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拉西車

    這個問題其實不太好回答,首先“帶電汽車(這裡我把混動和全電動統稱為帶電汽車)”發展很廣泛,單個拎出來講都很難評價,而且如何定義成熟大家都有不同的標準,有的人認為是滿足法律法規能夠上路,有的人認為是超長的續航里程和穩定的質量,又有的人認為是獲得高技術與低成本的雙豐收,標準不同,我們對帶電汽車的理解也會不同。

    在這個回答中,我們儘量不採用偏激理解,我會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現在主流的帶電汽車發展得咋樣,然後歸納還有哪些沒有填上的坑,最後再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一部分 帶電汽車發展狀況

    A. 混合動力技術

    按這個原理,我們可以將混合動力大致分為三類:增程型插電混合動力、並聯式插電混合動力、混聯式插電混合動力。

    就這三種技術,現在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以下僅列舉了比較典型和熱門的車型):

    增程型插電混合動力——別克VELITE 5增程型混合動力、寶馬i3、奧迪A1 e-tron(增程型插電混合動力;

    並聯式插電混合動力——賓士S500插電版、奧迪A6L e-tron、比亞迪秦;

    混聯式插電混合動力——豐田混合動力系列(如CAMRY·尊瑞);

    (現在混動系統的匹配和能量轉換、回收等技術已經屬於成熟的一類,當然我們不能吹毛求疵地說要達到零事故率才行。)

    B. 純電技術

    發展純電動車最大的挑戰就是電池了,下面這張圖就很好的總結了電池的發展狀況(成熟、正在發展中的、未來)。

    造一輛電動車一定比造一輛燃油車簡單,而且成本要低,因此市面上電動車也是曾出不窮,但是問題也很明顯,那就是續航里程不理想,現在市面上估計有8成以上的電動車廠家(不計算那些PPT公司)都還在朝著300km續航里程奮進。

    此前(2016年)某機構在對在507款純電動物流車續航里程的調研中發現:

    所以電動汽車現在最大的難題就是續航里程問題。

    另外還有兩個因素,一是充電速度,目前,在充電站快充,大部分電動車充滿電也要一兩個小時,而在家用充電樁上充電,通常需要6小時以上;再就是充電站和充電樁的佈局仍在初級階段,電動車充電難的問題會持續較長的時間。

    第二部分 未填上的坑

    A. 空氣電池

    鋰硫、鋰空氣、鈉空氣電池;

    B. 電動汽車和電網

    具體比如充電樁、無線充電技術等;

    C. 三電技術

    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一體化;

    D. 全固態鋰電池

    室溫電導率普遍較低(<10-3S/cm),充放電效能較差;介面阻抗大,相容性較差,介面鋰離子電導率較低;低溫效能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

    E. 燃料電池技術

    儲存困難、質子交換膜的燃料電池(PEMFC)技術待成熟;

    第三部分 未來技術的預測

    首先要肯定的是,未來一定是電動汽車的天下,只不過是電能的獲取方式不同、儲存方式不同、使用方式不同而已。按這個思路,確實會出現一些比較特別的汽車,比如以下幾種:

    A. 太陽能汽車

    現在已經有汽車在車身上使用了太陽能電池板,給汽車供電(但不是主要能源),比如豐田普銳斯PHEV搭載了一組180 W的太陽能面板模組、日產Leaf在其車頂後半部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為車載空調和其他部分車載裝置提供輔助能源。(實驗中、非量產車型就不舉例了)

    但要潑冷水的是,太陽能汽車很難成為主流技術,雖然這項技術優點誘人——零排放、能量來源廣。但汽車的受光照面積太小、太陽能電池板能量轉換率很難提升、材料有毒很難回收處理、價格昂貴、裝配困難等等都不是一下能夠解決的,所以這項技術很難成為替代技術。

    不過無線充電+太陽能板提供電量+純電動汽車的組合到是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大家可以試想一下,純電動汽車駛入充電區域,在行進中完成充電,而這些電量的來源是由分佈在充電區周圍的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這麼做既能利用太陽能技術,又不至於太難為汽車工程師,可行性也比較高;

    事實上這樣的測試已經在進行中了,比如今年5月雷諾展示了自己的“行進中無線充電技術”—— 在展示區中,由雷諾Kangoo改造的貨車配備高通公司研發的無線充電元件,以100km/h的速度在100米長的測試車道行駛,獲得將近20kw的能量。

    B. 磁懸浮汽車

    關於這項技術,最近最火的應該是馬斯克的"Hyperloop超級高鐵"計劃了,最近他們實地進行了測試,並創下了355km/h的測試速度,能獲得如此高的速度真是因為他們採用了磁懸浮技術。

  • 2 # 給你講講IT歷史

    混動技術現在還在發展階段,以燃油為主的混動,油電協同的混動,以電為主的混動,現在都有了,未來的發展會向更高的協同效率慢慢改進。不過還有一個發展方向需要製造商們更關注一下,就是減少內燃機部分的結構,提高熱效率,將他作為完全的發電裝置設計,前幾天看到有一個日本的原型機,將內燃機極簡化設計,然後把發電部分直接整合到活塞後端,整個內燃發電部分極其體積極小,效率極高,配合電動機組成使用,簡直就是完美的增程式混動解決方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後期主要做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