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學總給人的感覺是有點神秘或者有點玄,作為這個專業的人,我是這樣想的。
之前我遇到一位向我諮詢的來訪者,她是一位大學英語老師,她說自己特別焦慮,一方面是對孩子遇到的問題很擔憂,兒子被診斷為多動症(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不必稱之為問題,因為本質上它是有解的,而且還不難,反正我很快就幫她梳理清楚了,因為篇幅有限,有空再詳細說)另一方面,最讓她焦慮的是她讀了武志紅老師的一本書,大意是身體上的病有很多是因為心情鬱結得的。加上自己做了一次手術,她現在對自己的身體萬分擔心,總擔心自己會得癌症,吧啦吧啦……一大堆她的擔心和恐懼,現在她總是請假,沒辦法正常工作。
然後,我就笑了。因為我知道癥結在哪裡了。
我說,我曾經有一段時間也關注過武老師,尤其他對於中國的原生家庭的很多研究,確實能抓住痛點,就是我讀完真的會很心塞很心痛。
因為我天生就是一個有一點多愁善感的人,或者說,是一個共情能力特別強的人,我總是能深深的感受到別人所經歷的,所遭受的一切,所以,我真的不敢去看武志紅老師的書,也不敢去點開他的文章,因為我非常敏感的感受力,就會讓我覺得特別痛,特別痛苦。
相反的,如果我去看積極心理學相關的書,或者是作者帶著一顆充滿Sunny的心寫的書,或者是給出一些實際操作方法的書,給出很多具體的操作過程的書。我會看得很開心。
如果兩種型別的書都可以讓我們有所收穫,那為什麼不用一種快樂的方式去學習呢?
而且,我個人非常不建議,沒有心理學基礎的人,一頭扎進某個心理學流派裡,只向一個方向走,而且深信不疑。
我想起句俗話,叫啥來著?哦,叫"鑽進牛角尖"。
尤其是善於揭開傷疤的那種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沒有一定的功力,不要碰。
怎麼說呢,舉個例子,如果你沒有工具可以包紮傷口,你一般不會自己做清創手術,對吧。
至少,你得對清創手術的過程有個大概的瞭解,準備好需要用到的工具,對吧。
而瞭解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就像掌握最基本的醫學常識一樣,如果不懂,還盲目"拿自己開刀"(去剖析那些"埋在地毯下的垃圾"比如被壓抑的悲慘經歷)你如果不知道下一步怎樣“清理創傷”會很慘的。
而心理學和醫學還有很多不同,我們知道循證醫學是非常主流的,各國家和民族都有一些偏方一樣的東西,但是影響力都不能和循證醫學相提並論。但是心理學的各個學派,頗有一點,偏方和循證醫學分庭抗禮的味道,一不小心,就被帶溝裡去了。
心理學常見的學派有:內容心理學派、意動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日內瓦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
當你對各個學派都有一定的瞭解之後,你就會發現有很多學派之間的理論是互相沖突的。甚至一個學派內部,經過不斷的演化,她也會不斷推翻自己之前的言論。至少每一個學派都在不斷地完善和改進自己的理論。
當你有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做基礎,你再讀任何一個學派或任何一個人的言論,都不容易被帶著跑偏,而是有了自己的判斷。不會盲從,不會盲信,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會有各種亂七八糟的不好的聯想了,而是能夠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有用的,哪些,聽聽就夠了。
如果你不知道該讀哪些書,我給一點個人建議吧,四年心理學本科加六年婚姻情感和職業生涯諮詢,心理學方面的書還是讀過一些的,我只說說那些深深打動我的吧。純粹個人經驗,不喜勿噴哈。
1,讀歐美心理學家寫的書(能被翻譯成外文的,說明值得翻譯,還是有點價值的。)主要原因還是人家在心理學這門學科上確實比我們超前一些(其實不止一些的啦)不服不行,也許在自然科學某些方面,我們做的還不錯,但是就我所涉獵的一些領域,尤其是偏人文科學方面,幾十年的研究差距,說實話,距離還挺大的。
2,讀臨床心理學家寫的書。
