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5歲以下兒童容易感染,尤其是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是一種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傳染病。
腦膜炎球菌主要感染呼吸道黏膜,並在感染區域性黏膜表面繁殖。少數感染者由於免疫力下降,腦膜炎球菌穿透黏膜細胞進入血流,引起腦膜炎球菌血症,其中又有半數菌血症患者細菌進入腦脊液,引起化膿性腦膜炎;還有一部分患者發展成敗血症,導致感染性休克[1]。
細菌一旦穿透黏膜細胞進入血流,病情就會急速發展,突然高熱、頭痛,常常在發病1~2天內出現休克和腦膜炎的症狀,如未能得到及時搶救,可在數小時或24小時內因呼吸、迴圈衰竭而死亡。在歷史上,流腦曾是嚴重危害人類的傳染病之一。在抗菌藥物應用以前,流腦病死率可高達70%~90%;隨著抗菌藥物的應用和醫學的進步,病死率明顯降低,但仍有5%~15%的患者因暴發型流腦死亡。
據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估計,全球每年流腦發病人數約為50萬,大約5萬人死亡[2]。在中國,未接種流腦疫苗前,大約每8~10年發生一次流腦大流行。1967年是中國流腦流行最嚴重的一年,發病率高達403/10萬[3]。按照當時7億人口計算,全國流腦的發病人數達到280萬,14萬人死亡。1982年以後,中國開始普種A群流腦多糖疫苗,流腦的發病率逐年下降。2005年,中國流腦病例報告人數已經下降到2318例,2012年全國僅報告流腦病例195例。說明預防接種是控制流腦流行的最好方法。
腦膜炎球菌是一個大家族,至少分為A、B、C、Y、W-135等12個血清群[4]。不同國家和地區流行的血清群也不同。在歐洲、澳洲和紐西蘭,以B群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腦最為常見,而美國則B、C、Y群各佔1/3,在非洲的“腦膜炎流行帶”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地曾發生過W135群腦膜炎球菌的暴發流行[2, 4, 5],而中國的流腦以往主要是A群腦膜炎球菌引起,B群和C群少見;但近幾年來C群腦膜炎球菌感染逐漸增多。與A群流腦相比,C群流腦具有易傳播、隱性感染比例高、起病急、病程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臨床上常表現為暴發型,可在發病後24小時內死亡。腦膜炎球菌不同血清群間沒有交叉免疫性,例如:A群流腦多糖疫苗不能預防B群和C群腦膜炎球菌感染,A+C群流腦多糖疫苗即可以預防A群腦膜炎球菌感染也可以預防C群腦膜炎球菌感染。所以,不同的血清群要用不同的疫苗來預防。
目前使用的流腦疫苗主要分為多糖疫苗和多糖蛋白結合疫苗(簡稱:結合疫苗)兩大類。根據中國流腦的流行情況,中國計劃免疫程式選擇的疫苗為A群流腦多糖疫苗、A+C群流腦多糖疫苗和A+C群流腦多糖蛋白結合疫苗。
流腦多糖疫苗屬於一類疫苗(A群流腦多糖疫苗和A+C群流腦多糖疫苗),免費接種。但是,流腦多糖疫苗抗原性較弱,免疫效果較差。A+C群流腦多糖蛋白結合疫苗是細菌表面的多糖抗原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製成的疫苗,抗原性明顯增強,免疫效果好[1]。多次接種可導致抗體迅速升高,免疫效果可持續10年以上,更適合用於兒童常規免疫。但由於A+C群流腦多糖蛋白結合疫苗近幾年才在中國上市,還不能完全代替流腦多糖疫苗,目前只作為二類疫苗供家長選擇。
“Hib”是流感嗜血桿菌b型(Haemophilus influenza b)的英文縮寫。流感嗜血桿菌也可以引起腦膜炎,但它和上面所說的腦膜炎球菌是完全不同的細菌。流感嗜血桿菌有6種不同的血清型,分別稱為a型、b型、c型、d型、e型及f型。在沒有疫苗以前,大約95%的流感嗜血桿菌病都是由b型所致[1, 6]。流感嗜血桿菌b型多糖蛋白結合疫苗簡稱Hib疫苗,可以預防流感嗜血桿菌b型感染。
References
[1] Atkinson W, Wolfe S, Hamborsky J. 疫苗可預防疾病:流行病學和預防(第12版). 2012. 第1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72.
[2] WHO.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多糖疫苗與多糖結合疫苗. WHO立場檔案. 2002年10月. http://www.who.int/topics/immunization/positionpapers/zh/.
[3] 李軍宏, 王曉軍, 梁曉峰. 中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流行概況及預防控制. 疾病監測. 2005. 20(4): 169-170.
[4] WHO. Meningococcal vaccines: WHO position paper. 2011年11月. immunization/documents/positionpapers/en/.
[5] 胡緒敬.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學監測與預防. 中國計劃免疫. 2001. 7(5): 300-303.
