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Techcrunch報道,谷歌和NASA宣佈,透過機器學習技術在開普勒-90系統中發現了一顆新行星。科學家們把神經網路應用於開普勒望遠鏡收集的資料中,首次發現了該系統的第八顆行星。在所有的已知行星系統中,這一發現使開普勒-90系統的已知行星數量與太陽系不相上下。
9
回覆列表
  • 1 # 王卓君

    沒有科技爆炸的前提下,按照人類目前的科技發展方式,最少還需要2000年以上。有理可尋:

    限制人類飛出太陽系飛出宇宙的主要還是速度。速度是一個難題,這個難題涉及到的是材料學,力學,能源儲存等一切人類科技能力。

    現在全人類勉強合作研究的可控核聚變專案剛剛建設了一半,預計2025年開始實驗,假設實驗一切正常,人類從一項新理論的實驗到應用到普及最少需要50年時間,比如核裂變技術是20世紀20年代就開始研究了,真正的普及——核電站到20世紀80.90年代才有。

    而可控核聚變的應用前景更加廣闊,包括宇宙飛船的動力,更高效、清潔、安全的電力獲取方式等,假設到2250年可以全部應用吧,這時候宇宙飛船有了持續高效的能源以後已經可以走出太陽系了。

    但是,核聚變能源畢竟也只有10%的質能轉換率,限制飛出太陽系的禁錮還是有的,這樣只有輕型的探索飛船可以飛出太陽系,要飛到1光年選的星球最少需要300年還,可見這個階段是不適合移居新星球的。不過,有了核聚變能源的人類也可以在地球的同步軌道建設太空城。

    這以後得下一步是力的大一統理論,反物質的研究,暗物質的研究。如果反物質湮滅可以應用,飛船的能源利用率會增加10倍,而飛船的速度可以提高20倍以上倍,大一統理論應用以後可以讓人類在材料學,科技能力提高,這樣,飛船速度或許可以再提高。

    假設一個飛船使用核聚變技術的話,儲存的能源的1/3可以用來加速飛船,而用新的儲存裝置可以讓能源儲備多10倍以上,反物質技術理論用等量的物質可以比核聚變技術多加速飛船10倍的速度。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飛船可以亞光速(大於10%光速)飛行。想要去一個10光年的地方只需要不到100年,坐飛船的人由於時間壓縮會只過去了90年。這樣,一些近太陽系已經可以自由移民了,雖然這個代價還是不小。

    而要實現這幾個技術從理論到應用就最少需要1000年以上,普及的時間更久,更久。

    想要更快速的航行,只能透過尋求暗物質了,暗物質技術意味著“空間”技術,掌握了“空技術”的話,進行“光速航行”就成為了可能,而光速航行也是進行全宇宙探索和星際旅行的必要條件。

    這時候已經過去了最少2000年。

    再下來就是用“空間技術”研究發展出的高緯度科技和“蟲洞技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陽系最高的山在哪個行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