隨便舉幾個例子吧,比如:
第一本《他需她要》作者威廉哈利博士是最早研究婚姻家庭心理諮詢的專家,不知道甩電視節目上自封的“磚家”多少條街。人家用畢生精力做研究,才寫出這樣的書,你說值不值得讀?要我說,千金難買啊,反正類似這種常讀常新的工具書,值得一輩子反反覆覆讀,連我這麼不愛讀紙質書的人都恭恭敬敬放在書架上。
第二本《登天的感覺》,哈哈,可能有點意外,並不是哪個心理學派的經典書籍,也不是我一貫推薦的歐美心理學家的大作,而是一位華裔作者。記述了他在哈佛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經手的10個心理諮詢個案,我還記得有個男孩遇到了戀愛問題,就是青梅竹馬的女朋友公然給他戴綠帽子,他很苦惱,作者很有智慧的幫助他分析清楚了事情的隱藏部分,因為他曾經出軌在前,被女朋友發現,他並不覺得理虧,女朋友深深受傷,直到過了很久,潛意識裡還一直怨恨著,最後用出軌來報復男朋友。後來男孩主動找到女孩兒,深深的反思了自己的錯誤。女孩兒本以為會永遠失去他,沒想到,他會回頭,還會反思自己的錯誤,百感交集,涕泗橫流,之後,兩個人的感情更好了,超讚。
每個故事,都是幫助哈佛的學生認清表面現象之下的深層原因,然後不斷超越自身侷限性,超級溫暖,非常治癒。
讀到那本書,是我第一次懵懵懂懂的感受到心理學的衝擊和魅力,而不是在莊嚴的學院裡,聽學識淵博的教授講授專業課或者讀心理學經典著作的時候。所以,你也可以試試看,希望你也能夠像我一樣被擊中。
第三本《情緒的解析》,《Lie to me》(不要對我說謊)裡面主角的原型,即保羅艾克曼博士,他的大作,他在微表情研究領域是當之無愧的泰斗,有一天,我懷著謙卑和信仰之心,洗乾淨雙手,小心翼翼的翻看這本書,然後……我就哭了
主要是因為寫的實在太好了,嗚嗚……真實原因下面再說。
先說書裡面的乾貨,有很多關於如何識別細微表情的教程,比如輕蔑,往往會有一側嘴角微微上揚,艾克曼說,對於一對伴侶,我不需要聽見他們說的話,只要能看到他們說話的表情,就知道他們以後會不會分手(離婚)。
我不知道艾克曼博士是不是透過輕蔑這個表情來做出判斷,不過我推測,一側嘴角微微上揚,是做出感情破裂這個判斷的重要根據之一,因為很多婚姻情感研究都證明了輕蔑是破壞感情的大殺器,而欣賞是愛的必要條件,尤其是女人對男人的仰慕之情,絕對是征服男人的利器。
下面來說我為啥看哭了,因為裡面詳細說明了如果透過控制肌肉做出各種各樣的表情,比如我按照說明,擺放好了眼睛,嘴……然後明明內心歡喜,我居然忍不住眼淚留下來……嗚嗚……寶寶明明剛才心裡很開心的……嗚嗚……哪來的眼淚……嗚嗚……寶寶現在真的不開心了……
這本書告訴我,如果你想像演員一樣情緒說來就來,瞬息萬變,看看這本書,會學得超快,強烈推薦給表演系的學生。
如果你像我一樣,就是對微表情感興趣,那從我看過的一些列的微表情相關的書裡面,比如各種FBI破案相關的,這本書仍然是最好的,沒有之一。
為什麼心理學總給人的感覺是有點神秘或者有點玄,作為這個專業的人,我是這樣想的。
之前我遇到一位向我諮詢的來訪者,她是一位大學英語老師,她說自己特別焦慮,一方面是對孩子遇到的問題很擔憂,兒子被診斷為多動症(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不必稱之為問題,因為本質上它是有解的,而且還不難,反正我很快就幫她梳理清楚了,因為篇幅有限,有空再詳細說)另一方面,最讓她焦慮的是她讀了武志紅老師的一本書,大意是身體上的病有很多是因為心情鬱結得的。加上自己做了一次手術,她現在對自己的身體萬分擔心,總擔心自己會得癌症,吧啦吧啦……一大堆她的擔心和恐懼,現在她總是請假,沒辦法正常工作。
然後,我就笑了。因為我知道癥結在哪裡了。
我說,我曾經有一段時間也關注過武老師,尤其他對於中國的原生家庭的很多研究,確實能抓住痛點,就是我讀完真的會很心塞很心痛。
因為我天生就是一個有一點多愁善感的人,或者說,是一個共情能力特別強的人,我總是能深深的感受到別人所經歷的,所遭受的一切,所以,我真的不敢去看武志紅老師的書,也不敢去點開他的文章,因為我非常敏感的感受力,就會讓我覺得特別痛,特別痛苦。
相反的,如果我去看積極心理學相關的書,或者是作者帶著一顆充滿Sunny的心寫的書,或者是給出一些實際操作方法的書,給出很多具體的操作過程的書。我會看得很開心。
如果兩種型別的書都可以讓我們有所收穫,那為什麼不用一種快樂的方式去學習呢?
