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哪是剎車
-
2 # 我心自在無礙
有個介紹以毒攻毒理論的是這麼說的,先判斷中毒的特性,也就是要分辨是寒毒還是熱毒,然後取其毒性相反但是已知可解的毒來剋制未知毒,過量也可以及時解掉,但是從這裡就知道太專業了,不是隨便一個醫生都敢做的。取量,藥性判斷都是大學問,我們這種外行人看了都覺得玄乎了。最近被拉出來說的馬兜鈴酸就有看到論文寫著附子降低馬兜鈴酸的毒性實驗。
-
3 # 龍菟
中醫的以毒攻毒是非常不嚴謹的說法。可以參照另一個廣為人知的說法:是藥三分毒。這樣看來,任何一個處方只要有兩味以上的藥物,都可以算作以毒攻毒。 另外中醫只把較短時間內的不良反應叫做“毒”。一旦遇到慢性毒性(例如逐漸發展的腎毒性,致癌性),中醫還沒有辦法確認
-
4 # 許躍波
生活中“以毒攻毒”的例子太多了,所謂“毒”是相對的,蚊香對於蚊子來說有毒,藥物沒有毒怎麼治病?白開水不能治病就是因為無毒。不要說毒色變,中國成語有條叫作“適可而止”,意思是度把握好就能起得很好的效果。石膏能點豆腐,可是多了少了都不成。“度”很重要,多了是毒,適量才是藥。古今中外醫藥都是以毒攻毒的原理,這個不用懷疑。
-
5 # 東鱷
中醫的以毒攻毒似不可行,首先中藥自己的毒副作用不明,攻的目標毒不清楚細節,如何準確瞭解備的毒可以精準攻擊目標毒?萬一以藥毒錯誤攻擊了正常組織,豈不是一錯再錯?病上加病?中醫想要以毒攻毒就必須將藥性搞得一清二楚,將目標病症發病部位、機理搞得明明白白。中醫還任重道遠!
-
6 # 起名高手
這個問題有點牽強,其實就是有些中藥本身記載有毒性,但是治病有時候又必須要用,中藥用化學分析往往又不確切,所以有毒性或副作用較大的藥必須嚴格炮製,效果往往出奇。
-
7 # 掙脫枷鎖的囚徒
沒那麼玄乎,淋雨了,喝碗熱薑糖水就是“以毒攻毒”
中醫中的“以毒攻毒”真的可行嗎?從題主的問法就可以看出,題主跟絕大多數人一樣,不懂中醫“以毒攻毒”的真正含義。
事實上,“以毒攻毒”是中醫最基本的治療方法或者治療原則,即治則。
其真正的含義跟今天中醫粉指責現代醫學的治療是“對抗療法”一樣,“以毒攻毒”就是對抗療法。
要講清楚這個首先要明確中醫“毒”的真正含義。
中醫理論中的“毒”中醫理論的“毒論”也集中在《黃帝內經》,主要在素問部分。
內經中的毒至少包含三重含義:
病因之毒:
中醫病因學到宋朝·陳言的《三因方》形成體系。所謂三因是指外因:外感風、寒、暑、溼、燥、火“六淫”;內因:內傷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不內不外因”:除內外因之外的的飲食、虎狼毒蟲、勞累、房事、外傷等。
而在內經時代,中醫的病因主要就是指外感六淫,也稱為外邪或外毒。外邪入侵體內,轉化成致病原因的五毒,分別稱“寒毒”“溼毒”“熱毒”“清毒”“燥毒”。
比如,《素問·五常政大論篇》就稱:“寒熱燥溼,不同其化也。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蒼丹。陽明在泉,溼毒不生,……。”
這是內經所論“毒”的一方面。
中藥之毒:
內經中,中藥的毒性又分為兩重含義,一層是中藥的偏性。另一層是中藥對人體的不良作用,即今天我們所說的毒性。
中藥的偏性之“毒”。我們知道,中藥不講作用作用成分,而是以性味來論藥性。
所謂藥性就是四氣五味:寒涼溫熱,酸苦甘辛鹹。
性味偏的,比如寒熱、苦辛者就是毒藥,偏性越大毒性就是越大,作用越峻猛,也就越能祛邪除病。內經中幾乎所有藥都是偏性的,表達這層意思時,“毒藥”是連用的,即藥就是毒藥,毒藥就是藥。
比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篇》稱:“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中藥對身體不良作用之“毒性”。雖然,內經中的藥和毒通常是連用,毒就是藥藥就是毒。但是,也不是說對身體就是沒有不良作用,即毒性。
因為,一方面,除了毒藥外,內經中還有一個“甘藥”的概念,雖然是指性味平淡中庸的藥,也顯示對人體作用更溫和,不容易造成傷害。
另一方面,也指出,不同藥物對人體的不良作用程度是不同的,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酌情把握使用時間,越是偏性大作用峻猛對人體造成傷害的藥使用時間越短。
比如,《素問·五常政大論篇》:“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很顯然,這裡的大毒、常毒、小毒、無毒四等,具有明顯的對身體不同傷害效應,即今天我們說的毒性大小的含義。
但是,中藥的偏性之毒與對人體不良作用之毒其實並不等同,前者是靠嘴巴嚐出來的,後者中醫沒有實驗方法檢測,大概只能發現一些急性毒性。
比如,劇毒硃砂,在《神農本草經》被列為無毒上品第一名,因為嚐起來性味不偏。
中醫的“以毒攻毒”其實是中醫治療的一種方法原則,就是對造成疾病的病因之毒,採取與之相反藥性的毒藥來進行對抗治療。
比如,《素問·五常政大論篇》就稱:“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
《素問·湯液醪醴論篇》更明確地說,“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
這才是中醫的“以毒攻毒”的真實含義,就是進行對抗性治療。
因此,不存在可行不可行的問題。
當然,更沒有任何科學性可談。
-
8 # 閒人1975
“淋雨了,喝碗熱薑糖水就是“以毒攻毒””這句話至今為止我僅僅聽“掙脫枷鎖的囚徒”說過,這是了不起的創造和發明。
-
9 # 瞎搞學教授
以毒攻毒?
