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袋學堂小精靈
-
2 # 淅爸育兒記
1~2歲孩子的重複問問題行為,大體上可以理解為自戀。自戀這個詞看起來好像是貶義的,但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則是一箇中心詞--這是他們必經的心理成長階段。
重複問題背後的心理活動:問問題,代表著他在探索,比之之前的咬、抓、摔,現在他獲得了新的探索技能“問”,而且要比之之前的更高效;
重複問,當他獲得這份新技能之後(即便在我們成人看來是那麼微不足道),他會有炫耀的心理,自得自滿,透過不斷重複來展示“我已經成長”。
這就好比,現在的小孩有手機並不是什麼稀奇事,但如果推到20年前,一個孩子有一部手機那簡直了...
而重複問同樣是在進行練習,他在練習這個新掌握的技能,並對自己的練習成果、自己的“功勞”感到滿足,會衍生出安全感,對自身能力的安全感,即自信。
為什麼說這是正常的心理成長階段?在3歲前,孩子會經歷這麼一個過程:從和母親一體共生(孕期),到出生後認為和母親一體共生(1歲前),而後認識到自己和母親是兩個獨立個體(1~2歲左右),最後完全接受自己和母親是兩個獨立個體(2~3歲左右)。
而這個過程裡面,充滿著自戀,因為他們的能力有限,探索範圍、方式有限,會狹隘地認為這個世界只有自己和母親兩人,並且他兩人之間的王--所有事物必須以他的意志為轉移,此視為自戀,即活在自我世界裡面。
他需要漸漸去適應和母親分離這個事實,去逐漸走出只有自己和母親的世界,認知到現實的真實模樣。
題主問道孩子這種情況是否在學習?是的。
包括了學習獨立,學習正確認知自己的能力,學習新的探索技能,學習面對現實世界。
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怎麼樣做?其實答案只有一個:不厭其煩地反覆回答他的問題,並適度引導他自行思考(自問自答),讓他就自己的問題去嘗試找出答案。
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就好像蹣跚學步的時候。
在沒有大人的干擾下,為什麼那些孩子會對“自己走路”樂此不疲?其原理和上述內容是一致的。
他終究要經過被抱著、被扶著、然後再到自行走路,最後奔跑的成長過程。只是相對來說,這個生理成長過程是可見的,而心理成長過程是不可見的。
而扶持過程是一致的:鼓勵、支援、就事論事地實質性地讚美。
很快,當他練習的次數足夠多,他自覺已經不再新鮮,或者發展出新的探索技能的時候,他就能自信滿滿地進入下一個階段的成長。
這裡闡述一個大機率的可能性,並非所有孩子都是如此,請知悉。
回覆列表
重複是孩子的學習特點,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講,重複就是孩子的學習方式
對於一兩歲的孩子而言,他們的語言發展還沒有完全的發育好,處於語言爆發期,孩子會透過各種渠道獲得更多的語言資訊,所以會問各種重複性的問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喜歡重複。
得到問題的答案獲得滿足感1兩歲的孩子很喜歡重複的說話,你回答完以後,沒過一會,又開始問了,孩子很得意是因為孩子獲得了滿足感,他認為你為他解決了問題,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積累經驗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並且這個階段的學習很重要。
當孩子有需求時候,問重複問題。以前我們在幼兒園帶班的時候,2歲多的孩子,特別是剛入園的孩子,一天重複一句話,重複好幾十遍,比如說:“我媽媽什麼時候來接我?”就這一句話,每天至少要說幾十遍,後來我們分析,其實就是孩子跟你交流的一種方式,比如你告訴他,3:00就來接了,過一會,他又開始問了,孩子會透過問這種重複的問題獲得安全感和安慰。
當我們家長在面對孩子重複問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要覺得煩,我的建議是:
耐心的給予孩子解答,遇到解答不了的問題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查閱資料,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個階段是孩子在積累知識的階段,孩子透過反覆的詢問,獲取更多的資訊,所以家長一定要不斷的增加孩子的知識量和詞彙。家長要正視孩子的各種問題,哪怕是孩子不停的問,我們可以變換著方式為孩子解答,以發展孩子的思維模式。透過以上的回答,其實我們就會了解,重複問問題是孩子的一種學習方式,同時也是孩子的學習特點,當孩子很興奮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刺激孩子大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