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主雪依然

    雖然沒有冰箱,但古代帝王在夏日確實少不了用冰來降溫。故宮中就有清宮藏冰用的冰窖,只是這裡已成了遊客服務區。這些冰窖東西寬約6米,南北長約11米,窖底下沉地面以下約1.5米,能存冰5000餘塊,為半地下拱券式窯洞式建築。據史料記載,舊時立冬過後,紫禁城外的筒子河就要涮河淨水,先把水草雜物等清除掉,再把浮面上的髒水放走,最後用木板墩築臨時壩蓄水,待到冬至後冰凍結實,僱民夫伐冰,伐時要選取明淨堅厚的冰,切剁成一尺五寸見方,然後拉到冰窖整齊地碼放。到了盛夏時節,這些冰便會被取出,放到宮中居所供皇族消暑降溫。《太監談往錄》中就記載,慈禧所居之殿“冬則安火,夏則安冰”。除了在居所內用“冰鎮”法降溫,清代皇帝宮殿也有特殊的設計。皇帝起居的寢殿一般都有迴廊,夏季擋雨遮陽。有研究指,清宮中凡是寢宮都是支摘窗、外簷掛堂簾。夏天時在早上9點鐘就把堂簾支窗放下來,外面的熱氣進不來,可保持室內涼爽。到下午6點鐘太陽西下,把堂簾捲起,支窗支起,涼風進到屋內。此外,清代皇帝在盛夏時節也常常離開皇宮避暑,而這些皇家園林內會有一些特殊的降溫裝置。圓明園中的“水木明瑟”就是這樣的例子。該殿將水引入殿宇,模仿西洋水法,利用水力推動風扇,水聲潺潺中還有涼風,可算是避暑納涼的絕佳地點。

    汽車問題可以wei xin 加我 工 眾 號:金斗雲汽車小助手

    事實上,風扇不僅只在圓明園存在,古代也被廣泛用於宮廷,而且可不只是手搖的扇子這麼簡單。

    清代內務府檔案中曾有雍正帝命人制作風扇的相關記載。工匠做得楠木架鐵信風扇一架,上安小羽扇六把。雍正帝可能覺得做得不錯,還要求“再做一份”,並直言“架子矮著些,安大些的羽扇;再將葵黃紗風扇,做一份”。此後,雍正皇帝還指示工匠製作了一款拉繩風扇。他甚至為此下旨親自設計,“將後簷牆拆開,繩子從床下透出牆外轉動,做一架;照牆洞大小做木板一塊,以備天冷堵塞”。有了風扇,即便夏季不外出避暑,想必也能緩解暑熱。以上的消暑方式基本還都限於皇家宮中,而冰鎮食品在清代已相當普遍,尋常百姓也可一嘗。清代《京都風俗志》中記載,“伏日,人家有食盛饌異於平日者,謂之貼伏膘,或以此日起有捨冰水者,或有煎蘇葉、霍香葉、甘草等湯於市中捨之,謂之暑湯”。那時在伏天,有人喝冰水,有人煎熬蘇葉、藿葉、甘草等湯,稱之為暑湯,還在街上出售。不過這是京城百姓的消暑方式。宮中的御醫在夏季也會開出消暑的中藥方子,如香薷湯、暑湯等湯劑,還有香薷丸、藿香正氣丸、清暑益氣丸等丸藥。《宮女談往錄》一書中,宮女何氏對慈禧太后夏日消暑有如此描述:“宮裡頭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餞、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採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此外,還有回憶文章顯示,慈禧太后在躲避八國聯軍出逃陝西時,還曾“要吃冰鎮酸梅湯”。可見,不論皇家還是百姓,夏季食用冰鎮食品都相當普遍。

  • 2 # 斌格謙

    竺可楨研究發現中國古代是很熱的,特別是唐朝,年平均氣溫比現在要高1℃。那沒有空調,沒有冰箱,古代的皇帝們怎麼消暑的?

