離會變短。更重要的是,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現代網路作戰中,形成協同作戰,不一定要非由機載平臺來發現目標,由地面反隱身雷達發現,然後把資訊轉給空中的戰鬥機,戰鬥機自已也不需要瞄準目標,直接發射導彈。以前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在初中段依賴於載機提供雷達引導,如今直接改為資料鏈,不一定由發射載機來引導,為導彈提供目標的方位,將導彈引導到距離4公里以內,這時導彈自已就可以鎖定目標了。

    有矛即有盾,把戰機以隱身加強了“盾”時,導彈自然也在想辦法讓“矛”更鋒利,這樣的鬥爭是不會結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隱蔽的角落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