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可為
-
2 # 青年史學家
蜀國為什麼到後期人才凋零?這個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蜀國國力不行,僅僅只佔有益州一州之地,而且南中不穩,即使後來佔領了漢中,也不及吳國佔領揚州、荊州、交州等,更不及魏國佔領涼州、膠州、青州、徐州、豫州、冀州等整個北方地區(還征服了烏桓),所以在國力上就嚴重的不對等,這樣導致人口,人才的產生的基數就不對等,自然跟魏國、吳國比起來差多了。那麼有人會問,吳國的國力也不及魏國,那麼為什麼吳國會人才輩出?這個和蜀國的人才方略有關係。
蜀國打天下的班底,基本上就是荊州集團,也就是劉關張加上諸葛亮,哪怕是趙雲都稍遜一籌,黃忠就不必說了,馬超作為西涼王就更得不到重用,因為西涼有屢叛屢降的傳統。所以劉備集團到了益州之後,沒有重用益州士人,還是荊州的老班底,唯一有個法顯和其他大族,還被諸葛亮給殺了,本土人才發展不起來,一旦諸葛亮和五虎將去世,蜀國就沒什麼人才了。所有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蜀國到後期只有姜維算得上人才,其他的蔣琬、費禕等人,三流人才罷了。
魏國則不同,曹操本來就是一代雄主,善於任用人才,從曹家、夏侯家的班底,降青州兵30萬人,再到從漢庭、袁紹陣營中來的人才都能為其所用,後來又有九品官人法。東吳也是,江東士族與孫權共治天下,人才輩出,和蜀國不可同日而語。
-
3 # 回眸一眼傾城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就按照大眾比較瞭解的演義方面來分析看吧。首先我們看一下蜀漢總體文臣武將:文有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姜維等等,武就不復贅言了,可以說蜀漢前期也是人才濟濟。但是後期呢,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廖化能力其實也挺不錯的,只是相對前期人才濟濟的蜀漢來說,我覺得也就是算二流武將,前期很多時候都是趙雲做先鋒。而文臣上,後期比較熟為人知的只有一個姜維,為何會造成這種局面呢?
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劉備,諸葛當權時期,用人方針上,過於注重實際能力,用人要看才能和德行(例如魏延,雖有能力,但是因為“腦後有反骨”,剛開始就差點被諸葛砍了,法正人品雖然也有缺陷,但是前期是已經立下大功),與曹魏在用人上“唯才是舉”有鮮明對比。太過注重德行,勢必會縮小用人範圍。
2、地裡原因,三國裡,蜀華人口最少,而文化底蘊相對較低,也導致了蜀漢在三國中人才數量上處於劣勢。
3、那麼蜀漢後期,是真的沒有人才了,還是沒有得到重用?西晉一統天下後,任用了很多蜀漢官員:勇冠三軍的柳隱,死抗鍾會大軍的常勖,鎮守永安的羅憲。奇謀之士何攀、李毅,千古孝子李密等等,雖然不說都是能力超群之輩,但是起碼能體現出蜀中並非庸碌之地,只是蜀漢後期,劉禪“親小人,而遠賢臣”,連姜維都只能領兵在外,不敢回朝,可見朝中小人對有才能的人打壓多厲害。
4、蜀漢後期,可以說只有益州一州之地,但是朝中卻是派系林立(前期跟隨劉備顛沛流離的元老派〔包括他們的後人,他們所提拔上來的人〕,荊州派系,蜀中順從派,蜀中反抗派),蜀漢一直注重的都是元老派和荊州派,但是益州又是蜀中派系為根本,蜀中派系大多把劉備集團列為外來入侵者,對朝廷多采取不配合態度,在世家大族勢力為主的三國時期,這也導致了朝廷用人的困難。
可以說,造成這種局面的,有外在原因,也有蜀漢自身原因。
ps:以上只是個人觀點,不具代表性。
-
4 # 我是誰60452231
人才是需要“伯樂”去發掘和培養的,人才還要針對性(哪方面的人才)。我認為,蜀漢一直不缺人才,而是沒有人去主動的發掘和培養(還不一定會發掘和培養),我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打壓益州本土人,就算是諸葛後代給我們的感覺都是庸才,那麼,益州還會從哪裡冒得出人才來呢?要知道,人才可不是自己說了算的(個別人除外)。看現在,哪一個叱吒風雲指點江山的不是豐滿的履歷!
回覆列表
,”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是讀者對蜀國後期的簡單概括,對於我們來說最精彩的莫不是群雄割據逐鹿中原,三國鼎立三分天下,而諸葛亮與司馬懿這對生死冤家的針鋒相更讓我們過癮,此後的橋段就黯然失色了很多。其實後三國各種陰損毒辣的謀士、韜略滿腹的大將、血腥殘暴的政治廝殺,甚至是捨身赴死的刺客,比前三國一點不遜色。而大家之所以覺得後三華人才凋零,因為羅貫中沒費太多筆墨描寫後三國,所以給人印象那會兒人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