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的互動教學都開始運用AI智慧來進行一些常規化的教學,這樣的科技變革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了人力的壓力,也讓更多的教師減少了一些常規的操作。
人工智慧+教育,看上去是不是很完美?現在的教育專案,不管是線下還是線上,不管是課上還是課後作業,不結合點人工智慧,就不好意思往外說。
智慧類的軟體多種多樣,比如有方便教務端的:個性化教案、知識圖譜教學設計、虛擬化教室、AR/VR虛擬教學,甚至還有課堂學生注意力影片分析系統、智慧點名系統等頗具爭議的新聞層出不窮。
有方便學習端的,如:個性化答疑、拍照搜題、大資料學英語、自適應題庫等等。
還有方便校園管理的,這個就更數不勝數了:智慧校園、宿舍人臉識別、校園安防、一卡通大資料。眼花繚亂,各路神仙顯神通。甚至有人喊出了,人工智慧未來就要取代老師了。
看到那麼多的所謂AI教育公司,用常規的資訊化加入了一點資料科學知識,卻鼓吹得似乎完成了教育史上的深刻變革,真的有點擔心。
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誠然,資訊化技術的發展,不斷改變著教育的形式。最初的教育資訊化,更多侷限在投影機、電腦的普及。我還記得我學李雷韓梅梅的時候,英語老師拿著彩色的膠片放到了放映機上,然後老師拿著另外一張慢慢地重疊在螢幕上,於是一隻小鳥進入了視野——Polly。
後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數字教育、各種軟體辦公系統改變著老師的工作方式。再後來,各種移動裝置、平板電腦的誕生,打著study everywhere的口號,侵入著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直到現在,AI時代,彷彿一切又要大變革了。果真如此麼?
Seattler P A.在1968年出版的《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上提到,在100多年前電影被髮明出來的時候,愛迪生預言:“不久將在學校中廢棄書本。有可能利用電影來教授人類知識的每一個分支。在未來 10 年裡,我們的學校機構將會得到徹底的改造。”結果大家都知道,100年過去了,比電影更適用於教育的技術層出不窮,但我們的學校並沒有因電影而得到徹底改造。越來越廣泛的計算機應用也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
作為工學下的計算機學科,想要解決跨大學科的問題,必須要保持對對方的敬畏,重視教育里人作為主體的特性,而不是一味強調技術的價值。教學中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忽視的。比如美術寶1對1的互動教學,老師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有問題及時進行反饋。生動鮮活的教學模式,對藝術的理解和領悟,這些都是AI一板一眼的照本宣科無法達到的。
現在的AI教育,過於注意知識本身,而忽略了價值觀等軟素質的培養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獨立品格,有正確價值觀和道德品性的人。在傳統教育裡,從小學開始,我們透過不同的課程,去塑造自己的人格。學習歷史,學會尊重過去;學習生物,學會包容共存;學習數學,學會理性思維;學習語言,學會交流。
而現在的AI教育,更多側重的是給你梳理知識,拍照搜題、個性化推題、知識圖譜。使用者面對一個個知識點,提高了應試能力,卻難以在簡單快速的網際網路學習場景中提升自己的價值觀。大資料是AI的基石,它可以有百萬級種類的知識樣本,對人類精神、價值、靈魂方面的資料卻幾乎為0。可這才是教育最寶貴的東西。師生在互動的過程中有大量從身體到精神的雙向交流,都會傳遞大量的資訊,而這些才能讓你真正地參與到學習程序中來。技術改變教育,歷來存在著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兩種態度。擁抱技術,尊重教育本質,才能去除浮躁。
我們不能只依賴於AI智慧的發展,更多的還是要關注於互動和人文交流。有些人力所呈現出的脈絡和關懷是智慧機器所無法替代的,過於依賴智慧需要人們萬分警惕!
現在很多的互動教學都開始運用AI智慧來進行一些常規化的教學,這樣的科技變革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了人力的壓力,也讓更多的教師減少了一些常規的操作。
人工智慧+教育,看上去是不是很完美?現在的教育專案,不管是線下還是線上,不管是課上還是課後作業,不結合點人工智慧,就不好意思往外說。
智慧類的軟體多種多樣,比如有方便教務端的:個性化教案、知識圖譜教學設計、虛擬化教室、AR/VR虛擬教學,甚至還有課堂學生注意力影片分析系統、智慧點名系統等頗具爭議的新聞層出不窮。
有方便學習端的,如:個性化答疑、拍照搜題、大資料學英語、自適應題庫等等。
還有方便校園管理的,這個就更數不勝數了:智慧校園、宿舍人臉識別、校園安防、一卡通大資料。眼花繚亂,各路神仙顯神通。甚至有人喊出了,人工智慧未來就要取代老師了。
看到那麼多的所謂AI教育公司,用常規的資訊化加入了一點資料科學知識,卻鼓吹得似乎完成了教育史上的深刻變革,真的有點擔心。
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誠然,資訊化技術的發展,不斷改變著教育的形式。最初的教育資訊化,更多侷限在投影機、電腦的普及。我還記得我學李雷韓梅梅的時候,英語老師拿著彩色的膠片放到了放映機上,然後老師拿著另外一張慢慢地重疊在螢幕上,於是一隻小鳥進入了視野——Polly。
後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數字教育、各種軟體辦公系統改變著老師的工作方式。再後來,各種移動裝置、平板電腦的誕生,打著study everywhere的口號,侵入著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直到現在,AI時代,彷彿一切又要大變革了。果真如此麼?
Seattler P A.在1968年出版的《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上提到,在100多年前電影被髮明出來的時候,愛迪生預言:“不久將在學校中廢棄書本。有可能利用電影來教授人類知識的每一個分支。在未來 10 年裡,我們的學校機構將會得到徹底的改造。”結果大家都知道,100年過去了,比電影更適用於教育的技術層出不窮,但我們的學校並沒有因電影而得到徹底改造。越來越廣泛的計算機應用也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
作為工學下的計算機學科,想要解決跨大學科的問題,必須要保持對對方的敬畏,重視教育里人作為主體的特性,而不是一味強調技術的價值。教學中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忽視的。比如美術寶1對1的互動教學,老師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有問題及時進行反饋。生動鮮活的教學模式,對藝術的理解和領悟,這些都是AI一板一眼的照本宣科無法達到的。
現在的AI教育,過於注意知識本身,而忽略了價值觀等軟素質的培養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獨立品格,有正確價值觀和道德品性的人。在傳統教育裡,從小學開始,我們透過不同的課程,去塑造自己的人格。學習歷史,學會尊重過去;學習生物,學會包容共存;學習數學,學會理性思維;學習語言,學會交流。
而現在的AI教育,更多側重的是給你梳理知識,拍照搜題、個性化推題、知識圖譜。使用者面對一個個知識點,提高了應試能力,卻難以在簡單快速的網際網路學習場景中提升自己的價值觀。大資料是AI的基石,它可以有百萬級種類的知識樣本,對人類精神、價值、靈魂方面的資料卻幾乎為0。可這才是教育最寶貴的東西。師生在互動的過程中有大量從身體到精神的雙向交流,都會傳遞大量的資訊,而這些才能讓你真正地參與到學習程序中來。技術改變教育,歷來存在著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兩種態度。擁抱技術,尊重教育本質,才能去除浮躁。
我們不能只依賴於AI智慧的發展,更多的還是要關注於互動和人文交流。有些人力所呈現出的脈絡和關懷是智慧機器所無法替代的,過於依賴智慧需要人們萬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