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技領航人
-
2 # 微基因衍光子
我們平常見到的或感受到的物體之間的接觸既是基本粒子之間的能量感應、微粒碰撞,又是原子球之間的碰撞與擠壓、這是電子雲彈力在起作用,分子之間的彈射與排斥的分子張力的作用的多種現象的意識體驗。
首先說X光機的光線穿越人體或者人體觸電的時候,這是基本粒子即不可見光或電子流穿透人體的接觸,是基本粒子刺穿了器官分子的現象;當人眼看到物體的影像時,這是光子對眼細胞神經系統的接觸在起作用;當原子彈爆炸閃動時,這是中子對原子起作用,原子被撞碎時,六十二種基本粒以能量的形式被釋放出來。
每一個原子不但是由質子、中子、電子來組織,原子核的內部還飽含著無數的基本粒子,原子核的外部也飄逸著光子、微中子、電子雲等,原子內部“空隙”由暗物質來支撐,整個原子由慣性來維持,科學家說原子的內部是空洞的,這是暫時騙一騙我們而已,其實每個原子比鐵餅還要硬。
故此,當我們手拿著物體的時候,這是原子球和分子球在碰撞與擠壓,當針刺破我們的面板時,這是原子與分子的戰鬥。
既然看之不完,說之不盡,網友自行描繪吧!
-
3 # 語境思維
1摩爾鐵,質量m=55.8克,原子數N=6.02e23個,體積V=55.8/7.8≈7.15cm³,1個鐵原子立方晶胞Vc=V/N=7.15/6.02e23=1.2e-23cm³,晶胞質點間距a=Vc^⅓=2.3e-10m。鐵原子直徑d=¼√2a=1.6e-10m。
顯然,鐵原子相互之間的最小間距:Δ=2(a-d)=1.4e-10m。問題是:電子雲到達不了Δ涉及的那個空間究竟是什麼?
粒子之間的間隙空間,是真空度非零的真空場,其能量與電子自旋勢能梯度有關。粒子之間不是電子雲之間的直接接觸,而是真空場之間的接觸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光波無需介質,宇宙真空場不存在,即真空沒有致密性,其實他錯了。我這裡提出一個命題,作為對本題的建設性答案,與大家切磋:
費米子與玻色子的緻密性取決於它們所佔空間的真空度,真空度Θ與真空場體積V成正比,與真空場能量E成反比,即Θ=kV/E。
-
4 # 來自venus的小魂
先從原子的尺寸說起,原子的大小大約為頭髮的30萬分之一。上面是縮圖,真正的原子核非常非常小,如果原子有足球場那麼大,原子核就是其中的一個小芝麻,而環繞他的電子呢,就是其中的灰塵。
也就是說一個原子的幾千億分之一是有東西的,剩下都是空的,而原子核就佔據了原子99%的質量。
再來說說原子之間的距離,如果原子的直徑有一米,那麼兩個原子相距10米!人體有10^27個原子,但我們抓起一個物體時,原子彼此不會相撞,會從它們之間穿過去!
