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沒有人瞭解過陳凱歌早年有一部十分鐘的微電影,《百花深處》。寫下這些字的時候,耳機裡是陳昇的《北京一夜》,半古的調子,好聽得緊。從《霸王別姬》之後這是陳最讓我喜歡的作品,甚好,有些最本質的東西他還有能力用鏡頭告訴給所有人。本是上課的時候放的小片段,久久不能忘,《十分鐘年華老去》我只看了這一部《百花深處》短小精悍,頗有餘韻。
不知道有沒有人瞭解過陳凱歌早年有一部十分鐘的微電影,《百花深處》。寫下這些字的時候,耳機裡是陳昇的《北京一夜》,半古的調子,好聽得緊。從《霸王別姬》之後這是陳最讓我喜歡的作品,甚好,有些最本質的東西他還有能力用鏡頭告訴給所有人。本是上課的時候放的小片段,久久不能忘,《十分鐘年華老去》我只看了這一部《百花深處》短小精悍,頗有餘韻。
喧鬧的搬家場景拉開本片的序幕,金屬製的傢什被搬家工人抬進新的現代化公寓,身後傳來主人家的:“慢點,慢點……”呼喝,鏡頭上搖仰拍高聳的公寓,強烈的壓抑感,與其說是現代化的文明,不如說是一隻吞噬一切的怪獸。而那慢點慢點的臺詞,此刻聽來更顯得有些滑稽。 馮先生的出現,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莫名的就從鏡頭裡跳出一個這樣“講究禮數”的人,“他們都叫我馮先生”一句話,聽著耳熟,老北京人兒,很多時候講的都是一個禮數,與之對應的,是耿樂飾演的司機,咬著筆帽,“您能幫我搬家嗎?給錢我們就去”連回答都顯得有些漫不經心,或許這就是陳眼中標準的現代人模樣,凡事求的是有償而為。 開車前往百花深處,一個馮先生記憶中的家,路上,模擬馮先生主觀視線拍攝,但一左一右全都是他不熟悉的現代化建築,於是他探出車窗,向天空看去,依然還是那片蔚藍的天,但是四周的景物完全改變,原本應是物是人非,但在馮先生這,卻變成了人是物非。隨後車內搬家工人的對話,更是在側面表達這層意思:“現在,只有老北京才不認識北京呢!”尷尬的狀況,還有那麼些無奈的意味。 百花深處,一片破敗的斷壁殘垣,最顯眼的就是坡上那株茂密的大樹。車在坡下挺住,馮先生爬上坡去,運動鏡頭,坡上仍舊是一片荒蕪,緊接著,馮先生開始絮絮叨叨的說自家的擺設,搬家工人知道被涮,氣氛而無奈的離去。車內,耿接到一個電話,通話中同伴解釋了馮先生瘋子的身份,車內的後視鏡裡,司機看到了馮先生孤獨的站在樹下,為了要車前,一行人隨之回到坡下,煞有介事的開始幫馮先生搬運並不存在的傢俱。俏皮的鼓點響起,配合著搞笑的對白,陳的黑色幽默就是這樣進行。 或許,我可以把話說簡單一些,在這裡,導演運用許多象徵性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司機通過後視鏡來看馮先生,實際上有一種回顧過去的暗喻,樹在一個矮小的土坡上艱難的存活,四周包圍著的高大樓群,現代文明的即將推進吞噬這僅存的舊有文明。坡的意義也是不可代替的,並非單純的只是拍攝的限制,馮先生所謂的家,舊的物件(舊有的文明)都存在這小小的坡上,下坡的艱難,搬家工的小心翼翼,都是揭示這樣一個道理,舊文明和現代文明之間有著許許多多衝突的地方,從一種文明過度到另外一種文明,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輕而易舉。既然有衝突,就必然會摩擦,花瓶在下坡的途中被摔碎,就是無法避免的事情。由此就更加印證了坡的象徵意義,半途中的花瓶摔碎,就是新舊文明相互碰撞的代價。難能可貴的是,陳並沒有過分強調舊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不好的認知,而是透過溝和鈴鐺來揭露我們和過去不可磨滅的聯絡,新的代替舊有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舊有的東西依然有值得可取的地方,就像鐺子和鈴鐺本身最後相合,終能發出清脆的聲音。 接下來的變化翻天覆地,一段CG的運用,讓我對整個小片的好感頓時降星。陳想說明的,或許是鈴和鈴鐺子最後的相合,就是一個契機,一個讓所有人能回想過去的契機,用心良苦,卻是敗筆。整部小片的風格是含蓄而內秀的,連發瘋的幽默給人的感覺,都是捂嘴而笑的,這樣的感覺,是符合舊有文明所講究的,突如其來的一段CG卻和這樣的節奏不相符合,它過於張揚外露,直接而坦率的表達著感情。或許,我應該這樣想,它是不是陳的故意安排,讓新舊兩種文明,在片子的整體結構上進行的大碰撞,看看最終是不是會產下畸形的“怪胎”。這樣的直白,有些帶著強權的意味,剝奪了人的想象,百花深處所象徵的,不僅僅是那些正逐漸消逝的“衚衕文化”(本片04年上映,那段時間的北京,因為要為奧運進行準備,拆除了許多衚衕,順帶著也拆掉了許多人心中魂牽夢縈的“老北京”)它還有可能是“弄堂文化”“寨子文化”“彈珠文化”“皮筋文化”……百花深處,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含義,那些東西對於馮先生是金魚缸,是花瓶,是屋簷下鈴鐺隨風傳來的“叮叮噹噹”…… 對於我們而言,百花深處的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