     

    寢殿用冰降溫

    雖然沒有冰箱,但古代帝王在夏日確實少不了用冰來降溫。故宮中就有清宮藏冰用的冰窖,只是這裡已成了遊客服務區。這些冰窖東西寬約6米,南北長約11米,窖底下沉地面以下約1.5米,能存冰5000餘塊,為半地下拱券式窯洞式建築。

    據史料記載,舊時立冬過後,紫禁城外的筒子河就要涮河淨水,先把水草雜物等清除掉,再把浮面上的髒水放走,最後用木板墩築臨時壩蓄水,待到冬至後冰凍結實,僱民夫伐冰,伐時要選取明淨堅厚的冰,切剁成一尺五寸見方,然後拉到冰窖整齊地碼放。

    到了盛夏時節,這些冰便會被取出,放到宮中居所供皇族消暑降溫。《太監談往錄》中就記載,慈禧所居之殿“冬則安火,夏則安冰”。

    宮殿中的特殊設計

    除了在居所內用“冰鎮”法降溫,清代皇帝宮殿也有特殊的設計。皇帝起居的寢殿一般都有迴廊,夏季擋雨遮陽。有研究指,清宮中凡是寢宮都是支摘窗、外簷掛堂簾。夏天時在早上9點鐘就把堂簾支窗放下來,外面的熱氣進不來,可保持室內涼爽。到下午6點鐘太陽西下,把堂簾捲起,支窗支起,涼風進到屋內。

    此外,清代皇帝在盛夏時節也常常離開皇宮避暑,而這些皇家園林內會有一些特殊的降溫裝置。

    圓明園中的“水木明瑟”就是這樣的例子。該殿將水引入殿宇,模仿西洋水法,利用水力推動風扇,水聲潺潺中還有涼風,可算是避暑納涼的絕佳地點。

    皇帝親自設計風扇

    事實上,風扇不僅只在圓明園存在,古代也被廣泛用於宮廷,而且可不只是手搖的扇子這麼簡單。

    清代內務府檔案中曾有雍正帝命人制作風扇的相關記載。工匠做得楠木架鐵信風扇一架,上安小羽扇六把。雍正帝可能覺得做得不錯,還要求“再做一份”,並直言“架子矮著些,安大些的羽扇;再將葵黃紗風扇,做一份”。

    此後,雍正皇帝還指示工匠製作了一款拉繩風扇。他甚至為此下旨親自設計,“將後簷牆拆開,繩子從床下透出牆外轉動,做一架;照牆洞大小做木板一塊,以備天冷堵塞”。有了風扇,即便夏季不外出避暑,想必也能緩解暑熱。

    冰鎮食品相當普遍

    以上的消暑方式基本還都限於皇家宮中,而冰鎮食品在清代已相當普遍,尋常百姓也可一嘗。

    清代《京都風俗志》中記載,“伏日,人家有食盛饌異於平日者,謂之貼伏膘,或以此日起有捨冰水者,或有煎蘇葉、霍香葉、甘草等湯於市中捨之,謂之暑湯”。那時在伏天,有人喝冰水,有人煎熬蘇葉、藿葉、甘草等湯,稱之為暑湯,還在街上出售。

    不過這是京城百姓的消暑方式。宮中的御醫在夏季也會開出消暑的中藥方子,如香薷湯、暑湯等湯劑,還有香薷丸、藿香正氣丸、清暑益氣丸等丸藥。

    《宮女談往錄》一書中,宮女何氏對慈禧太后夏日消暑有如此描述:“宮裡頭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餞、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採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

    此外,還有回憶文章顯示,慈禧太后在躲避八國聯軍出逃陝西時,還曾“要吃冰鎮酸梅湯”。可見,不論皇家還是百姓,夏季食用冰鎮食品都相當普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質量能夠完全轉換成能量,能量也能轉換成質量,那為什麼永動機不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