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去做標籤式設計。那什麼是標籤式設計呢?我們先來看幾組標籤式設計的表現形式。
這組作品就是標籤式設計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以色塊的形式出現在版面當中的。
這組作品運用了線框的表現形式。
蒙版同樣適用於色塊形式的標籤式設計。
那麼如何做出這種標籤式的設計呢?我們首先了解一下標籤的概念。它是標明物品名稱、價格、規格的紙籤(如 圖4)。是將少量資訊集中整合的設計形式。標籤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所說的標籤式設計,其實就是把產品上的這個標籤平移到了版面中來。
對於大多數新人設計師來說,控制完整的版面進行文字編排,難度相對比較大,特別是在文案資訊不是特別多的情況下尤為明顯。為了使版面變得豐富,不會顯得過於空。也就出現了大量堆積素材的情況。其實我們可以換個思路。
這種設計手法一共分為三個資訊層。他們分別是文字層、標籤層、以及作為背景的圖片層。
文字層不要選擇過多的字型,注意文字的組合與距離。文字要有一個層級關係。如果想了解文字的相關知識,可以觀看我們訂閱號研習設的歷史文章。
標籤層我們要知道如何確定標籤在畫面中的大小。
圖片層我們要知道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圖片。
我們知道了背景圖片的選擇,那下一個我們要知道什麼呢?想要研究一下這個標籤放到背景裡面它應該多大,我們就要從優秀的標籤設計當中找到一些依據和規律。
標籤的面積大小取決於多方因素的,我們需要從畫面的美觀度、文字數量、背景圖案和版面的平衡等多種因素進行考量。從形式上來說。大致上,標籤分為三種尺寸。
我們把佔據畫面面積大約三分之一的標籤稱為小型標籤。
我們把佔據畫面面積大約二分之一的標籤稱為中等型標籤。
我們把佔據畫面整個版心的標籤稱為滿版型標籤。
這是採用插畫風格背景的圖片並在文字與背景層中間新增色塊來解決識別問題。我們看這個畫面中以中等大小的標籤出現在畫面中,運用透疊的技巧讓底層圖片若隱若現的映襯在標籤中。標籤與畫面的高度比是1:1.5。
標籤與畫面的寬度比是1:1.4。
這個作品標籤與畫面的高度比是1:1.618。
標籤與畫面的寬度比是1:2。
這個作品標籤與畫面的高度比是1:2.3。
標籤與畫面的寬度比是1:1.6。
我們首先來看重複性的圖片都有哪些。
這個畫面中,鞋子都是以重複的形式排列的,它們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體,這個就非常適合標籤式設計。
這張圖片,是不同的調料在相同的容器中密集排列的,並沒有突出哪一個,這個也是一種重複的表現形式。
這張圖片的女模特以重複的形式出現在畫面中,唯一的變化就是他們的方向不同,但是這種手法,也是重複的表現形式。
這個孔明燈,它雖然有大有小,但是孔明燈是重複的出現在版面中,沒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焦點,所以它也屬於重複性的圖片。
下面我們來看背景乾淨的圖片,這個畫面中的這個模特站立在水中,它的背景比較乾淨、簡潔。整個畫面給人雅緻、寧靜的感覺。
這個畫面的背景同樣乾淨、簡單。
這個畫面的背景也是乾淨、簡單的。
我們來看大場景圖片,大場景圖片與之前的重複性圖片和背景乾淨的圖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都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體。我們看這個畫面中是以特殊視角度拍攝的樓體照片。它就屬於大場景圖片。
畫面中展現的是以宏觀視⻆拍攝的山峰照片,也是沒有明確的焦點,也屬於大場景圖片。
選用上文提到的這張背景乾淨的照片,搭配文案進行模擬案例演示。
以線框的形式將標籤新增到畫面中,並新增主標題文字。因為標籤已經為畫面提供了足夠的張力。主標題的字號不需要設定的過大。文字組合與標籤呈居中擺放。需要注意的是線框與文字的對比不要過大。這裡以標題文字筆畫的粗細為基準設定線框。
接下來,我們新增時間與主辦單位等資訊,分別放置在標題文字的左右兩端與標題呈現頂端和底端對齊。
將文字組合向上移動,並劃分區域,為剩餘資訊提供編排空間。注意這裡為了與外框區別開來,降低了線條的粗細度。
將標籤劃分為4欄,並新增欄間距,就可以看出,三分之一的位置預留給其餘資訊,而頂部文字組合擺放在標籤三分之二的居中位置。
