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梁山的進攻性戰爭

    梁山經歷的大小戰事,大多是與官府作戰,這其中既有進攻性的,也有防禦性的。防禦性的,比如何濤、黃安的地方軍對梁山的討伐,呼延灼、關勝的正規軍對梁山的進攻,直至國家軍事統帥童貫、高俅對梁山發動的大規模圍剿。在官軍的進攻面前,梁山面臨的是生死存亡問題,戰爭雖然是防禦性的,但戰爭性質容易激發戰鬥意志。梁山事業正是在官軍的輪番進攻之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發展起來的。

    在這裡主要講一下樑山的進攻性戰爭。只有這種主動發起的戰爭,才能體現出梁山的本質與宗旨。

    梁山發動的以攻城拔寨為特徵的戰爭,可以分為兩類,打高唐、圍青州、戰華州、破大名是一類,打東平、東昌是另一類。從相同之處說,這些戰爭都屬於城市攻堅戰,而且都不以佔領城市為目的。這倒不是梁山好漢不善於打運動戰與游擊戰,目的決定一切。這也不是他們不願佔領大城市,鑑於敵我力量對比,即使佔了城市也守不住,只能退回梁山水泊的巢穴中。因此,他們在打破城門,達到目的之後,即行撤離。從不同之處說,第一類的戰爭,發動的理由很相似。打高唐是為了營救柴進 ,圍青州是為了營救孔明 ,戰華州是為了營救史進、魯智深 ,破大名是為了營救盧俊義、石秀 至於宋江上山之前,梁山遠端奔襲江州,也只為營救宋江、戴宗二人 。第二類的戰爭,即打東平、東昌二府,實際有兩個目的,一是搶糧,二是解釦,解開誰應為梁山之主的扣子。

    上述戰例是宋江一夥的主要社會活動,這些活動沒有一次是為殺富濟貧或替天行道進行的。他們的目的很狹隘,不是為了救哥們,就是為了搶糧食。雖然城破之際偶爾也有開倉賑濟的假模假式,其真正戰果往往是府庫錢糧,席捲以去;戰馬牛羊,搶劫一空。他們的作戰,更嚴重的是任意屠殺無辜百姓。江州城裡血流成河,如果說因為搭救宋江而宋江不須承擔責任的話,那麼,觸目驚心的北京大屠殺,宋江無論如何也脫不了干係。只為賺盧俊義一人上山,不僅盧俊義自己九死一生,傾家蕩產,而且戰火中成千上萬的大名百姓也非死即傷。這倒應了宋江一夥的開戰告示——“昆岡火起,玉石俱焚;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至於第二類戰爭即攻打東平府、東昌府,更是形同兒戲。宋江背棄了晁蓋的遺囑,要與盧俊義抓鬮,透過誰先破城來決定誰為山寨之主。兩座府城萬千軍民,竟然成了宋江玩弄權術,謀取權位,順便劫掠的賭注。

    梁山泊這些佔山為王、落草為寇的盜匪,其指導思想與行為路徑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為了快活自在。這些盜匪起事之初並不承認其盜匪身份與本質,他們大多沒有理想與志向,追求的不過大秤分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而已。劫取生辰綱階段的阮氏兄弟就是代表,他們甚至羨慕梁山強人自由自在、無人管束的生活方式。

    第二層次是劫富濟貧。這幾乎是中國古代所有造反者的共同口號。然而,這種政策他們從來沒有實行過。這些盜匪不務農桑,不事商賈,假如劫的財都濟了貧,他們的吃喝如何解決?因此,這一政策不在實行,而在宣傳,目的在於改善形象與觀感,以此賦予殺人放火、打家劫舍的正義性質。梁山在晁宋體制確立前後奉行的就是這種政策。

    第三層次是替天行道。替天行道比劫富濟貧高一個臺階。 在《水滸傳》裡,宋江的“替天行道”得之於九天玄女的啟示。這其實是個障眼法,梁山108人,其核心部分是一些失意官員、叛軍降將,他們原本是體制的一部分。這些人升遷無望,晉升無門,棲身梁山,誤入歧途,為朝廷所不容。然而,這些人不同於李俊、張橫、孫二孃這些黑社會,他們作夢都想透過招安,曲線當官,重新成為體制中人。他們是宋江推行招安路線的社會基礎。“替天行道”、“只反貪官,不反皇帝”不過是博取皇帝好感與理解的幌子。試想,貪官本來就是體制的一部分,反貪官怎麼可能與反朝廷分得清楚?他們終日衝州撞府、攻城掠寨,怎麼可能認為他們不反皇帝?他們見了當朝鉅貪高俅都匍匐在地,怎麼可能認可他們真反貪官?

    在這些戰例中,宋江一夥雖然目的狹隘,境界卑微,但不能說他們與反貪毫無關係,高唐州知府高廉之於高俅,青州知府慕容之於皇帝,華州賀太守之於蔡京,東平府太守程萬里之於童貫,前者的被殺,只從側面印證這些戰例的某種正當性,然而,正因為這些貪官樹大根深,這就為招安後的宋江一夥留下隱患。當宋江征討方臘凱旋之後,他們自己也落了個兔死狗烹的可悲下場。

  • 2 # 老夫常談

    在戰鬥中擴大和提高梁山作戰能力,以及顯示梁山勢力引起朝庭重視,朝庭剿滅不了就創造了招安條件,一句話宋江這些舉措都是為招安打下基礎,為招安創造條件,行找招安渠道,以便完成梁山招安大業。