[6]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Hib) Vaccination Position Paper - July 2013. Wkly Epidemiol Rec. 2013. 88(39): 413-26.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5歲以下兒童容易感染,尤其是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是一種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傳染病。
腦膜炎球菌主要感染呼吸道黏膜,並在感染區域性黏膜表面繁殖。少數感染者由於免疫力下降,腦膜炎球菌穿透黏膜細胞進入血流,引起腦膜炎球菌血症,其中又有半數菌血症患者細菌進入腦脊液,引起化膿性腦膜炎;還有一部分患者發展成敗血症,導致感染性休克[1]。
細菌一旦穿透黏膜細胞進入血流,病情就會急速發展,突然高熱、頭痛,常常在發病1~2天內出現休克和腦膜炎的症狀,如未能得到及時搶救,可在數小時或24小時內因呼吸、迴圈衰竭而死亡。在歷史上,流腦曾是嚴重危害人類的傳染病之一。在抗菌藥物應用以前,流腦病死率可高達70%~90%;隨著抗菌藥物的應用和醫學的進步,病死率明顯降低,但仍有5%~15%的患者因暴發型流腦死亡。
據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估計,全球每年流腦發病人數約為50萬,大約5萬人死亡[2]。在中國,未接種流腦疫苗前,大約每8~10年發生一次流腦大流行。1967年是中國流腦流行最嚴重的一年,發病率高達403/10萬[3]。按照當時7億人口計算,全國流腦的發病人數達到280萬,14萬人死亡。1982年以後,中國開始普種A群流腦多糖疫苗,流腦的發病率逐年下降。2005年,中國流腦病例報告人數已經下降到2318例,2012年全國僅報告流腦病例195例。說明預防接種是控制流腦流行的最好方法。
腦膜炎球菌是一個大家族,至少分為A、B、C、Y、W-135等12個血清群[4]。不同國家和地區流行的血清群也不同。在歐洲、澳洲和紐西蘭,以B群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腦最為常見,而美國則B、C、Y群各佔1/3,在非洲的“腦膜炎流行帶”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地曾發生過W135群腦膜炎球菌的暴發流行[2, 4, 5],而中國的流腦以往主要是A群腦膜炎球菌引起,B群和C群少見;但近幾年來C群腦膜炎球菌感染逐漸增多。與A群流腦相比,C群流腦具有易傳播、隱性感染比例高、起病急、病程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臨床上常表現為暴發型,可在發病後24小時內死亡。腦膜炎球菌不同血清群間沒有交叉免疫性,例如:A群流腦多糖疫苗不能預防B群和C群腦膜炎球菌感染,A+C群流腦多糖疫苗即可以預防A群腦膜炎球菌感染也可以預防C群腦膜炎球菌感染。所以,不同的血清群要用不同的疫苗來預防。
目前使用的流腦疫苗主要分為多糖疫苗和多糖蛋白結合疫苗(簡稱:結合疫苗)兩大類。根據中國流腦的流行情況,中國計劃免疫程式選擇的疫苗為A群流腦多糖疫苗、A+C群流腦多糖疫苗和A+C群流腦多糖蛋白結合疫苗。
流腦多糖疫苗屬於一類疫苗(A群流腦多糖疫苗和A+C群流腦多糖疫苗),免費接種。但是,流腦多糖疫苗抗原性較弱,免疫效果較差。A+C群流腦多糖蛋白結合疫苗是細菌表面的多糖抗原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製成的疫苗,抗原性明顯增強,免疫效果好[1]。多次接種可導致抗體迅速升高,免疫效果可持續10年以上,更適合用於兒童常規免疫。但由於A+C群流腦多糖蛋白結合疫苗近幾年才在中國上市,還不能完全代替流腦多糖疫苗,目前只作為二類疫苗供家長選擇。
“Hib”是流感嗜血桿菌b型(Haemophilus influenza b)的英文縮寫。流感嗜血桿菌也可以引起腦膜炎,但它和上面所說的腦膜炎球菌是完全不同的細菌。流感嗜血桿菌有6種不同的血清型,分別稱為a型、b型、c型、d型、e型及f型。在沒有疫苗以前,大約95%的流感嗜血桿菌病都是由b型所致[1, 6]。流感嗜血桿菌b型多糖蛋白結合疫苗簡稱Hib疫苗,可以預防流感嗜血桿菌b型感染。
References
[1] Atkinson W, Wolfe S, Hamborsky J. 疫苗可預防疾病:流行病學和預防(第12版). 2012. 第1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72.
[2] WHO.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多糖疫苗與多糖結合疫苗. WHO立場檔案. 2002年10月. http://www.who.int/topics/immunization/positionpapers/zh/.
[3] 李軍宏, 王曉軍, 梁曉峰. 中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流行概況及預防控制. 疾病監測. 2005. 20(4): 169-170.
[4] WHO. Meningococcal vaccines: WHO position paper. 2011年11月. immunization/documents/positionpapers/en/.
[5] 胡緒敬.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學監測與預防. 中國計劃免疫. 2001. 7(5): 300-303.
[6]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Hib) Vaccination Position Paper - July 2013. Wkly Epidemiol Rec. 2013. 88(39): 4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