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宅一生1
-
2 # 兆佳屋㘯
皇帝愛長子,確實有這種說法,事實證明,也是如此。
過去的封建王朝,子繼父位,朝朝一樣,代代相傳,皇帝一般是立長子為太子,㝉立太子,要文武官員,選期擇日,朝廷上下,全國慶祝,官方都知,全民皆曉,皇帝崩駕,太子即位。
皇帝對太子培養教育,治國理政,社會活動,生活方式,各方各面,與其它兒子,都會有不相同之處。望子成龍是事實,皇帝愛長子是明擺著的。
1911年,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廢除了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結束了子繼父位的帝王制度。
現在是法制社會,有新的選舉法,公民都有選舉權,選舉了明智高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國家領導人。
百姓愛么兒也存在這樣的說法,並且也是亊實。
在過去的封建舊社會時期,國家沒有制定婚姻法,男女婚姻,不能自由戀愛,則甴父母,包辦代替,男女婚姻,都是早婚,一般十五歲就結婚了,十六七歲都會生男生女,那個時候,科學不發達,沒有辦法,控制生育。只能讓其自然,一般情況下,都會生育幾個,有些生八九上十個,甚至於還有十幾個的,到四十多歲,還在生育。前面的長子和大的兒女也結婚成家立業了,他們都不要父母操心照料。到么兒可能與長孫的年紀差距不大,甚至長孫的年紀比么兒還大,這時候父母有責任,有義務將么兒橅養成人,么兒也只能依靠父母培養長大,生活在父母身邊,這就顯得父母對么兒的照顧料理有所不同,成為了事實的百姓愛么兒。
現在的科學發達,育齡男女,有辦法控制生育,國家政茦和法律,只能生育二個,以後就不存在百姓愛么兒了。
-
3 # 老照片
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這句話巧妙點出了帝王家與普通百姓家對老大和老么的不同期望,不同態度。
在中國封建社會,嫡長子制度深入人心,所謂立儲君“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長”。長子、嫡出是未來皇位的理所當然的繼承人。所以,從他從小各方面的待遇、所受教育、立身處世,及至成人,皇帝交給他辦的事情等等,都是鍛鍊他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決策能力以使他能擔當重任。歷史上有的朝代皇位傳承也沒有嚴格按照這個規則,比如清代,因為它是少數民族政權,從皇上兄弟到皇子曾經為了爭奪皇位打破頭,最後總是強者勝。所以,這句話呢,跟歷史史實對起來,有時候皇帝的主觀意願也不一定成為現實。
“百姓愛么兒”,么兒,是小兒子的意思。尋常百姓家有尋常百姓過日子的習慣。過去一個大家庭往往有六七個孩子,最小的兒子在成年之前父母也許就已經是老年人了。所以,一個是老來慈祥,對小兒子格外偏愛。再個是,大些的孩子都紛紛成家獨立,小兒子呢,一直在身邊。成人後老人需要贍養時,也往往跟著小兒子住。感情更比別的孩子親密些。
實際上,“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對孩子的疼愛自己是分不出更疼愛哪一個的。往往在習俗及現實安排上做一個側重。願更受父母寵愛、重視的那個孩子更好的回報父母。
-
4 # 楚邾
“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這句俗語具體從何時開始流傳已不可考。不過,其流傳地似乎與四川地方有關,四川方言中有“么兒滿崽”之語。且“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還有另一句類似的話,“爺孃疼滿崽,公公奶奶疼頭孫”。
所謂“皇帝愛長子”,很多答主均言是及嫡長子繼承製。確實,在傳統社會,一般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皇位儘可能傳給嫡長子。但與其說皇帝愛嫡長子,倒不如說皇帝囿於制度原因,為了確保皇位的穩固,而不得不以嫡長子或長子繼承皇位,已經有很多答主提及,就不多述及。事實上,皇帝也有自己的喜好,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對嫡長子似乎就不太喜歡,所以遲遲未立其為太子。
在明代,亦有兩位皇帝因為不喜歡嫡長子(長子)而引發的鬥爭。
明成祖朱棣,對其嫡長子朱高熾也不太喜歡,朱高熾“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挾之行,恆失足”,也即朱高熾是一個大胖子,而且有足疾,走路也需要人扶著,而其弟弟嫡次子朱高煦倒是戰功赫赫,且有武勳集團支援,所以在成祖之初,一度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幸賴朱高熾有仁孝之心,得到一大幫文臣支援,又有“立嫡以長”的祖訓,再加上有個“好聖孫”朱瞻基,才最終保住太子之位並最終繼承皇位。
明成祖朱棣
神宗萬曆皇帝
至於“百姓愛么兒”,大多是因為諸子析產,年長的兒子在成年之後均分得家產,然後各立門戶,只有小兒子留在父母身邊,小兒子在四川方言中也稱“么兒”,所以就有“百姓愛么兒”之說。
上述這些說法,大多是在傳統社會,一方面有妻妾之分、嫡庶之別,對妻生子的喜歡程度遠高於妾生子,另一方面,對百姓來說,苛政猛於虎,所以不得不早早的讓年長的兒子成家獨立出去,這樣避亂過多的雜稅,所以只留小兒子在身邊照顧。當然,在現代社會,“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均等的。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照理說,皇帝是人,百姓也是人。皇帝對待兒女的情感,與百姓是一樣的。皇帝有財產,百姓也有財產。雖然財產多少不一樣,但在處理財產問題及方式上,應該也是相同的。
(古代皇帝)
可為什麼,皇帝偏偏愛長子,百姓偏偏愛么兒呢?