寬泛來說是可以說通的。
關鍵是第一個毒與第二個毒的定義它不能一樣。
你不能用蛇毒來解蠍毒。
但有些用蠍毒的經方,可以攻取傷口中致你發炎的毒素,改善外傷炎症,是為以毒攻毒。
另外,是藥三分毒,拿藥解溼毒,也是以毒攻毒是吧。
-
10 # 北京中醫胡說
黃帝內經說,大毒治病去其六,中毒治病去其七,小毒治病去其八,無毒治病去其九,其一者五蔬五穀五果五肉治之,以毒製毒就是中醫的治療理念,但也不是隨便胡來。
-
11 # PFNA和VSD
以毒攻毒這個詞可以說是人人都會說。那以毒攻毒到底出自於哪裡?難道是來自於中醫?或者僅僅是武俠小說裡面的傳說?
以毒攻毒這個詞出自於明朝陶宗儀《輟耕錄》:“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作為中醫的一種傳統的療法,在《黃帝內經》中早有提及,意思就是用一種毒性的藥物來治療疾病,如砒霜治療白血病,雄黃治療疔瘡。俗話說是藥三分毒。這裡的毒性而並不是通常理解的藥就是有劇毒,完全不能吃,而是要嚴格掌握劑量和適應症。
實際上不光是中醫學裡有以毒攻毒的體現,現代醫學照樣也是比比皆是。常見的有機磷農藥中毒,用阿托品藥物來解毒。孰不知阿脫品過量,那也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的。另外像一些蛇毒血清的注射治療(適當劑量讓人體產生抗體),也可以理解為以毒攻毒範圍。
-
12 # 九九177552022
這個確實有,毫無疑問。在中草藥中有很多是帶有劇毒和微毒的藥材,譬如狼毒、野生黑蜘蛛(毒蛛)蠍子、蜈蚣、毒蛇液等這些都是婦孺皆知的劇毒,但人們得有毒瘡或被毒物攻擊這些毒藥可以配藥按照五行道理以毒攻毒為病人治療,而且效果奇佳,像我們日常食用的大蒜微毒最好是獨頭蒜,車前草等等都是可以入藥。
-
13 # 苦酒漬烏梅
傳統的祖國醫學素有以毒攻毒的治療方法
中醫素有“以毒攻毒”的治療方法,如使用蜈蚣、蟾蜍、蠍子等治療疾病,這就可以看做是“以毒攻毒”。
其實大家都知道“是藥三分毒”的道理,《黃帝內經》中明確記載沒有毒性的藥治不了病。還有一個大家都很贊同的一種防治疾病的方法就是免疫,而且最早使用免疫手法的人便是中國的葛洪,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狂犬的大腦外敷在病人傷口的實踐者,提前了西方1000年。當然現在當時的認知水平以及社會的限制葛洪也曾經將汞加入進丹藥中,但是這仍然不影響葛洪在中醫發展中的地位,說一些題外話葛洪所編纂的《肘後備急方》是最早記錄天花的古籍,又比西方早了500年。
還有大家都學習過柳宗元的文章《捕蛇者說》中也明確記載了中國古人利用蛇毒進行治療疾病的案例“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痿(一個病字框一個歷)去死肌,殺三蟲”所以說華人用毒的手法一直領先世界的。
中西藥的毒性大體上所有的藥物都是有毒性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人參這味大補的中藥,看似是有救逆的功效,但是用錯了也是可以致人死命的。一個有實證的病人用了人參無異於火上澆油。而且人參補氣對於平常人來說會增加其活力,這也可以看做是服用藥物的一種病態反應吧,所以辯證的看待問題,人參也是毒藥。還有附子這味中藥,在中藥典籍中記載有大毒,但是一些亡陽的重症非附子不可,附子回陽救逆的功效縷縷被中醫人用於治療亡陽的重症,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範忠林醫案》裡面有很多使用附子的病案。
再來看西藥。西藥均是化學產物,大多藥物在說明書中記錄了對肝腎功能的破壞情況,以及說明肝腎功能不良者禁止使用。
所以說“是藥三分毒”中醫西醫都在用對人體有害的藥物治療疾病。總體來說利大於弊。現在很多人質疑中藥的安全性,以藥理不明的論點無理的抨擊中醫,中藥全取自大自然,一味藥物的複雜程度其實就像人體的複雜程度是一樣的。全是同一個環境下的產物,而且又是一個生命體沒有一定的科學水平是很難徹底瞭解透徹的(中藥大部分為植物或動物現今的科學還沒有技術全面分析一個生命體)。既然古代醫書中已經有明確記載了用量和禁忌了,現在沒必要過分的糾結其安全性。況且這是千百年的經驗積累。
