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千千千里馬

    謝謝大家希望瞭解古人刻苦讀書的事情。最著名的當然就是傳說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了吧

    因為,好像沒有像蘇秦這麼刻苦讀書的,這刻苦得幾乎有些殘酷了。你想想看,這蘇秦怎麼刻苦讀書呢?據說讀書困了,就拿錐子在自己的大腿上扎一下,繼續讀,為了防止自己爬在几上(相當於桌子)昏昏睡去,就在屋子的大梁上,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腦袋吊起來,也有一種說法是把頭髮和樑上的繩子綰起來。我們不去說蘇秦如何虐待自己了,就說這把頭吊起來讀書,也不符合生理健康啊!一直保持一個姿態,這肌肉也支援不了啊。所以,古人為了鼓勵孩子讀書,可能就編造了這麼一個很嚇人又不靠譜的例子。其實要刻苦讀書,主要是堅持下去,認認真真紮紮實實的讀,一天兩天通宵達旦,這不叫刻苦,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讀書,這才是真正的刻苦。

    與蘇秦苦讀經書不一樣,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卻非常喜歡刻苦學習書法。而且,小小年紀,就顯露出這方面的天分來了,王羲之也打算好好培養他。有一次,王獻之問老爸,我什麼時候能夠寫得像您的字一樣好?王羲之就指著幾個大缸說,你什麼時候把這些大缸裡的水磨成墨都用完了 ,你就會寫得和我一樣好了。

    王獻之很快就寫得非常好了,據說,他還批評父親王羲之的書法不夠好。這也引起後世對王獻之不孝的批評。我們且不說古人對王獻之批評父親書法的做法,是不是完全正確,我們只想說說,王獻之學習書法如果沒有堅持刻苦學習的精神,那麼他絕對是不會成為與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的。

    杜甫是唐代的大詩人,他也是一個小天才,據他自己說,他七歲就會口占詠鳳凰的詩了,難怪他說他寫詩為什麼那樣容易,因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嘛。可見,青少年時期多背一些書,對於寫作的好處非常多。據說,杜甫能夠背下《昭明文選》,這部書是南朝昭明太子編選的一部文集,文章也不是很多,但是,這部書裡的註釋非常豐富,關鍵是把文章和註釋都背下來,是有很大難度的,杜甫能夠把這部書倒背如流,可見他對讀書的喜愛和痴迷,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與杜甫同時代的大畫家韓幹喜歡畫馬,少年時期的韓幹就喜歡塗塗畫畫,有一次他的畫馬被王維看到了,覺得這是一個人才,就資助他很長時間,最後還幫助他進入了皇宮見到了唐玄宗,唐玄宗看了他畫的馬,也覺得是個人才,就叫他跟一個叫陳宏的老師學習畫馬,因為陳宏是一位叫曹霸的畫馬大師的學生,所以,唐玄宗就安排他先跟陳宏學習。過了一些時間,唐玄宗問韓幹學的怎麼樣了?韓幹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給皇帝一看,可把唐玄宗給驚詫了,原來你畫得這麼好!怎麼與你的老師陳宏不一樣啊?韓幹說,陛下您的龍廄裡的馬才是我學習的樣板,我是偷偷在馬廄裡學習畫馬的!唐玄宗一看這小子是個好苗子,就派曹霸教他學習畫馬了。開始,韓幹就喜歡畫馬的各種動態毛色,曹霸看了對他說,你這樣畫下去,只能畫出馬的動作毛色,畫不出馬的精神氣度。韓幹慢慢體會到老師的意見以後,逐漸改變了自己只畫樣子畫不畫神采的毛病。終於畫出了《照夜白》這樣精彩的作品。

    刻苦是對我們學習的內容的愛好問題,同時,還要不斷堅持,轉益多師才能成功。我們從韓幹畫馬的經歷就能看得出來,天才固然重要,際遇也固然重要,而最重要的是你要謙虛,勤奮。

  • 2 # 做學問我們是認真的

    頭懸梁錐刺股 鑿壁偷光 歐陽修 “三上” 李密牛上讀書 還有宋廉 太多了 古人出名的人中十個有九個有刻苦讀書的佳話

  • 3 # 帝國的臉譜

    【以范仲淹為例,說說古人讀書可以刻苦到什麼程度】

    范仲淹誕生於父親範墉在河北成德軍節度掌書記官舍,地點是今河北省正定。兩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道中落,母親謝氏改嫁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朱文翰,作為“拖油瓶”的范仲淹,也隨母進入朱家,改姓名朱說。