我覺得,恰恰是在財產繼承和情感方式上,皇帝和老百姓不一樣。
先說財產繼承問題。
皇帝的財產多嗎?不用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的財產多得我們都不敢想象。
照理說,財產這麼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恰恰相反,在皇帝那裡,是一件煩惱的事情。
我們聽說過一句話:“手心手背都是肉。”意思是對子女要講公平公正。但是,在皇帝那裡,對子女絕對不能講公平公正。如果講公平公正,把財產平分,那就意味著國家分裂,戰亂四起。因此,財產只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皇位繼承人,就是太子。
那麼,皇帝該選哪個來當皇位繼承人呢?照一般的理解,應該是最賢能的人。但是,這個問題會很麻煩。因為誰最賢能?標準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還有,一些皇子又會偽裝,更難分辨。若是讓他們輪流實習一下吧,也不敢。萬一讓皇子一實習,這個皇子想提前當皇帝,可能就失控了。
(古代太子)
因此就需要定一個規矩。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的規矩。
為什麼要選擇嫡長子繼承製呢?一是有個先後順序,先娶的妻子叫正妻,先生的兒子叫長子。排排坐吃果果,先到為君後到為寇,這是從古至今,大家約定俗成的規矩。二是長子,或者說嫡長子因為生得早可以著力培養。太子是皇權國家的根本,只有儘早立太子,皇權國家才能穩固下來。因而,出生得早的,培養的時間就多。
百姓的財產則少多了,甚至很可能沒有財產。在這種情況下,百姓自然要追求公平。本來財產就少,還不公平,那不是找事麼?再說了,百姓的兒子們,不可能像皇帝的太子那樣,身後有軍隊背景的,其他皇子也不敢反抗。老百姓要不公平,他兒子們能不反抗麼?
如果老百姓本身就沒有財產,那樣的話,他還得考慮將來養老的問題。他要是不公平,將來哪個兒子會養他呢?同時,在中國的傳統中,長子很早出去另立門戶了,養老的任務,主要由最後的么兒來完成。所以百姓愛么兒。
(玄武門之變)
再說說情感方式。
皇帝和他的兒子們,其實是很少有父子情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是皇帝的兒女們多,他和他們接觸又少,所以很難建立起情感。二是皇帝和他的兒子們有政治矛盾,他們互相猜忌,誰也不相信誰。歷史上皇帝和兒子們互相殺伐火併的情況太多了,根本原因還就在於他們之間沒有正常的情感和信任。
皇帝既然和他的兒子們少有情感,因此在繼位問題上,更多的是一種政治考量,很少有自己的喜好。
百姓則不一樣。百姓和他們的兒女之間的情感,才是正常人的情感。在長子和么兒之間。長子一般生活在百姓創業期,因為物質條件各方面都不夠豐富,雙方產生的矛盾也大。而么兒一般出現在百姓的輝煌期,物質條件比較得多,相互的矛盾也都少得多。另外,前面我們也說了,因為么兒與父母生活的時間最久,而百姓最終還需要么兒來撫養。因此百姓對么兒的感情,比對長子的感情要深厚許多。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帝王研究》)
-
6 # 大馬哈魚12
答
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亡廢長立幼
“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是因為條件不一樣,
廢長立幼的周幽王
老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娶媳婦成家立業,這段時間,打理業務繁忙,沒有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也沒有過多資本給孩子。為此與孩子之間的親情比較少,
廢長立幼的袁紹
而人一旦到了暮年,家業經過不斷打拼積累了興旺,或事業有成!心閒下來,這時候,老了得子,從孩子出生到一步,步的成長起來,看在眼裡,記住於心,這種感情日久迷深。為此儘量滿足孩子的心情。就是父愛如山。他希望自己現在條件好的可以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廢長立幼的袁紹最後敗亡
皇帝家就不一樣,皇帝陛下的妻子(皇后)大婚,精力旺盛,夫妻關係融洽,這時候要是有一個男的孩子,會讓皇帝和大臣們都不在為皇權的繼承問題擔心。
漢朝的廢長立幼
皇帝陛下關心的是如何尋找可以教育孩子的老師。讓自己的將來繼任者有知識和能力,更好的駕馭權利,讓國家昌盛繁榮。
胡的廢長立幼
皇帝一旦歲數大了,喜歡年輕的妃子,有了孩子,一旦有了廢長立幼的時候,國家就會出現問題,一部分人就會堅持秩序,一部分人就會投機取巧的鼓動皇帝,最後亂起來,動搖國運的事屢有發生,為此皇帝陛下就應該愛長子。
-
7 # 手機拍攝特效製作2101
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的說法是:因辦皇帝的長子比其他小的孩子先長大好為皇帝分憂解難、能幫皇帝幹很多的政務。而百姓愛么兒是因為先出身的孩子一長大就要成家立業。么兒小自然得到父母加倍疼愛,同時密補了父母進入老年的內心空虛。
回覆列表
皇帝愛長子其實是個偽命題,皇帝不一定愛長子,只不過皇帝必須立嫡長子為皇儲,因為首先立儲必須是一個固定的物件否則誰都有資格豈不是誰都可以當上皇帝,至於為什麼一定得是嫡長子因為嫡長子最好定啊,有且只有一個,而且長子總比幼子大皇帝死了比較好接位。百姓愛么兒是因為基因選擇決定的,在農耕時代甚至更漫長的狩獵採集時代決定了現代人類的絕大多數基因選擇,那時候有多個後代的人類,因為么兒出生時候長子可能已經具備生存能力,所以基因就會驅使人類將愛轉移到么兒身上,這樣的基因人類存活機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