現代對“以毒攻毒”的利用現代免疫學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的繁衍,對病毒進一步的壓制。在18世紀德華人運用“抗病毒免疫法”在受到通曉中國“以毒攻毒”療法的日本人北里柴三郎的提示下才順利的發明。以後才確保了白喉病的致死率的下降。包括很多疾病的預防都作用到了免疫學。說白了免疫學就是對人體注射毒素然後促使人體產生對此病毒的免疫力。希望大家不忘記中醫藥對人類免疫學發現的貢獻。希望大家對中醫藥的發展多一些關心,少一些質疑。
-
14 # 珍愛君
以毒攻毒,是中醫裡說的,以偏氣中和偏氣。
之前提到過中醫治病的原理,今天再來說一下。
中醫治病的原理:
首先中醫看來,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不能把人拿出自然之外來看。
其次,人得天地正氣所化,而其他的像鳥獸蟲魚,花石草木都是得天地偏氣所生。
人生在自然之中,免不了會受寒暑燥溼風火的侵襲,也免不了小到蚊蟲叮咬,中到毒蟲咬傷,大到受猛獸啃咬。
雖然猛獸我們現在很難遇到,毒蟲普通人也比較少見,空調房間裡也少有蚊蟲,但我們卻無時無刻不受自然之氣影響,也就是寒暑燥溼風火。
本來想舉一個例子,但一個例子好像對有些人沒辦法推演到別的型別,這裡就舉兩個例子吧。
先說自然之氣吧
《黃帝內經》說: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我們今天定義一下,邪不可乾的正氣狀態為100,這是一個正常狀態。
當我們受了寒氣之後,我們的狀態到了98,如何才能夠恢復正常呢?相信現在許多幼兒園小朋友都會算了。那如何加2個狀態呢?
那就是從動植物或者礦物,或者其他的對人體有益的東西之中來,所以我們的先人,把我們能夠遇到的幾乎所有的事物,都做了分類,像《神農本草經》中對藥分了上、中、下三品,每一種藥還進行了更細化的藥性的區分,這裡不贅述。
當受了寒氣,只需要對應找一款或者幾款能加2個狀態的藥就行了,這裡的藥可不是今天我們常見的藥片膠囊哦。
再說被毒蟲咬了
毒蟲本身也有偏性,有人被咬了,可能成了101,那隻需要從我們的藥物寶庫中找一個或者幾種減1個狀態的藥就行了。
這就是中醫中的“毒”,就是指的偏性,以此之偏中和彼之偏。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是藥三分毒,每一種植物也好,動物也好,其他的也好,都有偏性,我們吃多了某一種東西之後,身體也會受到這種東西偏性的影響。
《黃帝內經·素問·髒氣法時論》,其中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是藥物為治病攻邪之物,其性偏,五穀雜糧對保證人體的營養必不可缺,水果、肉類、蔬菜是必要的補充劑。現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精細化,魚肉、果菜等在飲食結構中所佔比例增加,導致飲食失調,疾病橫生。
-
15 # 984854680
中醫以毒攻毒應該是存在的,但是要明白,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整體,主攻的毒和被攻的毒都還在體內,治了面板的毒,主攻的毒以及被攻的面板毒可能還要跑到肝臟裡或腎臟裡,慢慢毒害肝臟或腎臟。這是不是以毒攻毒的中醫辯證施治?中醫界有沒有臨床研究報告?能不能指出毒跑到哪兒起作用?
回覆列表
以毒攻毒不僅中醫中有,西醫中也有,比如用阿托品來搶救殺蟲劑中毒的例子,阿托品本身就是毒藥。需要注意的是以毒攻毒不能亂用!不然後果會更嚴重。什麼上火吃辣椒、感冒喝白酒之類的別相信,一點用都沒有,所謂的以毒攻毒,指的是用有毒的藥物來治療因毒而起的疾病(狹義定義),用藥與對症是有很強的針對性的,如果用藥不當、用量不當反而會造成傷害,甚至病情惡化。所以如果不是出自專業醫師之口的“以毒攻毒”千萬不要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