  • 3 # 哥哥123

    任何起義初衷是想活下去,許多農民起義發展到最後就變味了,最後失敗。宋江不斷的對外作戰,充分體現了農民起義的特徵,首先,就是掠奪資源,起義後那麼多人的食用從何而來,他們不可能自行種地解決,唯有不斷掠奪才能維持自身的穩定,唯有掠奪資源才能將隊伍和自己捆綁在一起,其次,擴大隊伍影響力,吸引更多人前來投靠,在不斷對外作戰,隨著勝利不斷,這支隊伍的名氣和影響力越來越大,不僅可以威脅朝廷,迫使朝廷作出一些讓步甚至可以推翻朝廷自己當皇帝,這種事情誰都樂意,而且隨著隊伍名氣提升,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可以吸引一些有才能之輩前來投靠,這對於農民起義隊伍是一個機遇一個發展,最後,首腦人物的自私,只有不斷對外作戰,對外掠奪,才能體現自己老大做派,類似於現在的黑社會,一聽到他的名字,大家都害怕,都要給面子。

  • 4 # 一句話文章

    宋江這人野心很大很虛偽。對他來說,當個大官就滿足了,不是帝王的料。這就害苦害死了他那幫兄弟。

    宋江頻頻發動對外戰鬥,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基本上不是他打別人,而是官兵要剿滅他們,不得不應戰。可以想一想,山東水泊梁山屁大點的地方,朝廷根本不會把它當回事。讓山東巡撫派些兵打他們肯定是常有的事。每次梁山的弟兄不都得接招嗎。還好,宋江善於拉關係,這些官兵來來去去就是走走形式,糊弄糊弄朝廷而已。

    但宋江把這當回事了。為什麼呢?

    第一,轉移內部矛盾唄。晁蓋本來是老大,其他兄弟也有不服的。宋江就會說:大家看,外部形勢這麼緊張,敵人來了,我們要放棄分歧一致對外。

    第二,就是刷存在感唄。沒有宏圖偉志,只向安於一隅等待招安。不是擴充地盤,成天喝酒吃肉。生於安樂死於憂患。但得表現出很能打很厲害,要不然連被招安的資本都沒有了。

    他不是一個有高知遠見的領導,也不是一個負責的大哥,但是一個會一起玩耍的兄弟。

  • 5 # 青衫素人

    《續資治通鑑》裡邊曾有這麼一段記載:“時京兆劇賊焦四等,嘯聚數百人,劫掠居民,為三輔害,帝令懸賞招募,待以不死。焦四等請罪自歸,各賜錦袍、銀帶、衣服、緡錢,並擢為龍猛軍使”。翻譯成白話文,大致意思就是北宋京兆地區有一夥土匪,領頭的叫焦四,手下有幾百人的隊伍,燒殺劫掠無惡不作。朝廷剿匪不成便下令招安,許諾不追究焦四罪責,焦四就接受了招安,昔日打家劫舍的悍匪搖身一變成了北宋的官軍。

    所以在宋代,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想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

    歷史上的宋江一夥其實跟焦四差不了多少,都是流寇,事實上山東河北一溜的造反殺人、強取豪奪的壞事兒都是宋江和他的三十五個小夥伴乾的。無論是《宋江三十六人贊》還是《大宋宣和遺事》,關於歷史上宋江的評價都是匪徒、流寇。和焦四一樣,宋江最後也接受了招安。

    所以這個典故就成了《水滸傳》的藍本,宋江一夥被招安也就不難解釋了。

    而對於《水滸傳》這部小說來說,宋江代表的梁山團伙之所以一直對外發動戰鬥,在筆者看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地方派系之間的戰鬥。

    攻打曾頭市是因為曾頭市搶了段景住送給宋江的獅子馬,同時也是宋江為晁蓋“報仇”(注意,加了雙引號)。

    三打祝家莊是為了解救時遷,順便也是宋江擴充親信的大好時機,所以他向晁蓋求情不殺楊雄和石秀。 同時,宋江攻打祝家莊也是給自己樹立威信的大好機會,可謂一箭三雕。

    攻打芒碭山,一方面是為了樹立梁山的威信,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收服芒碭山勢力,畢竟樊瑞也是個人才。

    第二類,地方官府之間的戰鬥。

    攻打高唐州是為了救柴進。

    攻打華州是為了解救史進和魯智深。

    三山聚義大青州,是為了兼併三山。

    攻打大名府是為了解救盧俊義。

    發動這兩類戰鬥,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帶有目的性的發動戰爭,二是為了兼併其他勢力。所以這兩類戰鬥,可以歸納總結為梁山是為了擴充自身勢力主動發動的戰爭。

    第三類,就是反圍剿戰爭。

    為了大破呼延灼的連環馬,中途還逼金槍手徐寧上了山。

    詐降擒關勝,中途還粉碎了大刀關勝圍魏救趙的軍事行動,驕傲自大的關勝還中了呼延灼的詐降計。

    兩贏童貫和三敗高俅都是反圍剿戰,關乎梁山生死存亡的大戰,梁山勢力自然不敢輕敵。

    這類戰爭的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反圍剿保證後方大本營的安全,被迫發動的自衛戰。二就是打出梁山的名聲,順帶收服降將。只有打疼官軍,梁山才有和朝廷談招安的資本。

    而宋江作為堅定不移的招安派,這顯然與晁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領導方針完全背道而馳。宋江為了鞏固自身的勢力,只有不斷髮動戰爭才能擴充自己的勢力,所以三打祝家莊等對外作戰都是宋江親自帶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人會給網路女主播一擲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