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花花女童裝店

    嵌糕 所屬類別 :小吃

    嵌糕也稱溫嶺夾糕、楚門糕頭,是浙江地區漢族特色糕類美食,就是在鮮年糕中放入自己喜歡的菜餚,是浙江省溫嶺特有的小吃。

    基本資訊

    中文名稱:嵌糕

    分類:小吃

    口味:適中

    主要食材:麵粉

    小酌已生老臉霞。吟興婆娑,醉眼橫斜。夕陽影裡聽鳴鴉,且訪農家,與話桑麻。”

    讀溫嶺名醫趙立民詩詞集《楝花廬遺集》中《一剪梅·獨酌偶成》一闋,頗有興味,溫嶺人初夏家常小酌情形躍然紙上。趙氏出身於書香之家,為一代儒醫,詩酒生涯,觴詠不輟,名著溫臺。此詞中提及的“吐鐵”,即泥螺,溫嶺人俗稱為“沙雨”,袁枚《隨園食單》中作“吐(蟲失)”:

    “吐(蟲失)出興化、泰興。有生成極嫩者 ,用酒釀浸之,加糖則自吐其油,名為泥螺,以無泥為佳。”

    泥螺既可鮮吃,也可醃了下飯,以無沙為佳。在溫嶺,這是極尋常的食物,筆者亦頗喜食之,然自前幾年江廈等地不法分子為牟利,以福爾馬林浸泡泥螺“毒泥螺”新聞爆出以來,久不食矣。

    “太平(筆者注:溫嶺舊稱太平縣)為臺南土,介黃岩、樂清間,成化中始析為縣。”

    ——《嘉靖太平縣誌序》

    詳細介紹

    溫嶺原自黃岩分析而置縣治,後又從溫嶺分析出玉環縣,故說到溫嶺的吃食,與黃岩、玉環等地相比,因物產相類,習俗大同小異,吃食自亦是同中有異。溫嶺人的飲食習慣、風俗,自也建立在本地的物產基礎之上的。“太平所產,乏珍奇異品,皆世所常有之物,亦不甚富,特海物錯有,又靡堪致遠。然以資民生日用,則不待外求而足也。”(《嘉靖太平縣誌·物產》)與不靠海之內陸縣市相比,溫嶺人可算是口福不淺的了,一年四季海鮮不斷,就是如今在禁漁期間,冷庫中提供的冰凍漁產品也是豐足的,菜市場中轉轉,海鮮河麟,琳琅滿目。以往沒有冷凍廠等設施時,海產品難以保鮮,“靡堪致遠”,百姓或以鹽漬,或以日曝,醃魚曬鯗,不一而足。醃泥螺、醃帶魚、帶魚鯗、鰻魚鯗、黃魚鯗(溫嶺松門所產白鯗久負盛名,列為“臺鯗”之代表,隨園主人《隨園食單》中屢有提及,將另文略作考證)、熗蟹、醃沙蟹、彈塗幹、墨魚乾、龍頭烤(水潺幹)、蝦乾、炊皮、蝦皮(此三者原料皆為蝦,然原料有大蝦、小蝦之分、生熟之分,三者中惟炊皮可購來即食)……溫嶺的這些特產常使在外遊子魂牽夢縈。在溫嶺鄉賢南宋愛國詩人戴復古詩集中,就收有一篇《吉州李伯高會判送鹽蠘子魚》:

    “每思鄉味必流涎,

    一物何能到眼前。

    努奮兩螯眸炯炯,

    飽吞三印腹便便。

    形模突出鹽池底,

    風味橫生海嶠邊。

    合為蓴鱸動歸興,

    久拋東浦釣魚船。”

    遠離家鄉的詩人,在他鄉吃到鄉味鹽蠘子魚,不覺動了歸興,由此足見溫嶺“鄉味”之誘人了。

    因為海產品豐富,故溫嶺人在吃海鮮方面有天生的嗜好,日常飲食離不開魚蝦蟹,因此也餐餐離不開醋,養成了愛“吃醋”的習慣。大凡溫嶺人到外地旅遊,在小酌會聚時必叫侍者給每人上一碟醋,外地人不知底裡,對溫嶺人這般愛吃醋常感驚奇。對於各種海鮮,溫嶺人或氽、或炒、或清蒸、或紅燒,或以酒醉之(醉蝦),整治有方,許多家庭主婦熟知“三鯧四鰳”之類的諺語,三月鯧魚,四月鰳魚,穀雨前後墨魚,冬至前後帶魚和膏蟹,什麼時候的魚蝦蟹肉最肥,味最美,胸中瞭然。在吃方面,漁區石塘、箬山一帶,尤其擅場,形成了別具特色的風味小吃,號稱:“一粽”、“二面”、“三圓”、“四羹”、“五花色”,分而言之,即:“一粽”:肉粽;“二面”:綠豆麵(即薯面,當地人俗稱山東面)、索麵;“三圓”:山粉圓(山粉為澱粉俗稱)、肉圓、魚圓;“四羹”:肉羹、鰻羹、鯧羹、蟶羹;“五花色”:山粉夾、魚面、核桃調蛋、炒米飯、麥蝦。“一粽”、“二面”、“三圓”、“四羹”又號稱“十大小吃”。 自從祖國大陸新千年、新世紀曙光首照石塘後,石塘、箬山風味小吃更是聞名遐邇,為食客所稱好,當地人“借光進城”,在溫嶺影視城附近開出了“海邊人家”、“石塘人家”、“漁鄉海鮮樓”、“海中洲”、“新漁村海鮮”、“世紀紅日”等多家經營石塘特色菜的酒店、餐館,形成了一條別具特色的“塘人街”。

