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店長加油站
-
2 # 繪本奇妙之旅
首先,筆者認為,作為領導、上級要做到以身作則,任何團隊管理類的教育和培訓要求,自己先要能做到。身教大於言傳,這樣才能令下屬佩服,甚至是膜拜。
其次,教育培訓就是“洗腦”,讓自己的思想植入到下屬的大腦裡,這個非常難,需要管理者有一定的高度和氣魄。毛澤東靠的就是讓自己的思想佔領高地,才集合了非常多的有才之人跟著一起創造偉業。題主可以多在這方面考慮並操作。
最後,還有一個小技巧就是多做頭腦風暴,這樣更容易統一思想,以及讓下屬主動並深入思考。
至於“如何檢驗培訓效果”?筆者認為,培訓設立階段目標,還是以看階段培訓目標是否達到作為檢驗標準。目標最好是確立在實際的工作中。
以上為個人觀點,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
3 # 職行力
2017年進入倒計時,這一年的工作中,你制定的培訓計劃完成了多少?員工透過培訓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又多少轉化到工作中?員工對培訓的評價如何?還有什麼是需要調整和修改的?如何保障培訓效果?這些已然成為眾多企業在培訓中遇到最頭疼也是在年底最繞不開的問題。
目前很多企業的培訓,最多隻能對“培訓本身”的效果進行評估,而不能對培訓所產生的效益進行評估。例如培訓考試,結果只對考分負責,這樣的思路還是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如果你問培訓師如何評估培訓產生效益和效果,大概很多人沒有思考過或者得不出答案,最多隻能說培訓是“良心活”,我已經用心做到我能做的最大程度了,而有沒有效果,很難保障。
柯氏四級評估法
學員反應:
學員反應包括學員對培訓的課程和講師的感受和看法,對培訓過程的積極程度。
從評價中發現最具價值的課件
學習收穫:
學習收穫主要是依據培訓課程的教學目標,評價學員對培訓內容掌握程度以及工作中的運用程度。一般情況下可以透過考試、實際操作、觀察評分等方法進行評估。其中考試是最費心神的考察方式,很多企業空有“以考代培”的心,卻沒辦法真正做到以考代培,其實大部分原因是傳統方式要做以考代培難度巨大:1、員工數量大,範圍廣;2、集中考試佔時佔地;3、考卷的設計、印刷、批改等工序複雜繁瑣……
學員行為:
行為表現主要對學員接受培訓後的工作行為表現進行評估,以確定學員是否有效、持續地將培訓中學到的知識、技能等運用到工作中,從而確定培訓是否真正對學員的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很多企業上線了移動培訓平臺後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平臺的開啟率不高。一個無法保障開啟率的平臺,保障培訓效果便無從說起。
讓學習成為員工的習慣
學員績效:
績效結果是在行為表現評估的基礎上,對學員行為對企業目標影響的衡量,即評估企業績效是否得到了改善。如經過培訓後,企業產品的質量是否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員工的服務水平是否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最新課程 一手掌握
安踏,是中國領先的體育用品公司,一直在銳意創新、提升產品價值,在消費者中有非常好的口碑,不僅門店遍佈全國,線上網店也在今年“雙十一”創下100分鐘突破3億銷量,並以6.7億的優秀成績收官雙十一,持續領跑國內體育用品行業。
安踏的門店多範圍廣一線員工基數龐大,如何統一培訓員工,提高員工對產品的熟悉程度,讓其為客戶提供精準體貼的服務?讓我們來看看安踏是怎麼做的?
keep moving
和眾多零售行業一樣,安踏有負責銷售話術的相關部門,他們會設計出一套話術供員工銷售使用,這套話術包括如何介紹產品,產品的特性優點以及相應的材料材質等等方面,非常全面。但一線銷售人員在實際操作的時候話術使用機率不高。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現象,也是零售行業都會遇到的情況,其原因如下:1、總部所設計的話術不夠接地氣,不夠貼合銷售真實需求;2、知識點在培訓中有流失;3、員工有著自己的銷售方式習慣和經驗心得,不太容易被改變……
除此之外,安踏在平臺內舉辦了“我是BIG單王”的案例分享,用員工案例來培訓員工,讓標杆安工的成功經驗得以傳播,又用曬單的方式激勵員工“破紀錄”,這是非常聰明又高效的培訓方式。
-
4 # 羽翼課堂Benny
想要讓培訓本身簡單、有效、接地氣,那麼就是要求給出的培訓操作簡單,給出的工具有效、能解決實際業務問題。具體怎麼做呢?
