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虎堂

    核導彈從核潛艇上發射的難度,的確比從陸地上發射要大,因為海基的核潛艇是一個浮動的平臺,即使是潛航排水量達到4.6萬噸的颱風級核潛艇,在茫茫大海面前也只能算是滄海一粟。所以海基核潛艇面對的問題要多於陸基穩定平臺,技術開發、平臺研究、實際應用等環節的難度都非常之大。

    資料圖:巨大的戰略核潛艇潛射導彈發射艙蓋

    戰略導彈的體積比一般的導彈要大,但是核潛艇的空間是有限的,像俄亥俄級核潛艇這樣潛航排水量超過1.8萬噸的核潛艇,也只能攜帶最多24枚潛射導彈。而且導彈的長度必須縮短,寬度也要控制好,這樣才能確保整枚導彈可以裝進發射筒裡面。俄亥俄級核潛艇在改裝成巡航導彈核潛艇之後,原來24具潛射導彈發射筒可以容納154枚戰斧式巡航導彈,這樣的數量比非常生動地反映了潛射戰略導彈的體積之巨大。即使不考慮發射導彈,核潛艇載著導彈出航也是個技術活,其中的維護工作也十分繁重。

    資料圖:戰略核潛艇

    陸地上的導彈只要點火發射就可以了,海基的核潛艇在水下潛航,如果要發射潛射導彈,首先要能夠開啟艙蓋,導彈出去之後還要確保密封不進水,在順利到達水面之後,還要確保導彈正面向上,並且能夠順利點火升空。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技術要求都是十分苛刻的,印度在2008年使用殲敵者號核潛艇試射K15型導彈的時候,就出現了導彈順利衝出水面,但是隨後找不到影子的問題。

    資料圖:導彈的發射

    另外,透過核潛艇發射潛射導彈,還需要考慮天氣和海況、水文水面條件等各項因素。這些客觀的環境問題讓潛射導彈的發射難度進一步上升,而要克服這些問題也並非易事。所以戰略核潛艇技術非常稀缺,潛射導彈技術更是從來沒有真正公開過。但是潛射導彈相對於陸基導彈的確有優勢,因為遠離岸基隱蔽潛伏的核潛艇,更能體現二次反擊的能力。隨時從海面冒出的潛射導彈,也更難攔截。

  • 2 # 老船舶老飛機研究所

    的確,彈道導彈在核潛艇上發射是要遠遠高於陸地上發射的難度,因為相比起陸基發射。海基彈道導彈發射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很多,比如出水姿態的矯正等等,這些複雜的因素堆疊在一起就會讓整個發射的難度大大增加。

    小編在這裡可以舉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例子,巨浪-1號潛射彈道導彈。巨浪系列可是中國核反擊力量的重要保障。從毛主席那一句“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號召開始,中國大量科研經歷就用在了研發潛射彈道導彈從而獲得海基核反擊力量上,然而即使這樣,中國仍然經歷了無數失敗才研製成功。

    圖為巨浪-1號發射圖,可謂是承載了中國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

    許多國家的海基彈道導彈都是在經歷過陸基實驗之後才正式才是海基實驗。即使是美軍也不例外。中國就更不用說了,當時一窮二白,科研基礎太差了,先是將巨浪-1號在陸基平臺上發射實驗,排除了一些問題後,才進行水下實驗。比如大家可以看一下時間線:

    1.1981年6月17日,巨浪-1號進行陸基實驗,這是中國固體戰略導彈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2.1982年10月7日在長城200上進行第一次海基實驗,實驗失敗。

    3.1983年12月,在092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上進行水下模型彈彈射試驗。

    圖為為中國海基彈道彈道立下汗馬功勞的長城200型潛艇

    大家可以看到即使陸基實驗成果,即使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進步仍很難避免失敗。因為海基的確很複雜。要先將一枚十幾噸重的導彈從水下幾十米深處彈射出水,使導彈具有一定的出水速度和較小的出水姿態角,並保持彈體出水姿態的穩定,同時要修正導彈出水後的偏差,然後穩步上升後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飛行。

    巨浪-1號失敗畫面

    圖為巨浪-1號當時的彈體翻轉實驗

    即使這樣,中國科研人員在一窮二白的年代仍然成功的研發出來海基彈道導彈,雖然比較西方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這依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最後,向國內奮戰在第一線的科研人員致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個成熟的人會不會很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