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明、清皇朝考試製度中規定八股作為考試的文體,在沒有八股的唐宋,科舉考試都考什麼?詩歌嗎?如果是的話,如何從詩歌中判斷考生有沒有經世之才?
17
回覆列表
  • 1 # 江山如畫品歷史

    唐宋時期的科舉制度與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有何區別?

    考試內容不同:

    唐朝時期,讀書人在禮部考試及格就叫進士及第,就有做官的資格,卻又不立即受官,還要由吏部再考一次,也就是教育部考了人事部再考。大約“禮部考的是才學,吏部考的是幹練”,既有知識又有能力,才能做官。這個精神,和漢代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方法有異而已。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

    但是宋人把這個傳統破壞了。宋代的讀書人只要科舉及第,立即就委以官職,不必再經吏部考試。這其實是不對的。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會做事,而國家需要的是管理人才,怎麼能只看之乎者也子曰詩云,不要歷練?何況所謂考試,原本指的是考績和試用。現在士人“榜下即士”,無績可考,不試而用,就違背了考試的初衷。

    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科舉考試變成了“八股取士”,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考試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清朝時期,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扼殺了人才的培養。

    考試的嚴格程度不同:

    唐宋兩代,“主要的考試只有一次”,明清卻要從下到上一路考下來。先在州縣考,叫“童試”;然後再省裡考,叫“鄉試”;然後在部裡考,叫“會試”;最後在宮裡考,叫“殿試”。層層選拔,層層淘汰,過五關,斬六將,才能出人頭地。所以很多讀書人,一輩子就耗在考場上了。

    參考資料: 《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易中天 著 文匯出版社

  • 2 # 國家人文歷史

    唐宋的科舉其實也繼承前朝的許多選拔人才的科目,比如說明經等。八股文與其說是一種考試內容不如說是一種考試的範文文字,文體的一種。也就是說在一篇文章中每個部分如何寫都有著規定。唐朝的時候還真的會考作詩。在古代,作詩其實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不僅僅是風花雪月花前月下感慨自己的人生,很多著名的詩人都會以詩言志,可以熟練和巧妙的用典本身就是一種文科綜合能力的體現。所以可見經世之才,當然這只是考試的一部分。

    隋煬帝時開始設定進士科,以試策取士,經過唐代的發展,使科舉考試作為一項重要制度確立起來。唐代取士的科目很多,但從種類上講只有貢舉和制舉兩種。貢舉由禮部主持具體工作,有進士、五經、明經、明法、明策等;武則天時又開武舉,由兵鬱主持具體工作。制舉亦名特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設定科目,不定期舉行。

    明算基本屬於自然科學,試《九章律》、《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各一條,十通六者為及格;試《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為及格。明法科主要考試關於法令的知識。明書主要考試關於書學的知識。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武舉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宋初承唐制,貢舉雖廣,而莫重於進士、制科,其次則三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選補。宋代科舉考試製度比唐代嚴格,範圍和規模都有所擴大。如在省試之後,增加一場由皇帝主持的"殿試"。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有所改變,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宋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然而變法事變後又因為政治原因,很多科目恢復如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攝影怎麼樣和培訓機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