1、從“客戶”到“客戶至上”的理念
常聽到“客戶至上”的各種說法,我認為“客戶”與“至上”是有先後邏輯順序的。
①鎖定目標“客戶”,確定服務物件
在培訓工作中,我們服務的物件都是我們的客戶,包括學員、學員的上級、公司領導、教師等。
②站在“客戶”角度,思考客戶需求
這是如何至上的問題,否則就容易流於形式、口號。如,去年以前我所在的公司各部門都常直接向一線業務部門發放培訓通知。為了不打亂一線業務部門的工作節奏,並形成規律性的工作思維,我們在公司內進行了梳出埠的整合要求,即各部門下發的培訓郵件由培訓部稽核後統一下發;確定常規培訓通知下發時間為每月5號和15號。
2、平衡創造與去繁就簡
企業發展需要持續的創新創造,但到一定規模後,反思、梳理、簡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創造,就是從無到有,從0到1的過程,是做加法的過程;-去繁就簡,就是從有到精,從多到少的過程,是做減法的過程。企業管理中做加法難,做減法亦難,培訓管理工作亦如此。
平衡創造與去繁就簡,常用的改善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從頭開始,對正在執行的價值創造進行回顧反思、重新設計;
◇另一種是小改善,就是精益管理的“跬步計劃”,倡導每一天每一處每一人的持續改善。
培訓管理部門也應加入這場全員改善計劃:
◇確立定期梳理、更新機制,從培訓專案開發到培訓操作,從教材開發到師資的培養與激勵;從課堂教學到學員實踐管理;
◇我們每年進行人才培養體系、培訓規劃的全面梳理,對標行業先進經驗,總結自身,輸入當下業界的先進做法,引進新工具、新技術;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更在意培訓操作的持續改善,收集學員及其上級的意見、建議,讓培訓操作簡單化一直是我們的追求。
3、修煉創造力與去繁就簡的能力
①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調查是找到培訓機會的最佳方法。在企業中做培訓,最怕的是遠離工作現場出文件,但讓一個習慣了用手指和鍵盤思維的人走出去,似乎也是一件蠻難的事。我和我的同事每人每年會做工作現場訪談36次以上,透過訪談、調研,與“客戶”持續互動,找準培訓需求、確定最佳培訓機會點。
如果將培訓輸出比作銷售,專案就是產品,學員及其上級就是我們的顧客——瞭解消費趨勢、把握顧客的消費動態,進而引進顧客需要的商品是銷售企業的必備功課,這樣才會實現良好的業績和利潤。同理,我們給出的培訓專案也要實現個人需求與公司需求、個人價值與公司價值的統一。
②善用成年人的優勢和劣勢
企業培訓的物件是成年人,成年人有經驗閱歷豐富、分析能力強;記憶力差、知識缺乏;要求尊重,生活壓力大的特點。
善於運用優勢,避開劣勢,幫助學員養成溫故知新的習慣、總結提煉的能力,在學以致用的基礎上,實現用以致學,對工作和其自身都是良性的促進。
培訓管理者要有針對不同培訓物件使用不同語言的意識和能力,哪怕是同樣的內容,物件不同表達亦不同。用客戶聽得懂的語言和方式培訓,“潤物細無聲”般,減少客戶的學習障礙,達到效果更佳。
4、養成“繁規簡出”的意識和習慣
繁規簡出,包含“繁”和“簡”兩個過程。
繁:
在執行開始前要進行縝密及擴大化、豐富化的思考,這個時候對各種可能多提一些設想,能多複雜就多複雜,然後再一一化解,這就是繁的過程。
簡:
在執行開始後,就要簡潔、易看、易懂、易操作,包括各種表格、工具、指導書,讓客戶一眼就能看明白,儘量減少環節。比如所在的團隊對於“這件事我做還是他做”,已形成這樣的自問機制:我一個人麻煩了,會不會帶來兩個以上的人操作簡單?會,這事我做。
最後,就是持之以恆的做下去,形成習慣和素養。這是最考驗人的,但也往往是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才會真正帶來自身價值的轉變和提升。
回覆列表
從知道到做到確實有很長的一段路,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1、接納、肯定的思維
聽一場課,看一本書。首先我們要去接納,不要帶著評判的心態去參加學習,要隨時思考老師講的或書中的內容哪些能夠為我所用。隨時與自己的工作或生活發生聯絡,哪些是馬上可以用的?哪些是以後要加強的?哪些是馬上要停止的?哪些是自己做得好要堅持的?
2、目標要具體,要聚焦行動
如果想減肥成功,得有行動的計劃。只有減肥10斤這樣的滯後指標是沒用的,要有具體可操作的行動方法。例如:每天堅持快走一萬步,10點以後不進食。學習後也要把知識化為行動的計劃做出來。然後制定可跟蹤的行動方案,也可以藉助外力監督。比如和同事一起制定行動計劃,互相監督,或邀請老闆或上司來監督。
3、以慢為快,推遲滿足感
不要著急馬上就有大的成效,量變到質變需要時間,堅持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能力。很多時候不是培訓沒有用,是你沒有堅持在工作或生活中使用。一堂課學生之間有落地效果的差別,主要在於有些時候有的太急於求成而過早的放棄了。
4、知識要落地,必須做到重複
用一倍的時間學習,必須要用十倍的時間去重複跟進。不要幻想你聽了,理解了就是會了。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反覆運用,直到成為你的習慣,這才叫學到了。秘訣就是重複、重複、重複。要知道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5、使用好筆記
很多人看書學習,不喜歡做筆記。對自己的大腦記憶能力極其自信,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記筆記大約兩週後就會遺忘掉大部分課程內容。也有雖然記了筆記,但學完後就再也不看筆記,不去複習筆記了。這樣學習的效果當然會大打折扣。筆記做完以後,要複習,要記憶,至少要做到半年以內每個月都要看一遍筆記。
6、教是最好的學
看一本書,參加一次培訓,都要養成反思、總結、分享的習慣。而且分享最好不要超過24小時,教是最好的學,把學習內容分享出去會促使你堅持行動。在分享的時候會加深你對課程的理解與記憶,從而變成自己的知識。
7.每週召開落地分享會
從知道到做到,是一次從腦到腳的旅行,需要同事之間互相鼓勵支援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