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愚伯
-
2 # 亂世史詩
原因就在於造反。
歷史上,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更加沒有人約束,諸葛亮臨終前把兵權交給了長史楊儀而不是交給魏延,這讓魏延內心很不服,在楊儀帶領大軍撤退後,魏延大怒,帶兵追趕楊儀,並沿路燒燬閣道,並帶兵攻打楊儀,最後被楊儀派遣馬岱所斬殺,並誅其三族。
在歷史上,造反的罪行有多大可想而知,因而一旦有將領造反,往往會被不是被斬殺這麼簡單,順帶還要斷絕其後代,誅其族。
三國演義中,只講到魏延被殺,並沒有提及他被夷滅三族。但卻在魏延這一人物出場不久,就已經有提及魏延的死是早晚的事了。魏延和文聘交戰敗了,不得不投靠長沙太守韓玄,但後來劉備攻打長沙,魏延因自己得不到重用而竟殺了韓玄投靠劉備,卻被諸葛亮看出他腦後有反骨,是一個不忠之人,諸葛亮當時就想殺魏延了,但被劉備求情倖免。
後來魏延儘管屢立戰功,但卻更加驕傲自大,甚至不把軍師諸葛亮放在眼裡,在奉命進攻箕谷時不聽從諸葛亮的命令差點打了敗戰。還在諸葛亮向天祈禱延命時進帳報告敵軍入侵的訊息,不慎碰倒主燈,導致諸葛亮的祈禱失敗,因而魏延也是間接地害死了諸葛亮。
諸葛亮死後他竟帶兵攻打楊儀,也就是像歷史上一樣的造反了,最終也是被馬岱所斬殺。
在我看來儘管魏延地位僅次於五虎將,戰功顯赫,但卻不是一個對劉備和蜀國忠心不二的人,最終必定會造反,結局也就只有死路一條。
-
3 # 思路同國
其實魏廷腦後有反骨,稍有不如意就不痛快,孔明在時還能操控,及至姜維時期,魏延明顯不服,其意更加猖狂,因此激惹眾怒,再加有亮錦囊在手,犯事即殊,由馬岱一刀斃命,隨後抄家殊族。
-
4 # 修戈矛
三國時期,魏延的地位其實就是五虎上將,但他得罪了人,而且是個小人,孔明在世時,還不能輕易動他,孔明剛剛去世,楊儀就風風火火的把矛頭指向了魏延,除之而後快,當然楊儀這樣的小人也沒得到好下場,但魏延的被誅卻給蜀漢開了一個濫殺大將的先河,使得後來的姜維等人也為了避禍而去屯田。導致蜀漢後期將才潰乏。在下愚見,魏延被誅,與請葛亮的治國理念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也為蜀漢的衰落埋下伏筆。
回覆列表
要麼就是地位高到皇帝不敢動你,動了他就有亡國風險。否則越是混權力場的,越容易被誅三族,真是個屁民就沒這種煩惱。
具體來說魏延,他死的還真不冤,劉禪其實是個厚道皇帝,並不猜忌功臣,當然也許是他沒什麼政治抱負,所以魏延絕不是死於功高蓋主,而是自己作死。
魏延為人過於傲慢,自視甚高,諸葛亮在的時候還能壓服,諸葛亮死了之後,魏延和楊儀互相不服,直接就開撕,兩個人把官司打到皇帝那裡。
楊儀雖然不爽魏延,但是至少沒先動手,只是尊諸葛亮遺命帶大軍撤回,諸葛亮料到魏延有可能不會服從楊儀,也說了可以讓他自行斷後。結果魏延不想撤軍,但是看著其他部隊都撤了,他反而先撤了回去,還一路拆毀棧道,回去找到皇帝先告了一狀說楊儀謀反。
人家回來一對質,事情就明擺著魏延自己的錯,這時候魏延麾下將領也不願意支援魏延搞內訌,魏延只能落荒而逃,最後被殺,被誅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