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人院裡瘋言瘋語
-
2 # 平凡的我pfdw
隨著年齡的增加,自己已進入社會,對外界的一切事情,有了較深的認識和理解,又懂得了人與人之間,只有互相幫助和包容,才是最根本的道理,所以所謂的梭角也越來越小了。
-
3 # 輕描淡冩訴亽甡
初入社會,我們懷揣理想,心中總有那麼一股滿腔熱血想要施展抱負,展現才華,認為我們可以改變世界,改變這個時代。
曾經,我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會與眾不同,我們是自帶光環的那種人,走到哪裡,我們和別人不一樣。。
進入社會,發現我們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我們是如此平凡,我們就是電視劇中的路人甲,路人乙。生活的劇本從來不是為我們寫的。身處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面對生活的壓力,面對身邊的人各種各樣的小心機,想要生存下去,只能磨平自己稜角,這樣才能在生活工作中獲得利益以及他人的好感。。
到了一定的年齡,經歷了一些事情,慢慢的我們會變得越來越有城府,越來越成熟成熟,這是社會的饋贈,也是我們所需要的一種生活技能,也是我們進入社會的代價。畢竟我們的熱血已然不在。。
-
4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崔春玉老師回答。
不是有些人進入社會後會被”磨平稜角”,而是每個具有正常思維能力的人進入社會都要經歷的成長階段,只是有的人性格本就圓潤一些,碰壁時的反應比較柔和罷了。
步入社會的年紀,正是青年期剛剛起步的時期,發展心理學中提到,進入青年期,人的生理發展趨於平緩並走向成熟,思維逐漸達到成熟水平,獨立自主性日益增強,個性趨於定型,社會適應能力、價值觀和道德觀形成併成熟。
進入青年期後,個性和社會性逐漸發展,他們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期透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我,並且透過對同齡人的認同感來認識自己,探索並嘗試建立穩定的自我認同感,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磨平稜角”。
人雖然是獨立的個體,卻不能超脫於社會之外獨立存在。如果把社會比做一條大河,它有其固定的前進方向,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河底的卵石或是水草,雖然偶爾堅硬稜角妄想阻礙它的步伐,但水流以它柔軟的身軀安撫你,日積月累直到你再也沒有了以前的鋒利。
其實直白地說,不是被社會”磨平稜角”,而是學會了適應社會。
-
5 # 微憩
都說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把一群莘莘學子染成五顏六色,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成長的一個過程,都會經歷這個階段,隨著我們進入社會的時間越久,我們的改變會越多,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改變,我們到底又改變了什麼呢?
環境的改變帶為行為的改變當我們還在校園的時候,校園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天然的屏障,為學生時代的我們提供了一個相對比較乾淨的環境,這就會給剛到青年期的我們提供了一定的保護。這個時候的我們心智開始進入成熟的階段,居於自已所處的環境,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個性存在。
當我們進入社會的時候,我們所處的環境相比校園失去了那道給予我們提供保護的屏障,整體的環境變了,我們以前在學校的一些"個性"的存在,漸漸不被職業人所認可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學校上課的時候,除了校服,我們可以隨意地穿著,怎麼樣舒服怎麼樣穿,一切顯得我們青春洋溢;但進行社會踏入職場後,我們必須隨著環境的改變去改變自己的穿,以前那小碎花群只能在休息的時候穿了,上班的時候穿了在我們眼裡樣式"老土"的職業裝了。
隨著我們社會閱歷的增加,而慢慢地讓我們適應社會的法則,以前那些我們認為的"個性"漸漸地變成我們眼中的"幼稚",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得到成長再回過頭來看看以前的自己,會感覺到以前自己像"傻逼"一樣,這就是我們隨著所處環境的改變,給我們帶來行為上的改變。
