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伴曉
-
2 # 王亞迪
當有償上課成為一種潮流,當老師的你怎麼看呢?
有償上課,說白了,說赤裸點,就是讓教育成為金錢社會賺錢的工具。就是讓教育成為拜金主義股掌裡的玩偶!
我說的有點危言聳聽嗎?
那麼我們就抽絲剝繭,一層層剝剝有償上課,都披了一張張什麼皮,看看它裡面又是什麼貨色!
在職老師,肯定是不能有償補課的,既違法,又不合規。國家已經有了明文規定的:凡是有償上課、補課的教師,就是嚴重違紀,一經查實,嚴肅處理。
不過事實呢?很多城市的中小學老師,都在偷偷摸摸的,打著遊擊的,躲躲藏藏的辦著補習班。他們寧可冒著背開除的風險,頂著賺黑心錢的罵名,也要辦補習班,為什麼呢?
不外乎就是對金錢的貪婪和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罷了!當然他們還抱著一種僥倖心理,以前那麼多人,辦了那麼長時間補習班,掙了那麼多錢,都沒事,怎麼會到了我這,就會被逮住呢!格外小心點,就是了。
那麼,這些辦補習班的在職老師會不會收手呢?我感覺很難完全杜絕,除非有償上課,成了過街老鼠,上面的領導和下面的學生人人喊打。老師只要一有償補課,就會被學生舉報,被上面發現,被嚴肅處理,老師自然不敢有償補課了。
事實是,會達到這種理想狀態嗎?肯定不能。因為有應試教育的存在,就有家長學生對分數的渴望,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老師去補課。所以根本沒辦法完全杜絕有償補課。
而對於社會上雨後春筍的社會機構大張旗鼓、堂而皇之的有償補課,我感覺真是一種我們這個社會開出的一朵不倫不類的奇葩!
你不讓在職老師有償上課,卻讓社會上的人有償上課,這不是明擺著“不許百姓點燈,只許州官放火”的混賬邏輯!
這樣的政策,簡直是在給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大戰在煽風點火,在火上澆油!
我們看看吧!
只是隔著一堵可笑的學校圍牆,牆內牆外卻是截然相反的兩種風景!
牆外,是社會上的培訓機構把應試教育搞得如火如荼,牆內卻是學校師生素質教育的口號喊的震天響!
真讓人感覺,這演得簡直是一場無比滑稽、又可氣又好笑、活生生的鬧劇!
社會培訓機構大肆向學生家長收取高額補課費,即便能提高了個別孩子個別學科的成績。但這給多少家庭增加了多麼巨大的教育成本!而在每一個孩子童稚的眼裡,幼嫩的心裡,教育又會和誰劃上一個大大的等號?自是不言而喻!
我要說,有償上課,有百害而無一利!
它嚴重腐蝕著在職老師的精神世界,敗壞了教師的師德形象,縱容著教師拜金主義的思潮!
它還成為了應試教育的幫兇,推波助瀾者!
它還腐蝕著孩子們的本來乾淨純潔的內心世界,讓他們越來越把教育和金錢之間划起了一個大大的等號!
-
3 # 高效生活
首先要說的是這個問題問的很籠統。
一、有償上課分為在職教師有償上課和培訓機構有償上課。如果是作為在職教師有償上課,既違法,又不合情理。若是作為正式培訓機構,那就合法。也合情理:你總不能讓人家免費為你培訓吧?你願意為別人無償服務?
二、作為教師怎麼看。作為教師,當然是希望掙錢越多越好嘍。
在職教師,剛上班的教師一個月掙兩千多元,上班二十年掙三千多元,快退休的教師掙四千多元,養家餬口都很困難,多掙錢是必須的。
培訓機構教師,本來就奉行教育產業化,招收學員越多,收費越高,利潤越大,何樂而不為?
不過國家不允許在職教師有償補課,於是校外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這樣做的結果是老師越來越窮,培訓機構越來越富,學生學習越來越差。
-
4 # Y先生
以前我們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我最初讀師範的時候也是有著一顆為教育奉獻的心。
但在如今,教師的地位可以說是非常的低下,國家雖然一直號召尊師重教,而且教師的待遇一直是比較好的,但是教師的社會地位其實並沒有多高,經常得不到家長與學生的尊重。
在市場經濟下,如今大家都唯金主義,理想也好夢想也罷,都不如金錢來的實在。在當今社會笑貧不笑娼,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事件比比皆是。遠的不說,我想很多人每年都會參加同學聚會,同學會上,本是同學的大家被人為的分成369等,而區分的標準就是每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和社會地位。
從這兩個角度來說,老師固然還是那個老師,但是讓她再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就變得相當有難度,他們更願意為自己積累一份財富,為了自己的生活也好,為了子女的生活也好,只有屬於自己的金錢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因此有償補課雖然被明文禁止,但是依舊屢禁不止!教師這份事業不再是事業而變成一份工作!事業可以為之付出,為之奉獻,無怨無悔。而工作只是養家餬口謀生的手段!那麼把教師當成一份工作的人,他們認為有償補課理所當然!
-
5 # 愛讀文學
個人覺得有償上課不該受到任何非議。如果是一個普通人在網上教課估計沒有人說閒話,為什麼老師在網路上授課就不行了?
現在網際網路技術發達,這兩年知識付費也越來越普及,很多人透過知識付費賺到了一桶金,也是因為網路讓許多普通人將自己的知識傳遞給了其他人,科技讓人們的知識得以變現,這本身就沒有任何問題,古人所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也得以實現。
老師透過網路付費講課,無可厚非,老師也是普通人,也需要養家餬口。況且現在教育工作者的社會收入並未得到提升,透過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合法所得為什麼要得到別人的指責呢?
