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冬至節的來歷
冬至,起源於3000多年前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當時,周公(周文王)為了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始用土圭法測影(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是“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其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據《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透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冬至日也是數九的第一天,但並不是最冷的時候,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但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華夏民族冬至節的來歷
冬至,起源於3000多年前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當時,周公(周文王)為了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始用土圭法測影(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是“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其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據《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透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冬至日也是數九的第一天,但並不是最冷的時候,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但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