行為的改變帶來思維的改變從課桌變成辦公室的格子以後,我們的行為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裡很多人會認為我們的性格也會跟著變化,微小憩在這裡提醒各位小夥伴,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性格是趨於穩定不變的,改變的是我們的行為。當我們的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我們的思維也會跟著改變。
在學校的時候,我們講究大家平等,但在職場上,我們更多的是講究利弊。再舉個例子,以前在學習中,如果我們跟同學因為一道題的演算法出現了分岐,我們可以爭得面紅耳赤,最後得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同學之間不會因為這個題而導致關係變差。但在職場上卻不同,在會議上,當我們整體的意見還沒有達到統一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技能發表,當出現分岐時,我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跟別人爭得面紅耳赤,我們首先會思考他保持這個觀點的是原因是什麼?對他有哪些好處?他這個觀點對於我們自己又會有哪些好處和弊端?對於公司或團隊來說又有哪些好處和壞處呢?還有一系列需要我們進行思考以後,我們才會採用應對的措辭。
這就是我們透過行為的改變,讓我們的思維進行了改變,讓我們變得不再那麼"單純",我們身自的環境變了,我們必須去適應新環境的法則,正所謂適者生存,我們懂得了以前的稜角會傷到別人,也會傷到自己,於是我們就變得圓滑了,最後漸漸地我們就變成了我們以前自己"討厭"的那種人。
不要為自己的改變而感覺到"悲哀",不懂得改變的人才是真正的悲哀。
-
6 # 心夥伴
這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種是人在進入社會後,失去了自己的初心、放棄了自己追求的夢想,而安於庸碌的生活中;另一種理解是,人在步入社會後,漸漸的變得越來越圓滑,收起了自己的個性。
對於第一種情況,可以從社會心理學的現象來看,我們人都是生活在某個大群體中,並且這個群體有著屬於自己的準則。當我們步入社會後,我們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為了顯得自己能融入這個環境,我們會傾向於做大家都在做的事,去相信大家都相信的東西,而避免被視為異類而排擠。
比如,當你處於一個良好的環境時,周圍都是優秀的人,大家都努力、積極的工作,你也會順應著這種大環境,去努力、去進步、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同理,如果你所處的環境中的同事,大家都覺得工作就是一個賺錢的差事,每天就聊著八卦、看著電視微博度過上班時光,漸漸的,你也會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靠著玩手機打發時間、應付的態度過日子。
對於第二種情況,我們逐漸在社會的磨礪中變得圓滑,是一種自身心智趨於成熟的表現。我們人的心智都是在不斷髮展的,年輕的時候我們可能會保有自己的個性,路見不平一聲吼,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閱歷的增多,我們會漸漸認識到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並且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因此我們變得更加圓滑、更善於為人處世。
回覆列表
沒有步入社會之前,我們有人疼,有人呵護,什麼都不用操心,吃喝不愁,在象牙塔裡,大家都一樣,沒有誰為了什麼競爭的,大家都是平等的,有什麼事好朋友幫襯著。
到了社會就很不一樣了,社會是一張張的大網交織著的。大家彼此不認識,人麼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奔波,人麼常說,利益燻心,人們為了利益可以什麼事都能做出來,沒有人給你講什麼交情,講什麼道義。
這跟我們在學校裡在家庭的待遇完全不一樣啊,沒人寵著自己了,沒人呵護自己了,甚至沒人把你看作是人,你愛是誰是誰,跟自己沒關係,你有權有勢,人家對你點頭哈腰,你什麼都沒有,人家為什麼去跟你結交,吃力不討好麼。你有自己的資源,可以跟別人交換資源,大家才可能成為生意上的夥伴,成為朋友,那麼你一無所有,還是那麼的倔強,一點不懂得人情世故,難怪你總是跌跟頭。
在社會,你覺得自己很牛了,可以不把誰放在眼裡,可以我行我素,但是你這樣的結果就是自己被所有人討厭,你的能力還不能支撐你的脾氣,你甚至混不上一口飯吃,所以,為了生存,我們學會了社會中的那一套阿諛奉承,溜鬚拍馬,以前不能讓自己低頭的,現在自己也低頭了,因為自己的稜角在社會中並不吃香,是被打擊的物件,憑什麼你這麼牛。我就看你不忿,就是找你的事。大家都學乖了,老老實實的按照社會中的那一套來做,到最後,發現自己變了,再也不是那個沒有城府,沒有心機的小男孩了,回頭一想,啊,原來是社會改變了我。是社會磨平了我的稜角,讓我學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