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出版

    《陰陽應象論》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陽化氣,陰成形。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味濃者為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濃者為陽,薄者為陽中之陰。味濃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濃則發熱。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潤或燥,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元素曰∶清之清者,發腠理;清之濁者,實四肢。濁之濁者,歸六腑;濁之清者,走五臟。附子氣濃,為陽中之陽;大黃味濃,為陰中之陰。茯苓氣薄,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入手太陽,不離陽之體也;麻黃味薄,為陰中之陽,所以發汗,入手太陰,不離陰之體也。

    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氣味各有濃薄,故性用不同。 杲曰∶味之薄者則通,酸、苦、鹹、平是也。味之濃者則洩,鹹、苦、酸、寒是也。

    氣之濃者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滲洩,甘、淡、平、涼是也。滲謂小汗,洩謂利小便也。

    宗曰∶天地既判,生萬物者五氣耳。五氣定位,則五味生。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偶,以偶生則成而奇。寒氣堅,故其味可用以軟;熱氣軟,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衝氣之所生,衝氣則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脈軟則和,故鹹可以養脈。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軟;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用之不可太過,太過亦病矣。古之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否則能以人之疾者,蓋寡矣。

    李杲曰∶夫藥有溫、涼、寒、熱之氣,辛、甘、淡、酸、苦、鹹之味也。升、降、浮、沉之相互,濃、薄、陰、陽之不同。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 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氣象天,溫熱者,天之陽;涼寒者,天之陰。天有陰、陽,風、寒、暑、溼、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也。味象地,辛、甘、淡者,地之陽;酸、苦、鹹者,地之陰;地有陰、陽,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也。氣味薄者,輕清成象,本乎天者親上也。氣味濃者,重濁成形,本乎地者親下也。

    好古曰∶本草之味有五,氣有四。然一味之中有四氣,如辛味則石膏寒、桂附熱、半夏溫、薄荷涼之類是也。夫氣者天也,溫熱天之陽,寒涼天之陰;陽則升,陰則降。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陽,酸、苦、鹹,地之陰;陽則浮,陰則沉。有使氣者,使味者,氣味俱使者,先使氣而後使味者,先使味而後使氣者。有一物一味者,一物三味者;一物一氣者,一物二氣者。或生熟異氣味,或根苗異氣味。或溫多而成熱,或涼多而成寒,或寒熱各半而成溫。或熱者多,寒者少,寒不為之寒;或寒者多,熱者少,熱不為之熱,不可一途而取也。或寒熱各半,晝服則從熱之屬而升,夜服則從寒之屬而降;或晴則從熱,陰則從寒,變化不一如此。況四時六位不同,五運六氣各異,可以輕用為哉。

    《六節髒象論》雲∶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王冰曰∶五氣者,燥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也。心榮色,肺主音,故氣藏於心肺,而明色彰聲也。氣為水之母,故味藏於腸胃而養五氣。孫思邈曰∶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色;形以食味,味養形以生力。精順五氣以靈,形受五味以成。若食氣相反則傷精,食味不調則損形。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生,後製藥物以防命,氣味溫補以存精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越小懂事,是殘忍的家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