我們更應該關注,老師透過網路講課對學生的效果,教師授課的質量,對孩子的學習是否有進步和幫助這個角度來看待問題,而不是看到別人拿了高工資而眼紅!在這個泛娛樂和空虛化的年代,我們更應該鼓勵大家分享自己的知識變現,至少比那些直播一下搔首弄姿,喊喊段子低俗不堪的賣弄卻收入遠遠超越教師幾百倍的行為要強制百倍!
回覆列表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名線上輔導老師在朋友圈曬出課程清單——2617名學生購買了由他講授的一節單價9元的高中物理線上直播課,扣除20%的線上平臺分成後,他1小時的實際收入為18842元。這位老師在隨後的採訪中表示,網上公佈的時薪其實低了,現在自己最高時薪為25000元,這個月的收入為20多萬元,秒殺當下火熱的網路女主播。
訊息一出,立刻引發網友熱議,如此的高收入,與在職中小學教師的收入形成了巨大反差,引發了該不該禁止在職教師從事有償線上授課的爭論。
調查: 過半學生願意嘗試線上授課 多數家長不支援
針對在職教師參與網路授課的問題,重慶的學生和家長是否會買賬呢?記者電話、微信採訪了30位中學學生家長,當中僅有6人讓孩子嘗試過線上教育,沒有嘗試過的24位家長中,只有8人表示願意嘗試,剩下的多數家長對這種新興的教育方式還是持懷疑態度。
而學生方面,在接受採訪的30名學生中,有12位表示願意嘗試,18人表示還是喜歡面授。“面授的互動和答疑更能讓人專心聽課,網上聽課容易分心走神。”有學生表示。
反對派:網路授課會影響正常教學 缺少互動不能因材施教
蔡女士的女兒今年讀初二,她認為自己的孩子自制力太差,不適合在網上學習,“網路上的東西太複雜,誰知道老師會在網上講些什麼呢?”蔡女士表示,因為對網路上老師的教育資歷並不瞭解,還是寧願選擇一些自己信任的老師或者週末輔導班,讓孩子面對面參與輔導。
正在讀高一的學生小唐告訴記者,他認為網路輔導課程缺少互動交流,“這樣的補課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是毫無意義的,沒有針對性的解答,其實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他也擔心,從老師的角度看,如果老師參與線上授課,會不會把重心放到那邊,那在課堂裡的學生就受到影響了。
支援派:經濟與社會效益雙贏 教師資源能夠最佳化配置
“備課花了很長時間只能說明老師對待教學很認真,時薪過萬也太正常。”重慶某高校一位張教授告訴記者,自己也在網路平臺進行線上授課,他認為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利用休息時間兼課賺錢並不違反相關規定。張教授說,透過網路授課,可以使老師的資源得到最佳化分配,這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記者隨後還採訪了多位中學老師,他們都表示願意嘗試網路授課。重慶某重點中學的韓老師稱,一個老師在學校上課面對的只有幾十位學生,如果能把優秀教師的課程透過網路傳播,使更多的學生獲益,這是值得提倡和鼓勵的。同時,相比面對面補課輔導,學生能夠花更少的錢,獲得更具價效比的教育服務,何樂而不為?
平臺聲音:讓教育欠發達地區學生分享優質資源
對於這個問題,也有線上教育平臺迴應稱,一些教育欠發達和資源匱乏地區的學生,正是因為有了網際網路,才能分享到國內最頂尖的教師資源,同時支付的費用比他們當地的輔導還要低很多。
該平臺認為,從追求公平教育的角度,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市場化機構的教師,都應該有更多人能參與線上教育。
規定:未就有償線上教育作明確規定
去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中,嚴禁在職中小學教師組織、推薦和誘導學生參加校內外有償補課;嚴禁在職中小學教師參加校外培訓機構或由其他教師、家長、家長委員會等組織的有償補課。此前,重慶市教委也出臺了《重慶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十不準”》,其中第八條明確提出:“不準動員、組織、要求學生參加校內外有償補課,或者在工作日組織、參與校外培訓機構對學生有償補課”。但在上述規定中,都沒有作出與線上教育平臺相關的規定。
對於“在職教師該不該參與網路有償授課”的問題,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小學在職教師不應因為參與有償線上教育而影響正常教學,但會不會實行“一刀切”的禁令,目前尚在進一步研究中。
教育專家:“網際網路+教育”是大勢所趨 適應和麵對是當務之急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緯虹說,這次事件表面上是在爭議教師有償授課的問題,但歸根結底是缺少相關規範制度的建立。事實上,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教育”已是大勢所趨,如何適應和麵對網際網路產業對傳統行業的衝擊,也成為我們當下最應思考的問題。
縱深:傳統行業應向網際網路借力 政府應促進對接
“網際網路+”的流行,對傳統行業到底是顛覆,還是改造,又或者是幫助其轉型升級呢?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認為,“網際網路+”不僅正在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諸如網際網路金融、網際網路交通、網際網路醫療、網際網路教育等新業態,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
有些傳統行業的從業者還將網際網路視為洪水猛獸,擔心網際網路成為自身商業模式的顛覆力量。馬化騰認為,這些認知不足其實阻礙了某些行業及相關企業藉助 “網際網路+”的手段來改造自己,提升生產效率,實現轉型升級,激發新的活力。
馬化騰建議,有關部門應促進網際網路與各產業融合創新,在技術、標準、政策等多個方面實現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的充分對接,並加強網際網路相關基礎設施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