接下來將其餘資訊編排到版面中,標籤組合就完成了,文字資訊以大中小的層級編排在畫面中,一級文字是主標題,二級文字是時間資訊,其次是策展人、參展人與展覽地址。再然後是主辦單位。右側剩餘的資訊暫且保留,之後編排到版面中,與標籤內文字產生呼應關係。 接下來我們返回圖片的部分。
首先將圖片裁切成我們需要的比例。
因為需要將標籤疊壓在人物身上,為了避免文字的識別度遭到破壞,這裡調整人物的位置以適應版面。
人物向下移動,版面上部因為缺少圖片資訊,出現了缺口,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觀察畫面中背景顏色比較單一。我們可以透過吸取畫面邊緣的顏色將缺失部分覆蓋的方式解決。
接下來新增之前做好的標籤組合,雖然將標籤放置到了版面的幾何中心,但視覺上卻給人向下掉落的感覺。畫面中的重心也並不平衡,有些頭輕腳重。
人眼的視線通常位於幾何中心偏上的位置,為了讓畫面平衡,將標籤向上提升與視線對齊。
以人物腳到版面邊緣的距離為版心,將剩餘的文字資訊新增到版面中,這個畫面就完成了。
接下來我們可以規範一下畫面,版面中標籤的底部留白高度是畫面的三分之一。
頂部留白高度是整個畫面的六分之一,標籤高度是1.5a ,畫面高度是3a。
標籤寬度是7a 頁面寬度是9a。
這同樣是一張背景乾淨,主體清晰的畫面,適合使用線框的標籤形式與主體結合,背景色彩不會影響到文字的識別。
首先確定標籤的大小。這裡加入中等型大小的標籤。
擦除部分線框,使線框與人物產生穿插效果。
將主標題劃分好層級關係後,放置到畫面中。
繼續刻畫主標題,新增引導線,為標題帶來了裝飾效果,同時也解決了頂部文字長度過短的問題。
為組合新增圖示,使文字組合變的更豐富飽滿。
接下來新增二級資訊,資訊的新增圍繞人物主體的輪廓放置。
將剩餘資訊新增到畫面中來,這個畫面就完成了。
標籤式設計,是我們為這種以色塊、線框為主體的這種設計形式的代稱。是一種簡單的設計技巧。具有解決畫面中文字新增後的識別性問題,也具有為畫面新增形式感的作用,常見於電商、產品包裝、海報等領域。本期我們學習了標籤式設計的相關概念與技巧,瞭解了它的優點和底層圖片的運用,並解構了相關優秀作品。希望大家能夠活學活用。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去做標籤式設計。那什麼是標籤式設計呢?我們先來看幾組標籤式設計的表現形式。
這組作品就是標籤式設計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以色塊的形式出現在版面當中的。
這組作品運用了線框的表現形式。
蒙版同樣適用於色塊形式的標籤式設計。
那麼如何做出這種標籤式的設計呢?我們首先了解一下標籤的概念。它是標明物品名稱、價格、規格的紙籤(如 圖4)。是將少量資訊集中整合的設計形式。標籤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所說的標籤式設計,其實就是把產品上的這個標籤平移到了版面中來。
對於大多數新人設計師來說,控制完整的版面進行文字編排,難度相對比較大,特別是在文案資訊不是特別多的情況下尤為明顯。為了使版面變得豐富,不會顯得過於空。也就出現了大量堆積素材的情況。其實我們可以換個思路。
這種設計手法一共分為三個資訊層。他們分別是文字層、標籤層、以及作為背景的圖片層。
文字層不要選擇過多的字型,注意文字的組合與距離。文字要有一個層級關係。如果想了解文字的相關知識,可以觀看我們訂閱號研習設的歷史文章。
標籤層我們要知道如何確定標籤在畫面中的大小。
圖片層我們要知道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圖片。
我們知道了背景圖片的選擇,那下一個我們要知道什麼呢?想要研究一下這個標籤放到背景裡面它應該多大,我們就要從優秀的標籤設計當中找到一些依據和規律。
標籤的面積大小取決於多方因素的,我們需要從畫面的美觀度、文字數量、背景圖案和版面的平衡等多種因素進行考量。從形式上來說。大致上,標籤分為三種尺寸。
我們把佔據畫面面積大約三分之一的標籤稱為小型標籤。
我們把佔據畫面面積大約二分之一的標籤稱為中等型標籤。
我們把佔據畫面整個版心的標籤稱為滿版型標籤。
這是採用插畫風格背景的圖片並在文字與背景層中間新增色塊來解決識別問題。我們看這個畫面中以中等大小的標籤出現在畫面中,運用透疊的技巧讓底層圖片若隱若現的映襯在標籤中。標籤與畫面的高度比是1:1.5。
標籤與畫面的寬度比是1:1.4。
這個作品標籤與畫面的高度比是1:1.618。