    朱文翰雖為繼父,但對范仲淹很好,當作親子看待。做過地方小官吏,對繼子並未冷眼看待,不久,朱文翰任洞庭湖畔的澧州安鄉(今湖南安鄉),范仲淹隨讀在側,並在安鄉度過了他的少年時光,接受了啟蒙教育。在安鄉,范仲淹曾讀書於當地太平興國觀,寒暑不倦。清代翰林張明先詩言:“荒臺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以“書檯夜雨”這清寂而優美的詩意,概括了范仲淹的少年讀書生活。

    1009年,范仲淹回到養父的故鄉淄州長山,讀書於長白山醴泉寺。這個時候,范仲淹已由要我讀書變為我要讀書,非常主動,非常刻苦。億每天的飲食僅僅一碗稀粥,先冷卻,然後分成四塊,早晚各兩塊,再配以鹽拌韭菜末,就是一天的飯食。“劃粥斷齏”成了范仲淹勵志苦讀的深刻寫照。

    23歲那年,范仲淹終於知道了自己不是長山朱家子,而是姑蘇名門范家的後代。當時,因為朱氏其他幾個兄弟奢華浪費,不知節省,范仲淹曾多次說他們,朱氏兄弟有一次被說得不耐煩,脫口而出說:他們用朱家的錢,與你何干?范仲淹聽此言十分疑惑,自己不就是朱家子孫嗎?疑駭之下,他四處打聽自己的身世,得知結果後,他毅然決定離開朱家,負琴攜劍,到應天書院求學,唯一的目的就是刻苦讀書,學成迎母。

    在應天書院,范仲淹發奮求學,夜以繼日,疲勞時以涼水澆臉,飢餓時以稀粥為食,竟然五年未解衣就枕,五年啊。南京留守的兒子與范仲淹同窗,十分同情他,把他苦讀情況告訴父親。留守很感動,便從自己的飯菜中節省一份出來送給范仲淹,但范仲淹卻謝絕了,說自己喝粥習慣了,不覺得苦,一旦享受豐盛的飲食,以後喝粥就索然無味了。

    還有一次,宋真宗巡視應天,應天府萬人空巷,書院師生傾巢而出,爭睹聖顏,只有范仲淹不去,繼續讀書。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看看皇帝的風采,范仲淹說,將來見也不晚,可見他抱負的遠大。

    1015年,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的范仲淹,終於進士及第,從此步入仕途,並接來自己的母親侍養,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個理想。范仲淹舉進士後,曾在《寄鄉人》詩中說:“鄉人莫相羨,教子讀詩書。”

  • 4 # 朝文社

    古人刻苦讀書的各類勵志典故,今天已經流傳得很廣,類似“鑿壁偷光”“懸樑刺股”之類的橋段,不知感召了多少莘莘學子。但下面這幾位愛讀書的古代仁兄,他們對讀書的熱愛之情,乃至刻苦程度,依然清一色超乎想象。

    一:白居易:讀到口生瘡

    唐朝詩歌發達,詩人們常見天才雲集,但比起好些遊山玩水間隨隨便便就寫詩的天才們,中唐大詩人白居易,卻是刻苦型別。以白居易的自誇說,自己六七個月還不會說話時,就已經能認字了。就是天生的讀書熱情。後來學問越來越高,讀書的癮頭也越來越大。經常是白天辛苦一天,晚上還徹夜苦讀,而且邊讀還邊念,以至到了“口舌生瘡”的地步。容貌也是“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簡直讀到憔悴。

    這位大詩人通俗流暢的語言風格,不識字老太婆都能聽懂的接地氣詩風,就是這麼讀出來的。

    二:李泌:我家是書城

    唐朝誰讀書最多?這個不好說。但要問盛唐年間,誰家藏書最多?恐怕沒人敢和李泌搶,這位五歲就敢和宰相張說辯論的神通,唐肅宗李亨少年時朝夕相處的發小,家裡也是圖書成堆,從父祖輩就熱衷藏書,見到好書就砸錢買,到了他這一輩,更是埋頭扎進去讀。家裡的圖書全讓他用紅白黃綠四種顏色標籤分類標註,內容之豐富,把唐朝大文豪韓愈都看得流口水,直接一句名詩詠歎: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

    那這三萬軸的書,李泌讀了多少?最驗證他讀書成果的,就是他後半生的叱吒風雲:安史之亂臨頭,原是閒雲野鶴的李泌慷慨赴國難,穿越重重封鎖線來到唐肅宗身邊,淡定為唐肅宗制定平叛戰略,果然迅速立竿見影。多年後唐朝國事維艱,強敵吐蕃步步侵擾,又是年邁的李泌再次冷靜籌謀,送上“困蕃之策”,再度以深謀遠慮的籌謀與精準出手,迅速破解困局。算無遺策的智慧,恰驗證一句古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三:宋朝書痴:為何與廁所較勁?

