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慕鄉關
-
2 # 星天夜雨
首先筆者要強調一點,項羽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有勇無謀,他實際上是一個既有野心也有實力的人,這裡的實力既包括他的軍事力量也包括他的智慧和政治影響。比如《史記》記載項羽對項梁說“汝可取而代之”,這實際上反應了他本人的政治野心,這一點很多讀者都明白,無需多言。項羽的軍事實力也不必多言,基本上是公認的。最後,說說項羽的政治智慧,他在滅秦之後分封諸侯而放棄了秦的郡縣制,這實際上是他的一種政治策略,當時以項羽的實力要完成秦中央集權形式的統一是無法做到的,對於這一點他有清醒的認識,他也並沒有被滅秦的勝利衝昏頭腦,分封六國遺族的目的從根本上就是要分割反秦的地方勢力,並且讓其互相形成牽制,從長遠來看也是為了下一步的各個擊破做準備,這其實充分說明了項羽並不是大家一般認為的政治白痴,他是有政治規劃和遠見的,但是,他的遠見是有限的,這有太多事例,就不一一贅述了,其中最集中的就反應在鴻門宴事件上。
很多人說鴻門宴項羽應該殺劉邦,那是在已知結果推原因,其實從當時的情況而言,項羽不殺劉邦並非婦人之仁,也非君子之度,而是基於他自己的政治考量。既然項羽有野心,那麼他想統一天下成為嬴政那樣的皇帝也是必然的,而劉邦攻破咸陽,據關不納諸侯這無疑影響到了項羽的政治地位和聲望,因此項羽想要給劉邦一個教訓那是必然的,但是這個教訓的程度到底要怎麼樣,在項羽看來只要讓劉邦在天下人面前服軟認慫就夠了,面子找回來了,政治影響也有了,況且劉邦這麼個文又不能文,武又不能武的“地痞”又能成什麼大事?既然不僅要武力震懾諸侯,又要表現出能包容天下,那麼寬頻這麼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就是最好的辦法;並且,劉邦赴鴻門宴是來賠罪的,不是來鬧事的,這麼個唯唯諾諾的小角色能有什麼威脅?殺了一個來低聲下氣賠罪的人天下諸侯又會怎麼想?特別是英布、彭越、章邯等人那都是豪傑,都比劉邦這個“運氣好”的小流氓強多了,不如放了他吧,不值得為這麼一個傢伙改變政治形象和影響到以後的政治方針。這就真的是不識英雄了,項羽從頭到尾都不識英雄,陳平也好,韓信也好,他都看錯了,當然也不會看對劉邦,也許他看到的壯士就是龍且、樊噲這樣的武夫吧,這就是他政治智慧有限最終限制了他對人才的判斷,也導致他對劉邦作出了致命的誤判,如果他能夠看出劉邦是真英雄,我想他一定不會放過他。
綜上所述,項羽在鴻門宴沒有殺劉邦,既不是因為婦人之仁,更不是什麼君子之度,只是因為他政治智慧有限,不識英雄罷了。,當年他讀不進去書(詳見《史記》)真的是最終毀滅了他的帝王之業!
-
3 # 小先生666666
鴻門宴上項羽為何不殺劉邦,皆因他剛愎自用,目空一切瞧不起劉邦,認為劉邦對他沒什麼威脅,且讓劉邦逃過一劫。
-
4 # 郵幣鈔集大成者
項羽根本不是仁慈的人(坑殺幾十萬秦軍)。只是他根本看不到劉邦有逆襲的可能,所以才這麼大度。劉勝項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劉邦能建立漢朝,說明他有做皇帝的水平,而項羽被殺,說明他只有做霸王的水平。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
5 # 傑森520
如果用統治者選擇的標準來衡量,我感覺項羽不如劉邦。但如果單純從人品角度來講,劉邦邦不如項羽。
歷史和現實都是一樣的 往往是劣幣驅逐良幣,惡人有善報 ,君子幹不過流氓!
回顧這段歷史 ,感覺確實有點可惜。個人感覺,項羽並非婦人之仁,而是出於英雄相惜,才沒捨得殺劉邦而已。最終讓這個流氓皇帝打開了逃出昇天之門,拿到了開啟創盛世之匙。
回覆列表
婦人之仁,形容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如同婦女的軟心腸,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這個詞就是為項羽定製的。
至於項羽到底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風度,見仁見智。
從成功學厚黑學的角度來說,項羽在鴻門宴放過劉邦,獨霸天下不稱帝,手握重權不給下屬兄弟撈好處,的確是婦人之仁。
從禮義廉恥的角度來看,項羽的確比劉邦有君子風度,鴻門宴放劉邦一碼,鴻溝協議放了劉邦老爹老婆,結果兩次劉邦都背信棄義,反咬項羽一口。
正如北島寫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項羽不是一個高尚的人,但至少他不卑鄙,劉邦是個卑鄙小人,但比起項羽,他更適合做皇帝。
現實就是這麼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