標籤與畫面的寬度比是1:2。
這個作品標籤與畫面的高度比是1:2.3。
標籤與畫面的寬度比是1:1.6。
我們首先來看重複性的圖片都有哪些。
這個畫面中,鞋子都是以重複的形式排列的,它們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體,這個就非常適合標籤式設計。
這張圖片,是不同的調料在相同的容器中密集排列的,並沒有突出哪一個,這個也是一種重複的表現形式。
這張圖片的女模特以重複的形式出現在畫面中,唯一的變化就是他們的方向不同,但是這種手法,也是重複的表現形式。
這個孔明燈,它雖然有大有小,但是孔明燈是重複的出現在版面中,沒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焦點,所以它也屬於重複性的圖片。
下面我們來看背景乾淨的圖片,這個畫面中的這個模特站立在水中,它的背景比較乾淨、簡潔。整個畫面給人雅緻、寧靜的感覺。
這個畫面的背景同樣乾淨、簡單。
這個畫面的背景也是乾淨、簡單的。
我們來看大場景圖片,大場景圖片與之前的重複性圖片和背景乾淨的圖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都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體。我們看這個畫面中是以特殊視角度拍攝的樓體照片。它就屬於大場景圖片。
畫面中展現的是以宏觀視⻆拍攝的山峰照片,也是沒有明確的焦點,也屬於大場景圖片。
選用上文提到的這張背景乾淨的照片,搭配文案進行模擬案例演示。
以線框的形式將標籤新增到畫面中,並新增主標題文字。因為標籤已經為畫面提供了足夠的張力。主標題的字號不需要設定的過大。文字組合與標籤呈居中擺放。需要注意的是線框與文字的對比不要過大。這裡以標題文字筆畫的粗細為基準設定線框。
接下來,我們新增時間與主辦單位等資訊,分別放置在標題文字的左右兩端與標題呈現頂端和底端對齊。
將文字組合向上移動,並劃分區域,為剩餘資訊提供編排空間。注意這裡為了與外框區別開來,降低了線條的粗細度。
將標籤劃分為4欄,並新增欄間距,就可以看出,三分之一的位置預留給其餘資訊,而頂部文字組合擺放在標籤三分之二的居中位置。
接下來將其餘資訊編排到版面中,標籤組合就完成了,文字資訊以大中小的層級編排在畫面中,一級文字是主標題,二級文字是時間資訊,其次是策展人、參展人與展覽地址。再然後是主辦單位。右側剩餘的資訊暫且保留,之後編排到版面中,與標籤內文字產生呼應關係。 接下來我們返回圖片的部分。
首先將圖片裁切成我們需要的比例。
因為需要將標籤疊壓在人物身上,為了避免文字的識別度遭到破壞,這裡調整人物的位置以適應版面。
人物向下移動,版面上部因為缺少圖片資訊,出現了缺口,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觀察畫面中背景顏色比較單一。我們可以透過吸取畫面邊緣的顏色將缺失部分覆蓋的方式解決。
接下來新增之前做好的標籤組合,雖然將標籤放置到了版面的幾何中心,但視覺上卻給人向下掉落的感覺。畫面中的重心也並不平衡,有些頭輕腳重。
人眼的視線通常位於幾何中心偏上的位置,為了讓畫面平衡,將標籤向上提升與視線對齊。
以人物腳到版面邊緣的距離為版心,將剩餘的文字資訊新增到版面中,這個畫面就完成了。
接下來我們可以規範一下畫面,版面中標籤的底部留白高度是畫面的三分之一。
頂部留白高度是整個畫面的六分之一,標籤高度是1.5a ,畫面高度是3a。
標籤寬度是7a 頁面寬度是9a。
這同樣是一張背景乾淨,主體清晰的畫面,適合使用線框的標籤形式與主體結合,背景色彩不會影響到文字的識別。
首先確定標籤的大小。這裡加入中等型大小的標籤。
擦除部分線框,使線框與人物產生穿插效果。
將主標題劃分好層級關係後,放置到畫面中。
繼續刻畫主標題,新增引導線,為標題帶來了裝飾效果,同時也解決了頂部文字長度過短的問題。
為組合新增圖示,使文字組合變的更豐富飽滿。
接下來新增二級資訊,資訊的新增圍繞人物主體的輪廓放置。
將剩餘資訊新增到畫面中來,這個畫面就完成了。
標籤式設計,是我們為這種以色塊、線框為主體的這種設計形式的代稱。是一種簡單的設計技巧。具有解決畫面中文字新增後的識別性問題,也具有為畫面新增形式感的作用,常見於電商、產品包裝、海報等領域。本期我們學習了標籤式設計的相關概念與技巧,瞭解了它的優點和底層圖片的運用,並解構了相關優秀作品。希望大家能夠活學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