而且,我個人非常不建議,沒有心理學基礎的人,一頭扎進某個心理學流派裡,只向一個方向走,而且深信不疑。
我想起句俗話,叫啥來著?哦,叫"鑽進牛角尖"。
尤其是善於揭開傷疤的那種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沒有一定的功力,不要碰。
怎麼說呢,舉個例子,如果你沒有工具可以包紮傷口,你一般不會自己做清創手術,對吧。
至少,你得對清創手術的過程有個大概的瞭解,準備好需要用到的工具,對吧。
而瞭解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就像掌握最基本的醫學常識一樣,如果不懂,還盲目"拿自己開刀"(去剖析那些"埋在地毯下的垃圾"比如被壓抑的悲慘經歷)你如果不知道下一步怎樣“清理創傷”會很慘的。
而心理學和醫學還有很多不同,我們知道循證醫學是非常主流的,各國家和民族都有一些偏方一樣的東西,但是影響力都不能和循證醫學相提並論。但是心理學的各個學派,頗有一點,偏方和循證醫學分庭抗禮的味道,一不小心,就被帶溝裡去了。
心理學常見的學派有:內容心理學派、意動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日內瓦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
當你對各個學派都有一定的瞭解之後,你就會發現有很多學派之間的理論是互相沖突的。甚至一個學派內部,經過不斷的演化,她也會不斷推翻自己之前的言論。至少每一個學派都在不斷地完善和改進自己的理論。
當你有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做基礎,你再讀任何一個學派或任何一個人的言論,都不容易被帶著跑偏,而是有了自己的判斷。不會盲從,不會盲信,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會有各種亂七八糟的不好的聯想了,而是能夠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有用的,哪些,聽聽就夠了。
如果你不知道該讀哪些書,我給一點個人建議吧,四年心理學本科加六年婚姻情感和職業生涯諮詢,心理學方面的書還是讀過一些的,我只說說那些深深打動我的吧。純粹個人經驗,不喜勿噴哈。
1,讀歐美心理學家寫的書(能被翻譯成外文的,說明值得翻譯,還是有點價值的。)主要原因還是人家在心理學這門學科上確實比我們超前一些(其實不止一些的啦)不服不行,也許在自然科學某些方面,我們做的還不錯,但是就我所涉獵的一些領域,尤其是偏人文科學方面,幾十年的研究差距,說實話,距離還挺大的。
2,讀臨床心理學家寫的書。
隨便舉幾個例子吧,比如:
第一本《他需她要》作者威廉哈利博士是最早研究婚姻家庭心理諮詢的專家,不知道甩電視節目上自封的“磚家”多少條街。人家用畢生精力做研究,才寫出這樣的書,你說值不值得讀?要我說,千金難買啊,反正類似這種常讀常新的工具書,值得一輩子反反覆覆讀,連我這麼不愛讀紙質書的人都恭恭敬敬放在書架上。
第二本《登天的感覺》,哈哈,可能有點意外,並不是哪個心理學派的經典書籍,也不是我一貫推薦的歐美心理學家的大作,而是一位華裔作者。記述了他在哈佛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經手的10個心理諮詢個案,我還記得有個男孩遇到了戀愛問題,就是青梅竹馬的女朋友公然給他戴綠帽子,他很苦惱,作者很有智慧的幫助他分析清楚了事情的隱藏部分,因為他曾經出軌在前,被女朋友發現,他並不覺得理虧,女朋友深深受傷,直到過了很久,潛意識裡還一直怨恨著,最後用出軌來報復男朋友。後來男孩主動找到女孩兒,深深的反思了自己的錯誤。女孩兒本以為會永遠失去他,沒想到,他會回頭,還會反思自己的錯誤,百感交集,涕泗橫流,之後,兩個人的感情更好了,超讚。
每個故事,都是幫助哈佛的學生認清表面現象之下的深層原因,然後不斷超越自身侷限性,超級溫暖,非常治癒。
讀到那本書,是我第一次懵懵懂懂的感受到心理學的衝擊和魅力,而不是在莊嚴的學院裡,聽學識淵博的教授講授專業課或者讀心理學經典著作的時候。所以,你也可以試試看,希望你也能夠像我一樣被擊中。
第三本《情緒的解析》,《Lie to me》(不要對我說謊)裡面主角的原型,即保羅艾克曼博士,他的大作,他在微表情研究領域是當之無愧的泰斗,有一天,我懷著謙卑和信仰之心,洗乾淨雙手,小心翼翼的翻看這本書,然後……我就哭了
主要是因為寫的實在太好了,嗚嗚……真實原因下面再說。
先說書裡面的乾貨,有很多關於如何識別細微表情的教程,比如輕蔑,往往會有一側嘴角微微上揚,艾克曼說,對於一對伴侶,我不需要聽見他們說的話,只要能看到他們說話的表情,就知道他們以後會不會分手(離婚)。
我不知道艾克曼博士是不是透過輕蔑這個表情來做出判斷,不過我推測,一側嘴角微微上揚,是做出感情破裂這個判斷的重要根據之一,因為很多婚姻情感研究都證明了輕蔑是破壞感情的大殺器,而欣賞是愛的必要條件,尤其是女人對男人的仰慕之情,絕對是征服男人的利器。
下面來說我為啥看哭了,因為裡面詳細說明了如果透過控制肌肉做出各種各樣的表情,比如我按照說明,擺放好了眼睛,嘴……然後明明內心歡喜,我居然忍不住眼淚留下來……嗚嗚……寶寶明明剛才心裡很開心的……嗚嗚……哪來的眼淚……嗚嗚……寶寶現在真的不開心了……
這本書告訴我,如果你想像演員一樣情緒說來就來,瞬息萬變,看看這本書,會學得超快,強烈推薦給表演系的學生。
如果你像我一樣,就是對微表情感興趣,那從我看過的一些列的微表情相關的書裡面,比如各種FBI破案相關的,這本書仍然是最好的,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