物質之間如此空曠?為什麼物體不會掉下來原子核到原子邊緣間廣闊的空間內充滿了磁場,原子和原子從來沒有真正接觸過,接觸不上是由於電子有負電荷,同極相斥 外層電子的電磁作用力導致的,這是僅比強相互作用力小的一種基本力,就像能量罩和能量罩相撞。
所以你摸到一個物體的時候,兩者並沒有實際接觸。而是像磁鐵同極相斥一樣的能量反彈了你。只是你接受到了一個能量給你的資訊,你的大腦把他處理成一種感覺。
如果兩個原子核相撞,那就是核聚變。恭喜你會像太陽(恆星)那樣發光發熱了,不過人體核聚變的原料是碳,而太陽的核聚變原料是氫,因為我們是碳水化合物……
而碳的融合會產生氧,我們生活的必須品!而氫原子融合會產生氦,構成碳的重要材料……
核聚變過程
-
5 # 陳昌海12
應該是,因為一切物的生成都離不開什麼原子、份子等,問題是接觸神經源敏感度而異,胎卵生物亦有區別,這些都來源於二源介質的親和度,水與空氣之間的親和度,磁和電之間的親和度,親和度越大,感覺性更強、卵子和精子的生成亦同此關係相關,親和度的標準更是基因衍傳有力的決定。
生命的進化水和空氣在細胞形成中是形態固定,磁和電是細胞生命的延續,水和空氣長年累月變化從天入地吸收了細胞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給磁和電有了在細胞產生神經網路從而壯大成長,進化出如此多彩世界。
-
6 # 夢滄海891
並非直接接觸,你可以理解為兩個磁鐵同一極接近,雖然沒有接觸卻能感覺到斥力,原子之間是類似的電磁斥力。
原子不好定義直接接觸,是電子雲相互接觸呢還是原子核相互接觸呢?不過一般能級上的接觸沒啥,除非是能把原子核撞碎的那種
-
7 # 譚宏21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不好答,因為,很多都是未定的。不過可以提供一種思想。
我們都知道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是由原子按一定規律或規則聚集而成。我們將物質系統用數學上的集合形象地描述。原子就是集合中的元素;某種物質的組成形式就是集合上的性質。實際上,集合上常還有運算,或叫規則;集合中的元素在其運算下還可能是自洽的、完備的,這種集合就叫做群。群是具有運算的,我們叫代數結構,集合。
物質系統其實是一層一層的,相似結構組成的體系,如,夸克系統組成質子、中子;中子、質子組成原子核;原子核、電子組成原子;最終,原子透過各種形式組成宏觀物體。這種一層一層,一個一個子系統組成全系統的形式,在數學上就是拓撲。拓撲就是子集族形成的集合,形成的群,即拓撲也是有代數結構的。所以,我們常將物質系統叫做某種時空拓撲。
因此,宏觀物體就是原子形成的某種時空拓撲,或拓撲結構,或拓撲空間,或拓撲群。宏觀物體的接觸就是其時空拓撲的接觸;就是原子子系統上的接觸。而原子子系統形成的拓撲,目前看,就是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形成的拓撲形式。那麼,宏觀物體間的接觸實際上是原子核外的電子雲的“接觸”。
目前看,原子核外的電子雲實際上是電子在原子核約束下的量子干涉,只不過不同於通常雙縫和多縫量子干涉器形成的平行譜線,而是一種球形譜線形式。電子雲的譜線其實就是電子能級,這就是電子機率空間量子化的表現。這裡電子能級空間是電子有機率可達空間,能級間隔空間是電子無幾率可達的區域。
那麼,兩原子間接觸就是電子能級譜線間的疊加。這種疊加帶來的作用力,是各自的能級譜線間插到對方能級譜線間的機率真空區,而產生的機率真空漂移力。
實際上,一個群上,或一個拓撲上的運算,或規則,是由其拓撲上的子集生成的,或構造的。那麼,這個機率真空漂移力,具有原子群生成的特點。未來電磁力和引力也需這麼考察。像凝聚態物質上的超導和超流特性就是其物質拓撲上的一運算,是其子群上的一個性質。目前,在量子材料等領域經常說的一個詞就是拓撲,而且重點找的就是量子材料上拓撲性質,其實就是其上的運算,由其子群生成的運算。
-
8 # 穿插游擊隊
物體的接觸說是原子接觸也可以,因為這是原子中的電子雲重疊帶來的。你按住物體不能無限戳進去,那是原子間在互斥。就本質而言,生活中的現象大多是引力和電磁力,如重力和潮汐力為引力,壓力和摩擦力為電磁力。而你所關心的人體所感覺到的,基本都是電磁作用,接觸物體也是原子間的電磁相互作用。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人體感受的力,就連重力也不是直接感知到引力的,總是要透過腳底的壓力或者“失重”才間接覺察得到自身的重力,因而實際上這些能感覺到的都是電磁作用。