    宋朝最愛讀書的人物,以《歸田錄》記載,首推錢惟演。這位五代吳越王家的兒子,官至北宋樞密使的大才子,一輩子錦衣玉食,卻是實打實的手不釋卷。每天不管什麼時間,手裡都要拿著書,且不同場合,讀書門類也各不同——坐著的話就讀歷史書,躺著的話就讀小說,就連上廁所的時候,讀書也不能扔下——帶一卷小辭進廁所讀!

    比起這上廁所都不能扔下書的錢惟演來,另一位北宋學問家宋綬,卻是刻苦到更高調:同樣是上廁所時帶著書,然後讀到高興了,就在廁所裡高聲朗誦,洪亮的聲音“聞於遠近”,成了當地一景。

    四:楊繼盛:奔跑取暖法

    明代官員苦出身者多,愛讀書的楊繼盛,堪稱相當苦的一位,出身西北農家的他,早年曾是苦命放牛娃,硬是憑著刻苦的讀書精神,在競爭激烈的明朝科考裡一步步考上來。以他自己回憶,當年他是窮秀才時,冬天寄居在寺廟裡苦讀。每天夜裡都要讀到半夜三更,而且因為深夜太寒冷,連腿肚子都要凍轉筋。每到這個時候,楊繼盛就會起身繞著房間快步走,邊快走邊繼續讀,直到渾身冒汗。就是靠這特殊取暖法,他成功科場登第,一度官至給事中。

    後來看慣明朝腐敗的他,憤然彈劾嚴嵩,為此在牢獄裡受盡酷刑,以至於皮肉都被打爛,卻依然朗聲大笑。苦讀歲月帶給他的,不止是金榜題名的榮耀,更有錚錚鐵骨。

    五:唐順之:山中十年苦讀

    與硬漢楊繼盛同時代的唐順之,也是個絕對的書痴人物。

    這位王陽明門下的第三代弟子,家庭條件比楊繼盛好得多,出身衣食無憂的常州名門唐家。科考成績也高得多,以探花成績金榜題名。但仕途打拼十多年,他卻終看透了官場的傾軋,深感還是讀書好。於是不顧一切放棄大好前程,鑽進家鄉陽羨山裡讀書。這以後的十年苦讀,他幾乎到了“冬不爐,夏不扇”的地步,在烈烈寒風或炎炎赤日下,依然刻苦讀書,成了出名怪人。

    但席捲東南的倭寇之亂,終於讓這位怪人,結束了苦讀生活。他再度出山為官,走上抗倭前線,不但以精準眼光,提出了重建明朝海軍的方略,更收下了弟子戚繼光,手把手傳給他鴛鴦陣。最後,積勞成疾的他病故在前線。他沒有看到那支以他的軍事戰略打造的戚家軍,之後追打倭寇的場景。但是“知行合一”的思想,他終用生命詮釋。

  • 5 # 三叔小記

    我想起了一篇文章,叫《送東陽馬生序》,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寫的,講述他早年讀書的境況。

    一句話來概括,叫人窮志不窮。家裡窮,但愛讀書,就向他人借,不過時間短,於是抄書,不管白天黑夜、天寒地凍。心裡有疑惑,向遠方的達者請教,不管天寒地凍也要去。

    除了宋濂,歷史上還有很多成語,專門說讀書刻苦。

    囊螢映雪。是說車胤捕獲螢火蟲,用它的光在夜晚讀書;孫康在冬天憑藉雪的光芒懇書。鑿壁借光。是說匡衡小時候鑿鄰居家牆壁,借光來讀書;韋編三絕。是說晚年的孔子攻讀《易經》時,把竹筒間的牛皮繩翻書翻斷了;懸樑刺股。是說蘇秦為了發奮讀書,睏倦時,用錐子刺大腿;孫敬為了防止睏倦,將自己的頭髮栓在樑上;目不窺園。是說董仲舒治學時,足不出戶,沒有時間看園中景色;

    當然,還有很多……

    古人在條件缺乏下都如此刻苦讀書,何況今天處在豐富物質條件下的我們呢?好好讀書,天天向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恆古不變。

  • 6 # 快樂人生166747061

    謝謝邀請!古人讀書非常用心刻苦;尢其在晉朝有一位叫車胤,夏天的夜裡用裝有螢火蟲照明夜讀。還有些在乘月亮之光夜讀;有些用蘆葦草篇成片寫字,練字。可見古代人是多麼用功學習,雖然貧寒,都想盡辦法多讀點書,都說讀書才有前途,等得秋闈待考,爭取功名,光宗耀祖!俗語日;這就是古人創意!謝謝!

