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曾園

    倭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其實是走私販子,有時候裡面有日本浪人,有時候大多都是漢人。明朝政治猶如今天的某國,出門要找長官開“路條”,老百姓海外經商一律禁止。

    明代的經濟,用吳曉波在《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一書的話來說,就是“在宏觀經濟制度上,國家繼續用強有力的方式來管制宏觀經濟,對外遏制國際貿易,對內搞男耕女織,在工商業領域搞特權經營銷售。”

    這種特權經營銷售獲得壟斷性利潤。吳曉波寫道:“三大商幫儘管都富可敵國,可都是被豢養大的寄生蟲,他們的財富增加與市場的充分競爭無關,與產業開拓無關,與技術革新無關,因而與進步無關。”

    《劍橋中國明代史》如此評價朱元璋賜死駙馬:“皇帝在這時還下令處死了其他一些人:這種種事件表明了一個人長期患偏執狂後會是什麼心理狀態。他的女婿歐陽倫只不過因為一件比較小的犯法行為——包括私販茶葉——而被他下令自盡。”

    明人朱九德在《倭變事略》裡說:“汪直始以射利之心,違明禁而下海,繼忘中華之義,入番國以為奸。勾引倭寇,比年攻劫,海宇震動,東南繹騷。上有幹乎國策,下遺毒於生靈。惡貫滔天,神人共怒。”

    清人張廷玉修《明史》說汪直“少落魄,有任俠氣,及壯多智略,善施與,以故人宗信之”。《明書•王直傳》說汪直在民間“威望大著,人共奔走之。或饋時鮮,或饋酒米,或獻子女”。明抗倭將領朱紈知道“三尺童子,亦視海盜如衣食父母,視軍門如世代仇讎。”“杭州歇客之家,明知海賊,貪其厚利,任其堆貨,且為之打點護送。”這就明白“倭寇”為何不容易剿滅了。

    我們退一步,講講明朝和蒙古的經商與戰爭吧。打不過蒙古,就理解明朝政府為何打不過倭寇了。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因拒絕經商,被蒙古瓦剌部也先擊敗被俘,幾乎重蹈靖康之恥的覆轍,史稱“土木堡之變”。

    但是明朝皇帝仍然沒有悔意。

    1541年(嘉靖二十年),蒙古俺答汗在多次遣使要求開放朝貢貿易,以實現“永不相犯”的和好局面。嘉靖皇帝奇怪地生氣了,不僅羈留使節,還大懸賞格求購俺答汗的首級。俺答汗覺得不可思議,再派使節詳細說明誠意。這次嘉靖皇帝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將使節施了磔刑,俗稱凌遲,還“傳首九邊”。

    於是,俺答汗大致明白了嘉靖這個人是個什麼情況,連年發兵問候。嘉靖二十年,俺答汗率十萬精兵圍攻北京,史稱庚戌之變。俺答汗這次將商業這回事又介紹了一次:“貢道通則兩利,不通則兩害。”

    上世紀六十年代才發現的珍貴史詩《阿勒坦汗傳》(阿勒坦汗即俺答汗)第一次讓我們從蒙古人的角度看待這次紛爭:

    聞訊外敵來犯之後,漢國的守軍出而堵截溝口,(估計是密雲懷柔那邊的黃榆溝)剛強力大之僧格諾延身先破陣,攜帶奇蹟般大量擄獲之物而還營。復至大明皇城外將其圍攻,將來戰之軍消耗殆盡,大國之眾又歡然擄掠後,勒緊金韁斂兵各自回營。其後漢國大明汗懾於普尊阿勒坦汗之威名,派來名為楊兀札克之人,謂“相互為害不能殺絕斬盡,故不如和好往來買賣通貢。”

    楊兀札克即楊增,說話有點水平。意思大致是斬盡殺絕是咱們人類對付動物的辦法,人類自己還是做生意的好。

    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朝被迫開放宣府、大同等地與蒙古進行馬匹交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寫出優雅的js程式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