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27年6月2日,國學大師王國維在頤和園昆明湖投湖自殺,而他在此之前也毫無表現出厭世的徵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一代國學大師這麼想不開終結自己的生命?
21
回覆列表
  • 1 # 小哥歷史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首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這就是一代國學宗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論述的“人生三重境界”,讓人拍案叫絕,廣為傳頌。然天妒英才,未得壽終而投湖自盡,給後世留下遺憾和迷惑。

    王國維於1927年的初夏,陰曆五月初三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死後家人在他遺物中發現了他死前一日所寫的遺書,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即行槁葬於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託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致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遺書條理清晰,考慮周密,足見死者絕非倉促尋死。這與王死前幾日無異常舉止相吻合。

    王國維遺書

    但遺書一開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十六字,卻給生者留下種種疑竇,成為80多年來其自沉之因眾說紛紜,又難以確論的“謎面”。對王國維死因,其親屬自始至終諱莫如深,而後世臆測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 “殉清”說

    王國維為清朝遺老,更對遜帝溥儀向有國士知遇之感——王國維以秀才身份,被溥儀破大清“南書房行走”須翰林院甲科出身的舊制,召其直入“南書房”——有此思想基礎和遺老心態,逢“覆巢”之將再,以自殺而“完節”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啟超以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比之,當時的清華校長曹雲祥和羅振玉、吳宓等均持此說。魯迅在《談所謂“大內檔案”》一文中,稱王“在水裡將遺老生活結束”,可見也為此論。但反對此說者認為,王國維與羅振玉、鄭孝胥、陳寶琛輩有別,鄭等效命清室復辟,不惜委身於日本政客。而王國維卻領清華職,心無旁騖,潛心學術。他雖“忠清”,卻不充其鷹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當時就有人說:“你看他那身邊的遺囑,何嘗有一個抬頭空格的字?殉節的人豈是這樣子的?”

    二、 “逼債”說

    當年溥儀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說:內務府大臣紹英委託王代售宮內字畫,事被羅振玉知悉,羅以代賣為名將畫取走,並以售畫所得抵王國維欠他債務,致使王無法向紹英交待,遂愧而覓死。當時報紙還傳,王曾與羅合作做生意虧本,欠羅鉅債。羅在女婿(王長子潛明)死後,羅、王已生隙,羅令女居己家為夫守節,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費2000元。王國維一介書生,債務在身,羞憤交集,便萌生短見。此說經郭沫若先生筆播,幾成定論。但從王遺書對後事的安排看和事後其它一些證據表明,王國維生前並無重債足以致其自盡。

    三、“驚懼”說

    1927年春,北伐軍進逼北方,而馮、閻兩軍易幟,京師震動。有人認為,王國維自殺是怕自己這個前清遺老落入北伐軍手中,蒙受恥辱;又王視腦後辮子為生命,當時傳言北伐軍入城後將盡誅留有髮辮者,所以與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斷。但這種說當時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為不合王國維立身處世方式。

    四、“諫阻”說

    認為王國維投湖與屈原投江相類,是以“尸諫”勸阻溥儀聽從羅振玉等人主意,有東渡日本避難打算,並認為王、羅兩人最後決裂的原因也緣於此因。

    五、“文化殉節”說

    與王國維同為清華導師,且精神相通、過從甚密的陳寅恪先是以“殉清”論王之死,後又認為:“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陳寅恪的詮釋在同類者中立即得到共鳴,並在文化界產生重要影響。但陳之觀點,與其說是對王國維之死的解釋,不如說是他以自己的一種心態來觀照王國維的精神。

    六、 “諸因素”

    以一遺民絕望於清室的覆亡,以一學者絕望於一種文化的式微,一介書生又生無所據——當王國維徘徊於頤和園長廊,回想起“自沉者能於一剎那間重溫其一生之閱歷”的箴言,遂“奮身一躍於魚藻軒前”。也許,這就是王國維自沉之“謎底”。

    【王國維】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1877年(清光緒三年)12月3日生。清末秀才。

    1901年在羅振玉主持的農務學堂譯授,(Lssdjt.com)後赴日本東京物理學校讀書。1903年起任通州、蘇州師範學校教習,講授哲學、文學。1907年起在北京任學部圖書局編譯,從事中國戲曲史與詞曲研究,著有《曲錄》、《戲曲考源》、《宋大麴考》(1912年旅日時整理成《宋元戲曲考》)和《人間詞話》,開研究戲曲史之風。辛亥革命後以清遺老自居,旅日4年,考釋甲骨文與流沙墜簡,著有《簡牘檢署考》、《流沙墜簡考釋序》、《殷虛書契考釋序》等。

    自1916年至1923年在上海,著述甚豐,主要有《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後改寫為《古史新證》)、《殷周制度論》、《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等,重視以地下史料參訂文獻史料,對史學界有較深影響。1925年任清華研究院教授。生平著作共62種,收入《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有42種,某些考古文章彙編為《觀堂集林》。

    【家庭子女】王國維先後娶兩妻,前為莫氏,育有三子。莫氏病逝後,續絃潘氏,再育六子二女。長子王潛明與羅振玉之女羅孝純結婚後不久,於1926年早逝。1949年以後,共有三子留在了大陸,有二子和二女去了臺灣。現在世的有臺灣的長女王東明、成都的五子王慈明。而二子王仲聞最為知名,從事詩詞校注,但被稱為特務,最後服敵敵畏自盡

  • 2 # 背影看世界

    生活在一個國破家亡的時代,像王國維這樣的講究骨氣節氣的傳統知識分子以身殉節,大概是他投湖自殺最主要的原因吧。

    大家都知道,王國維是一個非常有才氣的人,他的才氣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他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這個就能夠說明他的國學有多深了吧。 皇帝家請老師總不會請一個二流的吧。

    王國維之所以能夠入選,那也是他的文章,國學很地道的。除了精通國學以外,他連英文,德文也都是非常的熟悉和流利,包括能夠流利掌握運用,在那個時代,那幾乎是絕無僅有,所以在清華園裡,他就是那種高山仰止的象徵。據說全中國能夠和他比的,只有梁啟超和章太炎,在這三人之中他又排第一。

    再一個,由於王國維生活在一個國破家亡的年代,那個時候,清朝是他效忠的一個朝代,清朝就那麼灰飛煙滅了,他作為皇帝的老師,你說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痛苦,特別是又講究節氣和骨氣的一種傳統知識分子,其憤慨和鬱悶之情,時常拉著他,時時逼迫著他,讓他內心難以承受如此的煎熬。

    所以說王國維想死,那不是說突然的一種衝動,而是在內心裡面早就做好過了一種打算,在這樣一個雖然說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有時候在紙上講道理,恐怕還能說得過去,可是要打通他的心結,需要從外部給他講道理,他要接受別人的道理,確實很難得。

    所以哪怕您的身體的物理存續,身體卻往往自己都做不了主,卻又受到大腦裡面的,看不見說不清的思想所支配。 王國維為什麼投湖自盡就是這個道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英語為什麼不是選修,而是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