  • 7 # 此心安處是吾鄉

    與您分享幾則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司馬光警枕苦讀

    司馬光(1019-1086)是中國北宋的著名史學家。他為了寫好《資治通鑑》這本歷史鉅著,夜以繼日地讀書。他做了一個圓木枕頭,叫“警枕”。每當他讀書睏倦時,便在木板床上稍睡片刻;當身子一動,枕頭便滾落到地,於是他立刻驚醒,爬起來繼續攻讀。就這樣,他歷時十九個春秋寒暑“遍閱舊史、旁採小說”,終於如願以償。

    朱買臣勤學致仕

    朱買臣(公元25-?)是中國東漢時期的著名學者。他是會稽人,出身貧寒,夫妻住在陋巷蓬門中,以打柴賣錢度日的朱買臣天性酷愛讀書,只要有餘錢,便立即買書。在賣柴時,他一邊走,一邊大聲朗讀,手不釋卷。街上的人,只要一聽到讀書的聲音,就知道是朱買臣賣柴來了,因此,他的柴好賣。柴賣得多,書也買得多,讀得多因而知識面也廣。

    由於朱買臣在市上一邊賣柴,一邊大聲讀書。所以,街上的小孩都好奇,經常成群結隊地跟在他身後嬉戲,而他全不在意。朱買臣的妻子見了埋怨說:“賣柴就賣柴,讀啥書,象個瘋子,真羞人!”朱買臣卻不以為然,他說:“我賣柴以救貧,讀書以求知,互不妨礙,有什麼羞人呢?”數年後,漢武帝下詔求賢,他有一位老鄉叫嚴助,全力推薦朱買臣,漢武帝才知道朱買臣是會稽人,出身貧寒,深知民情,於是任命他為會稽太守。

    焚膏繼晷(guǐ)

    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在自述自己的學習經歷時說:“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焚膏油(膏油,指點燈的油)以繼晷(晷:日影,比喻時光),恆兀兀(恆兀兀:勤學不止的樣子)以窮年。”他讀書學習時,經常是口中不斷地吟誦著《六經》,手中不停地翻閱著各種典籍,從點起油燈一直學到天亮,就這樣夜以繼日,一年又一年。以後,“焚膏繼晷”就成了形容勤奮學習的典故。當人們讀到韓愈那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佳作,讚歎其雄健奔放、神奇生動而又充滿藝術魅力的文辭時,是否會想到他焚膏繼晷的日日夜夜呢。

    歐陽修鋪沙識字成大家

    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四歲喪父,母親給別人洗衣服、做針線活來維持一家生活。到了入學年齡,歐陽修家貧不能入塾,只得跟母親學習。當時,家裡窮得連買紙墨的錢都沒有,他的母親只好教他把細沙倒在院子裡當紙,把蘆葦杆當筆,這樣日日練字學習。到十歲時,歐陽修就可以閱讀一些書籍了。有了自學能力以後,他去向別人借書讀,常常把書背熟了還給別人。他讀了很多名著佳篇,全能背誦。有一次,他讀了唐朝大文學家韓愈的散文集,入了迷,便把韓愈的文章作為範本,也寫起散文來。文章寫好後,他總是反覆修改,直到滿意為止。他刻苦努力,在22歲時考中了進士 ,後來成了著名的散文大家,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勤能補拙

    鄭板橋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他天資並不聰明,記憶力也不好。但勤能補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書,別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記住它的內容,但鄭板橋不行。於是,他就多讀幾遍,一些經典的書籍,他還會讀上百遍,直到融會貫通,徹底弄懂才肯罷休。他不僅勤於讀書,還勤于思考和勤於練習。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動不動地發呆,別人跟他說話,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問,或前言不對後語,其實他是在專注地思考問題。正由於他勤奮努力,終於成為清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和詩人。

    長明燈下苦讀

    元代畫家、詩人王冕出身農家,小時候要幫人家放牛,幹雜活。有一天,他借到一本早就想看的書,但白天在寺院裡幹活,一則忙得喘不過氣來,二則老和尚也不讓他幹活時看書,所以他只好在晚上讀書。可是沒錢買燈油,好學的王冕忽然想到:佛殿裡不是有長明燈嗎?那裡,老和尚晚上是不會去的,極安靜,沒有干擾。深夜,他來到佛殿,只見長明燈在微風中搖盪,微弱的光照在佛像上,顯得陰森可怖;但是強烈的求和欲使他壯大了膽子,爬到佛像的膝上,湊著長明燈讀他喜愛的書。他專心致志,很快就忘掉了周圍的一切。從此以後,佛殿的長明燈下,天天有個孩子在凝神苦讀。

    映月讀書

    南齊時的江泌家境貧窮,白天做鞋為生,晚上才能抽空學習。點不起燈,他就拿書登上屋頂,藉著月光讀書。白居易有詩云:“是時天無雲,山館有月明,月下讀數遍,風前吟一聲。”孟郊也曾有“夜貧燈燭絕,明月照吾書”的詩句,說明許多古人都有映月讀書的體驗。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苦一份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有什麼應用是學英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