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北門猿

    所謂預言,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一、事後追記

    就是先有事實發生,事後編造出一個預言,然後在記載中有意混淆時間,就造成了“預測成功”的效果。

    《史記》中有個高祖斬蛇的故事,說是劉邦見到有大蛇當道,拔劍將其斬為兩截。後來的人看到一個老嫗在道邊哭泣,問她緣故,老嫗說:“我兒子是白帝之子,卻被赤帝的兒子斬了!”這是把劉邦的出身神話了,顯然是一種宣傳而已。

    但這裡有個問題,漢朝是在後來才確定了“屬火德”的,在前期都是屬水德,尚黑。因此就算要編造神話來抬高劉邦,也應該說他是“黑帝之子”,而不是認赤帝的親戚。所以有一派觀點就認為,這個觀點是後人塞進史記裡的,並不是司馬遷的原文。

    二、選擇性記錄

    這個是“廣撒網捕魚”的方法,這麼多預言中,總有一兩條較為接近事實的。不準的預言當然沒有存在的意義,時間一久,大家也就忘了。但如果一條預言說中了事實,人們對它的印象肯定較深,。那麼天長日久下來,被記住的就都是準確的預言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正例謬誤”,是指人們由於只關注與自己期望相符的資訊而忽略其他資訊所產生的知覺錯誤。

    在歷史上,有個不太準確的例子。隋末唐初時,有人給李世民看相,說他“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生有貴相,將來一定能濟世安民。

    同時代的另外一個人,王世充,也有道士給他獻上祥瑞,說《莊子》裡有《人間世》《德充符》兩篇,上篇談“世”,下篇談“充”,名字恰相符合,可見是預言您的。再看篇名,分明是說您應當恩德遍佈人間,順應符命當天子。王世充大喜,於是自立為帝。

    後來結果我們都知道,李家取勝,王世充輸了。於是李世民的預言常被後人津津樂道,給王世充進言的那個道士則就成為笑話。這就是成王敗寇啊。

    三、人為編造

    這一條和(一)的區別是,本條是指在要做某件事之前,先散佈流言,造成一種風聲。用今天的話說,叫做輿論攻勢。

    我們最熟悉的,可能是陳勝吳廣起義之前,偽造了魚腹中的帛書,又假裝狐狸叫:“大楚興,陳勝王!”我們因為有司馬遷的記載,知道這是人為弄出來的。但對於當時的戍卒們,恐怕真會相信陳勝是天命所歸。

    四、主動附和

    預言一般比較模糊,所以可以有多種解釋。既然如此,就有人刻意地把解釋扭曲成對自己有利的。

    比如三國時期,讖語說“代漢者,當塗高也”。袁術起了稱帝的心思,就說“當塗”和他的字“公路”相吻合(塗通途,道路),因此這條讖語是指自己。結果如何,不必多說。

    後來曹魏政權稱帝,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預言說的正主在這呢。“魏”原意指“魏闕”,是宮殿前道路兩旁的高大構築物,可不是“當塗高”麼。

    另一個例子,是王莽的新朝末年,有流言說,將來一個叫劉秀的將做皇帝。劉歆於是就把自己名字改成劉秀。結果我們都知道,他這一番折騰徒勞無功,登上皇位的是另一個劉秀。

    此法應用最極端的是歐洲某位預言家,他預言自己將死於某年某月某日,結果到了日期,還是活得好好的。這位老兄為了保全自己的預言準確率,一咬牙,自殺了……

    五、分析預測

    這一種是真正的預言,收集事物的相關資訊,根據客觀變化規律,推斷出歷史可能的走向。

    比如郭嘉預測孫策之死:

    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宮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如果不知道前因後果,只看郭嘉預言孫策“必死於匹夫之手”,簡直就是神棍。但郭嘉所分析的兩個原因:1.孫策所殺的敵人,有不少部下想為其報仇;2.孫策疏於防範。都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孫策遭到刺殺,也就是大機率事件了。

    另一個例子:

    20年後,法華人將有一番大大的頭痛。 日本與德國將會危禍世界。

    猜猜這兩句話是誰在什麼時候說的?

    答案,1919年,毛澤東。

    二十年後——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穆里尼奧最近四戰,三平一負,被切爾西反超,造成曼聯困境但到底是穆帥的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