回覆列表
答案取決於你所說的"接觸"是什麼意思。原子級別上接觸有三種可能的含義:
1) 兩個物件相互影響,2) 兩個物件彼此顯著影響,3) 兩個物件位於完全相同的位置。請注意,接觸的全天概念(即兩個物件的硬邊界存在於同一位置)在原子級別沒有意義,因為原子沒有硬邊界。原子不是真正的固體球體。它們是模糊的量子機率雲,充滿了電子,擴散到揮舞著的雲狀形狀,稱為"軌道"。就像天空中的雲一樣,原子可以有一個形狀和位置,而沒有硬邊界。
這是可能的,因為原子具有高密度區域和低密度區域。當我們說原子位於 A 點時,我們真正的意思是原子機率雲的高密度部分位於 A 點。如果你把電子放在一個盒子裡(就像量子點鐳射器所做的那樣),則該電子的大多數行為只在盒子裡進行。電子的波函式的一部分透過盒子的牆壁洩漏,並洩漏到無窮大。這使得量子隧道掃描的效果成為可能,量子隧道用於掃描隧道顯微鏡。考慮到原子的非固體性質,讓我們來看看接觸的每一個可能的含義。
1、如果"接觸"意味著兩個原子相互影響,那麼原子一直接觸著。相距一公里的兩個原子的波函式仍然重疊。如果一個原子的波函式與其他原子的中心重疊,如果它們相距一公里,則其振幅會非常小,但不會為零。從理論上,無論它們在宇宙中的什麼位置,兩個原子相互影響,因為原子波向各個方向延伸。實際上,如果兩個原子相距幾奈米以上,它們對彼此的影響通常會變得很小,以至於被接近的原子的影響所掩蓋。因此,儘管兩個原子相距一公里,在技術上可能是接觸的(如果我們將接觸定義為原子波函式的重疊),但這種接觸通常微不足道,以至於可以忽略。
這是什麼"接觸"?在物質世界中,物體相互影響只有四種基本途徑:透過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和引力。構成原子核的中子和質子彼此結合,透過兩種核力量進行反應。構成原子其餘部分的電子被電磁力束縛在原子核上。原子與分子結合,分子被電磁力束縛在日常物體中。
最後,行星(以及其他大型天文物體)和行星表面的宏觀物體被引力結合在一起。如果兩個原子相隔一米,它們透過所有四種基本力相互接觸。如果兩個原子相隔一米,它們透過所有四種基本力相互接觸。然而,對於典型的原子,電磁力往往支配於其他力。
這種接觸導致什麼?如果兩個原子相距太遠,它們與其他周圍物體相比,它們的相互作用太弱。當兩個原子足夠接近時,這種相互作用會導致許多東西。整個化學領域可以概括為研究當原子足夠接近以電磁方式相互影響時發生的所有有趣的事情。
如果兩個原子是非反應的,並且不形成共價、離子或氫鍵,那麼它們的電磁相互作用通常以範德牆力的形式出現。在範德牆效應中,兩個彼此接近的原子相互誘導電偶極子矩,這些偶極子透過靜電吸引微弱地相互吸引。
雖然"地球上所有原子總是接觸地球上所有其他原子"的說法,根據這種觸控的定義是完全正確的,但它沒有多大幫助。相反,我們可以任意定義包含大部分原子的有效周長,然後說原子的任何部分都超出了該周長,這不值得關注。這讓我們開始下一個接觸的定義。
2、 如果"接觸"意味著兩個原子對彼此影響顯著,那麼原子確實會接觸,但前提是它們足夠接近。問題是,"顯著"怎麼解釋。例如,我們可以將原子的外周定義為包含95%原子電子質量的數學表面。正如在這一點上應該很明顯的,包含100%原子的周長將比地球大。由於原子95%的電子機率密度包含在這個數學表面,我們可以說原子在95%的區域開始重疊之前不會接觸。
將有效邊緣分配給原子的另一種方法是說它存在於兩個原子之間,它們是共價粘結的。例如,兩個氫原子相互共價地結合形成H2分子,兩個氫原子的中心距離為50皮米(1皮米相當於1米的一萬億分之一)。在這種分離距離中,它們可以被認為是"接觸"。在這種方法中,原子在接近到足以形成化學鍵時就會接觸。
3、如果"接觸"是指兩個原子位於完全相同的位置,則兩個原子永遠不會在室溫下接觸,因為保利排除原理。保利排除原理是防止我們身體中的所有原子都坍塌成一個點的原因。有趣的是,在非常低的溫度下,某些原子可以被弄到完全相同的位置,這結果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可見,我們平常見到或感受到的物體之間的接觸不是原子間的接觸,原因很簡單,原子沒有硬邊界。但是,在原子層面上有意義的"接觸"一詞的其它意義上,原子與原子當然會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