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麗的太陽51

    不用再擔心小行星和彗星撞擊的我們的地球,理由:一:我們人類現在能提前預警。二:我們人類有定位打擊核武器,可以隨時在大氣層之外摧毀對地球有危害的彗星或小行星!美、俄、中、德、英聯手就可以完成,所以大家不必擔憂!好好生活!

  • 2 # 天馬行文

    臺北時間2017年10月4日20時07分05秒,地球發生了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撞擊地點為中國雲南香格裡拉縣城西北40公里處(北緯28.1度、東經99.4度附近),爆炸當量相當於540噸TNT。再度喚起了人們對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擔憂。畢竟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僅是遭到一顆稍大點的流星襲擊,就造成千餘人受傷。更早的時候,1908年的西伯利亞通古斯大爆炸,造成2,150平方公里內的8千萬棵樹焚燬倒下,威力相當於廣島核爆的1000倍。而這種級別的災難,一顆直徑20米的小行星就可以辦到。

    事實上,作為四大突發巨大災難之一的小行星撞地球,一直以來就是世界末日的代名詞。比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就一直被認為是這傢伙的“傑作”。曾經的地球霸主都扛不住這雷霆一擊,而太空深處能導致人類大規模滅絕的玩意兒,恰好又是個沒準啥時候就飛過來的主兒。

    於是,為了人類文明的延續,相關國家開始琢磨起各種阻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方案。因為小行星的在軌打擊、摧毀的任務目前還基本停留在概念和好萊塢大片階段。就拿最常說的核爆來說,用核彈在外層空間攔截小行星,可不會像在地球上那一丟了事不考慮精度。

    1967年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使用推力土星5號火箭運載1億噸當量核彈,使小行星偏離軌道或者炸開,終究只是紙上談兵。2010年,美國科學院報告認為,用核爆炸阻止小行星撞向地球,具體辦法可能還需要幾十年研究。

    畢竟,外層空間的核爆不會產生衝擊波,能量主要以輻射的方式擴散。另外,攔截小行星還得確保足夠的安全距離。1962年美國在40萬米外太空進行的核爆試驗,產生了驚人的電磁輻射,共振影響一直持續到今日。1994年,人類首次觀測到天體相撞事件--彗木相撞;彗星SL9的20多塊碎片接連撞向木星,這相當於在130多個小時中,在木星上空不間斷地爆炸了20億顆原子彈,最大的撞擊直徑相當於地球直徑的80%。

    在地球附近攔截儘管技術簡單,但攔了等於沒攔;在安全距離攔截,且不說深空運載技術水平,以及其他天體對小行星的引力攝動進而產生的不確定變軌影響;單是對小行星的探測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儘管隨著大型巡天專案的啟動,近地小行星的觀測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潛在威脅小行星”名單在2008年有982顆,截止2016年年3月已經有1786顆登記在冊。10月12日與地球擦肩而過的“2012 TC4”小行星早在2012年就已被觀測到,這次的“過境”也屬於預測之內。

    能造成全球毀滅的千米級小行星,如今已有90%能被掌握;但能對人類文明造成毀滅性打擊的百米級小行星,我們瞭解的還不到10%。2004年,直徑大約30米的小行星2004FH,從地球上方大約4.3萬千米處飛過,天而直到飛掠地球前3天才捕捉到其身影。俄羅斯那場不幸的“流星雨”,更是全無徵兆。

    天方夜譚的應對措施背後,是現有技術條件下的防範措施,只能是通報和災後援助。畢竟對近地小行星的探測,還無法做到像雷達網對空情的監測一樣實時應對。只能透過持續的觀測來標定軌道,進行預判。

    2008年,人類首次準確預報小行星撞擊地球。編號2008TC3的小行星在預報19小時後如期撞入無人的沙漠地帶。這顆4米直徑小行星並沒有造成災難,因為大號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典型的小機率、高風險事件。直徑10公里以上的大約5000萬年 一次,直徑1公里以上的大約50萬年一次,直徑200米以上的也要5000年至1萬年一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20幾歲被家人告知不是他們親生的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