    說起溫嶺的吃,就是一本書恐怕也寫不完 ,此千字文僅能說其概略。最後還想談談溫嶺的一些特色小吃和節日飲食。

    溫嶺人日常主食主要是米食、紅薯、麥類為主,一年到頭,四季八節,每個節日都離不開吃。其他地方有端午吃粽子的習俗,可溫嶺大部分地方沒有吃端午粽的風俗,相反,粽子卻和年糕(在機器做糕時代前,按理說應用搗臼搗成,溫嶺人一般將糕浸水儲存,稱為“水浸糕”)一起是春節期間常吃的,不知吃粽風俗為何與他處不同。年糕之外,溫嶺人日常還喜歡吃手做糕,即用傳統方式搗成的糕,許多早餐店都會供應糕、綠豆麵羹、豆腐生、豆漿、饅頭、麥餅等食品。小時候,在家鄉箬橫街“貪吃街”上(溫嶺人習慣將解決肚皮問題的飲食一條街叫“貪吃街”)吃過裹餡的手做糕,及長,聽人評論說,箬橫“貪吃街”糕居然為溫嶺第一,惜少時渾然不覺也。古時候將元宵(正月半)、七月半、十月半分別稱為“上元、中元、下元節”,大多數溫嶺人依古時傳下的習俗照例是年年做這三個“月半”的(不過,各地的時間可能有所不同,如筆者的家鄉七月半就是農曆七月十三做的,不知是否是為了應鄰近“三、六、九”市日方便購買酒菜而改的)。溫嶺人“做月半”講究要有“八碗”,即要求起碼有八個菜,傳統人家且要在吃前先祭拜祖先(這一般是信佛教人家的風俗)。溫嶺人清明前後例吃青團,原是常採某一特別的野菜和糯米作團,後亦有以青菜代之的,餡料取豆沙或肉、豆腐乾、蝦皮等鹹餡。端午節溫嶺人則以吃麥餅、拭餅為多,麥餅以野菜黃花麥果或者青菜等摻入小麥粉烙制,拭餅則以平底鍋拭勻烙熟,平常人家也有烙“麥油煎”的,此餅與拭餅類似,但略顯得粗糲。端午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門插菖蒲,吃麥餅,飲雄黃酒,趙立民先生在《好事近》詞中對此風俗有生動的描繪:

    “端節又來臨,

    喜氣瀰漫墟落。

    爐灶香騰麥餅,

    冒炊煙椽角。”

    如今人們多用液化氣了,“冒炊煙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難以看到了。溫嶺人在冬至時,則喜歡吃冬至圓。溫嶺人所說的“圓”有兩類,一大一小,形狀是橢圓形,與寧波湯糰相比,還附帶一個小尖嘴的,形如一個“水滴”,中間裹以鹹、甜兩種餡料,此處指大圓,一般待客燒的是小圓。與圓類似的還有一種點心叫“米累(音)”,沒有“小尖嘴”,外邊沾滿了炊飯粒。溫嶺人還喜歡吃“糕乾胚”,此點心以米粉或薯粉為之,篩好粉,放蒸籠中,劃好條塊,蒸熟即可食,此物溫嶺人過月半或辦正式辦酒席時常備。此外,還有麻餈,麻餈以糯米為子,外沾松花,麻餈一族又有“卷餈”(裹以豆沙捲成一卷的、“烏飯麻餈”、“作餈(音,吃過長嶼一帶出產的作餈)”等不同品種。溫嶺人生孩子,孩子滿月、對周,在石塘、箬山16週歲青少年過“小人節”,也都要辦酒席祝賀。至於一些具地方性的點心,還有石塘的“鬮”(音,以紅糖、糯米為之,模中壓出而成)、溫西、塢根、城南一帶的“桐樹葉包”、城西街道神童門的“神童門硬糕”等,也別有風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臺灣哪裡可以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