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行山深處Yu
-
2 # Past_肥羊
所謂的宅,嚴格來說只是個人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
就像古代為考科舉而閉門讀書的書生、歐洲近代在實驗室做實驗的科學家、或者勤勉於朝政的君主帝王。不同的是,在後人看來,他們的“宅”,會顯得更有“意義”或者更“高尚”一些。
為什麼今天宅會被視為一種病?我認為相較於古代,現在我們宅在家裡的機會成本更大了(現在你走出家門,更有機會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所以就會被視為浪費生命,就變成了“病”。
也許你會認為我舉的古代例子的“宅”是好的,而我們現在通俗認為的“宅”都是壞的。
所以,所謂的宅,不過是你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已,結果是好是壞,你一人承擔。而“病”,就不由你選擇要或不要得病了,而且應該也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生了一場好病。
-
3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宅是病?本磚聽到表示很驚訝。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因為本磚也宅。
針對這個命題我們要先明白什麼是宅。如果從生活習慣的角度解釋,基本可以認為是“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的狀態。這種生活方式的提出始於日本,盛於中國,流行於全世界,尤其是在青年群體之中。
然後要明白什麼是病?如果宅到沒朋友,不出門甚至恐懼見人;在自己的房子裡自言自語、幻聽幻視。那恐怕宅就成了“病”。不過這也不能算是宅吧,醫學上是不是叫“隔離”?
宅作為一種應對方式,在這個“夏天出門熱成狗,冬天出門凍傻X”的環境下,躲在家裡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宅作為一種生活模式,在這個提倡“身體和思想只有一個在路上”的時代裡,可以有大把的時間讓思想飛奔在路上,還不堵車。
宅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回憶人們的溝通聯絡甚至是創造價值的形式或者工具,從依靠生理工具(喊、走路、騎馬)到依靠機器工具(車、船、飛機)再到依靠資料工具(電話、手機、網路)。是不是符合越來越不需要人們出行跋涉就可以完成的事實,是不是符合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做完所有的事情”的願望。
“宅”的人沒有痛苦不堪,沒有影響社會功能,何病之有?
“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同是宅也,何病之有?
(套用劉禹錫的話,特此宣告)
當下正是大中小學校放暑假的時期,很多同學經過各種大考小考,終於迎來了休息放鬆的時刻。同學們都忙著各自的暑期計劃:有呼朋引伴計劃遊歷名山大川,有的三五成群結伴玩音樂、打球、畫畫等,有的回老家探親,在鄉下度假,還有的看書學習,參加培訓班準備將來的考試,可謂是五花八門,精彩紛呈。但是還有一部分同學,他們的暑假確實與大家不一樣,這些同學就是我們常說的“宅男宅女”一族。
回覆列表
網際網路的發展,出現了宅一族。有的人是喜歡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有的人是啃老族不出去投入社會,還可能有人真的是心理問題了,所以宅這個現象很複雜。總之不可以簡單地歸成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