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7
回覆列表
  • 1 # 新知傳習閣

    首先第一點,其實也很簡單,李鴻章比曾國藩年輕。也許有人說,這叫什麼答案,別急向下看。

    在晚清時代,不願意進步的清政府被歐洲列強用槍炮逼著進步。

    有頭腦的清政府官員都在盡力學習西方,李鴻章更年輕,也就學的更快,更深入,成就也就更大。

    在中興三傑中,李鴻章當之無愧排第一。

    我們可以看到,李鴻章的淮軍不管是裝備還是訓練更接近西方軍隊,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更是開中華不重視海軍風氣之先河。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好學生,自然曾國藩會對他悉心教導,把自己的經驗教訓講給他。

    不用說李鴻章肯定會青出於蘭而勝於蘭。

    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國藩的湘軍被裁軍;鎮壓捻軍失利後,湘軍基本上就不復存在了,而李鴻章的淮軍反而得到了加強。

    捻軍覆沒後,淮軍依然成建制的存在,說明其重要性和被慈禧太后的重視度。

    當然也與當時清政府沒有其它軍隊可依賴有關,八旗已爛掉,僧格林沁的騎兵被打沒了,淮軍成為獨有的存在。

    李鴻章比曾國藩更聰明,更能洞察形勢,更能彎下腰。

    曾國藩是一個比較呆,不夠可愛的人,有許多他不願意做的事或不屑於做的事。而左宗棠則太剛直,敵人比朋友多。

    而李鴻章是一個目標感很強的人,為了目標他願意做出讓步妥協,願意去討好太監太后。

    這就決定李鴻章人緣比曾國藩好,也能換來更多資源支援。

    做大事的人,往往需要調動更多的資源,但大部分人就是缺資源,所以發揮受限。

  • 2 # 史可見證

    這個問題問的好,其實也很好回答這主要是曾國藩和李鴻章追求不同。下面我們分別簡述下此二人的事蹟。

    曾國藩於在家守孝期間,奉旨組建湘勇,平定洪楊之亂。攻下南京後,奉命裁撤湘勇,除水師曾國藩有感於列強海上威脅日益嚴重,建議留下整編為經制之師外,其它盡皆裁撤。曾國藩之所以如此做,主要是考慮類似湘勇、楚軍、淮軍這樣的由地方自行招募、地方供餉及軍需的臨時性應急武裝,其掌控權主要在部隊統帥手中,容易形成類似唐朝藩鎮割劇的局面,對於國家統一安定危害極大,所以為國家計,曾國藩斷然奉旨裁撤湘勇。

    而左中堂卻認為內亂未平,尚有捻軍等;外患疊起,國家絕非刀槍入庫放馬南山的時候,正確的做法應是把久經戰陣之師精選整編為國家經制之師。李鴻章等其它掌軍將帥大部附議,清庭亦認同此議。李鴻章藉此機會淮軍系武裝實力更勝之前。然這些所謂改編成軍的經制之師清庭基本無法掌控,果然出現了清庭及曾國藩所顧慮的藩鎮割劇局面。這主要是清庭上下無能,左中堂所議當然正確,但即然整軍,就應使這些軍隊脫離原統兵之人控制才對。雖然客觀上平定洪楊後,國內戰亂仍然繼續中(捻、回之亂),但這不是清庭無法採取措施避免藩鎮局面出現的理由,之所以說清庭腐敗無能,這是最重要的原因。李鴻章之所以不願裁軍,和左中堂出發點是有本質區別的,史實證左中堂是擁軍以保國,並未形成自己的集團力量,這個從左中堂戮力國戰,身後也沒有什麼派系傳人留下,足以證明左中堂和曾國藩一樣是大公無私、國事為重的。

    而李鴻章擁兵自重,大肆任用私人親信,清庭根本無法掌控李鴻章麾下軍隊,這就造成了李鴻章已成為實際上的藩鎮勢力,各地督撫紛紛效法。

    而李鴻章之所以反對左中堂用兵新疆、中法戰爭中力主和談讓利於法也不過是怕左中堂功績太顯在權力上大過自己,在軍力上超過自己罷了。

    在甲午戰爭前,清中央政府已無力改變藩鎮割劇局面,只好使用剋扣、裁減、截流軍費這些陰暗手段來制衡控制。正因如此中日甲午戰爭,才會基本上是李鴻章一系的軍隊在同日軍作戰,而清庭和其它督撫反是看戲心態居多,巴不得李鴻章所控軍力損失越大越好。才會出現李鴻章在部隊失利後,為保實力採取龜縮不出,被動挨打的的策略。才會出現各地督撫只顧自身利益,對整體抗日相互推委,坐看成敗的現象。這才是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至此,大家應該明白曾國藩之所以權勢不如李鴻章,不過是曾國藩為國家計就沒打算擴充套件自己的權勢。而李鴻章則利用清庭無能反其道行之罷了。曾國藩當為人臣、國臣典範,李鴻章只能進二臣傳了。

  • 3 # 青年史學家

    有句話說得好,活得好不如活得老,有時候活得時間越長,所得到的也就越多,當然這與好死不如賴活著不是一回事。

    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票人中,如果論誰的資歷高,那當然要數曾國藩,李鴻章也是受了曾國藩的影響才去創立淮軍,左宗棠也是曾經受了曾國藩的影響才參與到鎮壓太平天國的運動中的。

    曾國藩去世之前,天津教案的發生使得曾國藩和李鴻章兩人同時受到了輿論的批評,但是曾國藩所受的苛責更多一些,曾國藩因為處理方式欠佳,清廷改派李鴻章處理,雖然不能完全讓華人滿意,但是李鴻章成功的在列強訴求與國內輿論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因而相對順利的處理了天津教案。

    李鴻章在曾國藩去世後,因為辦理外交得力,逐漸成為清廷所倚重的物件,在清廷的內外政策中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對內李鴻章主持洋務新政,他主持創辦了一大批近代民用,軍用工業,同時還向國外遣送留學生,興辦了近代中國第一支海軍,第一家機器製造局、第一家機器織布局、第一家電報局、第一個海軍基地、、第一支洋槍隊洋炮隊、第一家外文翻譯館和第一條鐵路以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對外,李鴻章在國家實力羸弱的情況下,積極辦理外交,先後參與了中法戰爭後的中法談判,中日甲午戰爭後的中日談判,在《馬關條約》的談判過程中,李鴻章更是遭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槍擊,最終日本政府因為受到國際輿論的質疑而將賠款從三億兩下降到兩億兩。

    1901年,李鴻章以78歲高齡參與了對十一國的談判,不管最終談判結果如何,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李鴻章也不能決定什麼,畢竟我們是戰敗國,而且李鴻章上面還有許多真正參與決策的人,因此,李鴻章真的可以說是“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李鴻章與曾國藩之間實際上也談不上說誰蓋過誰的問題,因為二人都是在不同時期對中國的內政外交發揮了影響,雖然從諡號上來看,李鴻章沒後的諡號為文忠,曾國藩沒後的諡號為文正,曾國藩看似略高一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一年級,課間和中午老師不允許學生外出,上廁所都要舉手請假才能,這樣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