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簡愛淼
-
2 # 老何教育說
我很想說,其實老師也是一個正常人,也要生存和實現自己。但似乎社會已經給予老師既定的社會認同,認為你必須要有高尚情操。這是現實不得不承認,就像明星一樣,你是不可能有私生活的。所以,作為老師要更努力,不為別,只為對得起自己的選擇,對得起良心,如果你不屑於做一個老師,請你離開,因為我始終覺得任何一位老師都應本著立德樹人去教學生,不管現實多殘酷。祝老師們順利,謝謝關注。
-
3 # 手機使用者13592393805
教師,如同雞助,食之無肉,棄之可惜。工作努力,既是要對起職業,又是要對起良心。可是良心被消磨,折磨,打磨。心寒,心酸,心碎。都說老師痴,誰解其中味!尊師重教,任重道遠,一個苦字了得!
促使你還在教師崗位上努力的原因是什麼?這是不少青年教師經常被別人也被自己發出的詰問。
有人說“為了祖國的未來”;有人說自己想做一個名師;有人說是為了職稱……顯然,這些原因都不足成為支撐教師繼續在教師崗位上努力的理由。那麼,究竟是什麼促使教師一直努力不懈地教書呢?
我曾經在很多場合以不同的方式詢問青年教師:促使你還在教師崗位上努力的原因是什麼?
有人說“為了祖國的未來”,這個回答大多是在有領導在場的座談會上;有人說自己想做一個名師,細聊之後才知道他羨慕的是那些飛來飛去做報告賺名又賺利的“儒商”;有人說是為了職稱,攢夠了證件就可以幹同樣的活卻多拿工資;有人說其實沒有為了什麼,人家都是這樣自己也就得這樣,只不過是被環境裹挾著往前走而已……
老師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理由可能有很多,但根本的一條是教育管理造成的。換句話說,我們的教育評價和激勵手段,一點點地把教師培養成了這樣的思維模式。
我相信,剛剛入職的青年教師在踏上講臺的那天,不會去想自己要在什麼時候晉升到什麼樣的職稱,也不大可能去考慮要獲取各級榮譽稱號,也未必就會想到要用成績去取悅哪一個人、哪一些人。
但是,慢慢地,現行的教師考評制度、獎勵政策,我們拼命渲染的高遠師德,就會讓一些人開始圍繞管理者的“規定”去努力。一旦有人順著體制的標杆獲得了體制內的成功,就會誘惑更多的人加入到競爭之中。時間久了,教師的工作目標就有了“天上地下”的兩大類,要麼是為了人類、民族而教,要麼現實到職稱、榮譽乃至某次統考的名次。
這種做法和想法錯了嗎?沒有,肯定沒有錯。但是卻有後遺症:目標太高遠,就會懸空;腳不沾地,自然就沒有行動力,高而遠的宏大理想肯定不能推動教師一直在成長路上的行走;太過現實的目標往往會誆人,急匆匆地趕上了,卻發現得到以後就沒有了目標。
比如,在小學階段,以前的職稱是小學高階教師(中級)到頂,很多人在40歲前就拿到了這個職稱,前面再也沒有誘惑自己的東西,工作自然就懈怠了,沒有了勁頭,這應該就是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之一。
或許是管理者發現了這一“症狀”,立馬對症下藥,在小學階段設立副高職稱和高階職稱。效果很明顯,一些早已馬放南山的名師立刻來了精神,又奔走在了搶奪榮譽的道路上。表面上看,這一招數是有效的,我擔心的是:他們在拿到高階職稱之後呢?還有那些因為根本就搶不到榮譽而心生怨憤、徹底放棄努力的老師們呢?他們怎麼辦?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倒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一位老人遇到了麻煩:每天都有一些頑皮的孩子聚集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頭。老人想了很多辦法來阻止他們,叫警察、打電話給孩子們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脅他們,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們似乎更加起勁,扔石頭扔得更歡了。經過思考,老人將孩子們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說:“我現在慢慢地喜歡你們向我的房子扔石頭了,為此我願意向你們付錢,每人每天一塊錢作為回報。”儘管這個承諾在孩子們看起來很離奇,但他們仍然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這個協議。於是,孩子們每天都在約定的時間裡來向老人的房子扔石頭,老人也如約付給他們每人每天一塊錢。
這樣過了幾天,老人又把孩子召集起來,對他們說:“很抱歉,最近我掙錢出現了一些困難,我無法每天付給你們一塊錢了,每人每天付給你們五毛錢怎麼樣?”孩子們當然很不樂意,但他們嘀咕了一陣子後還是接受了老人的條件。又過了幾天,老人再次對孩子們說:“最近我的掙錢狀況實在糟極了。我連付給你們五毛錢也無法辦得到,但我還是願意付給你們每人每天一毛錢,你們看怎麼樣?”孩子們交換了一下眼神,其中一個打破了沉默:“別想得太美了,誰會願意只為了一毛錢幹這種苦差使?”就這樣,孩子們再也不來扔石頭了。
這個故事大多用來說明這樣的一個道理:當孩子感覺到學習是為了別人,無論是滿足家長還是老師的要求時,學習的動力就會降低;當孩子的學習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能收穫美感和滿足感,不用別人催促和監督,這種學習才是最有效的。
其實,這個故事同樣適合於對教師職業倦怠的剖析和解讀:一開始,教師教學也許是出於內在動力的驅使,或許只是感到把知識傳授給孩子是件很神聖、很好玩的事情。可是,當管理者像那位老人一樣拿出一些像錢一樣可以誘惑人的東西給教師之後,教師教學的原因或者說動機就發生變化了。他們所做的事情不再是源於興趣,而是從內心的渴望轉變為外來利益的刺激。當外來的刺激被滿足或永遠無法滿足時,教學行為也就失去了激勵因素,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很顯然,利用物質刺激是最簡單、暫時見效最快的方法,這也正是為什麼大多數教育管理者採取這種辦法的原因。引導教師在工作過程中獲得自身的存在感、滿足感和神聖感,雖然艱難而漫長,甚至會出現暫時失效、後退、失敗的現象,但從教師成長和教育發展的長遠意義上來說,不僅值得,而且必須。
所以,作為教育管理者,應該想方設法激勵、保持教師最原本、最清澈的那份教育動機——為了教育而教育,而不是透過一再提高外來的刺激力度來達到激發鬥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