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
2 # 嵐眼看世界
過午不食是佛教襌修的一種說法,並不是古人都過午不食。說句題外話,在咱們中國,沒有一個理論或者說規矩能讓廣大老百姓去老老實實遵守,廣大的人民群眾都是逍遙派人物,怎麼舒適怎麼來,誰管你規不規矩,老子也做了再說。
-
3 # 燕歸來0919
衣食住行乃民之根本。現代人為了保證人體所需,會一日三餐,晚上若是睡得晚,還會來個宵夜。但是在古代的人是怎樣的呢?
古代的生產力相較現代是比較落後的,生活水平低,因此大多數的人民都只是一日兩餐。要是更加貧苦的人,那就是一日一餐了。
那麼古人的一日兩餐是何時呢?
在那個沒有時鐘的古代,大多數的人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又不能太陽一出來就吃飯,太陽一下山才吃飯,中間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會餓的。好在古人是聰明的,可以觀察太陽的高度知道時辰。古人起床了邊去幹農活,大約是在九點妻兒送來早飯,便放下農活吃第一頓飯。等到太陽在西南風,約是下午四點的時候,開始吃第二頓飯了,等到太陽落山便回家休息。若是其他時候餓了,也只能喝野菜湯和水了。
不過從漢代以後,古人們的一日兩餐慢慢變成了一日三餐或四餐。但是,大多數的貧困老百姓依然是一日兩餐或一餐。
-
4 # 楠柏萬
應該是這樣的。
我老家是河南農村的,地處中原腹地,還保留著古代的一些風俗習慣。
拿題目中的吃飯來說,我小的時候住奶奶家,一般每天吃早上和中午兩頓飯。晚上是不做飯的,只喝點熱的白開水。我們稱之為“喝茶”,鄉親們傍晚見面的問候語不是“吃飯了沒”,而是“喝茶了沒”。
不過,我小的時候可能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晚上一般也會吃點飯菜,大多是把中午剩下的飯熱一熱,不會再開灶炒菜燒湯。
從這一個習俗來看,至少我們那裡的農村古時候應該晚上是不吃飯的,只“喝茶”。但每個地方可能情況也不一樣,我說的也僅供大家參考。
無論是上學的,還是上班的,一日三餐都已經成為現代人餐制的標準。那古人一天吃幾頓飯呢?我們來考察一下。
在原始社會,人們靠採集和狩獵獲得食物,食物來源很不穩定,一天吃幾頓飯也不固定。食物豐富的時候,可能一天吃好幾頓,一直吃到撐;食物匱乏的時候,可能一天也吃不上一頓飯。電視劇《我愛我家》中,葛優飾演的二混子是個四處混吃喝的流浪漢,他對自己的胃口這樣描述:“這就是我們行業的特點了,有吃吃得下,沒吃扛得住,一頓飯前後管一個禮拜,這樣的胃口才過得硬。”那時古人的胃口估計也差不多這樣子。
中國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甲骨文中,裡面就記載了商朝時的一日兩餐制。那時候人們將一晝夜分為八個時段,依次是:旦、大食、大采、中日、昃、小食、小採、夕。這八個時間段並不是將一晝夜二十四小時平均分割,而是根據人們的作息活動將一晝夜劃分成八個長短不一的時間段,每一個時間段的名稱則表示這個時間段的主要作息活動。比如說,“夕”是時間最長的,整個夜晚都叫夕,就是人們睡覺的時間段。“旦”就是早晨起床的時間,大約是早上5點到7點的黎明時分。你應該也猜到了,這八個時段中的“大食”和“小食”對應的就是吃飯的時間段。學者分析,大食的時間應該是上午8點,小食的時間應該是下午4點。也就是說,在商朝的時候,古人是一日兩餐,上午一餐,下午一餐。
至少從西周開始,華人又將一晝夜二十四小時平均劃分為十二個時段,是為“十二時辰計時法”。這十二個時辰中,有兩個叫“食時”和“晡時”的時辰,就是古人一日兩餐的時間,分別是上午的7點到9點和下午的3點到5點。如果以地支命名,“食時”和“晡時”又叫作“辰時”和“申時”。
古人的一日兩餐,上午餐稱“饔”(yōnɡ),下午餐稱“飧”(sūn),正所謂“朝曰饔,夕曰飧”。因此還有了成語“饔飧不繼”,意指吃了上頓沒下頓,形容生活十分窮困。
先秦時期形成的一日兩餐的傳統,到唐朝時發生了變化。唐朝時,在上下午兩餐的中間,多了一頓點心。也許是因為唐朝時人們白天活動的時間較之前延長了,兩頓飯中間隔得太久容易餓,所以就在中午加了頓點心,是為午飯的雛形。今天南方一些地區,仍然管吃午飯叫“吃點心”,這種說法可能就是延續了古人的叫法。無獨有偶,在韓語裡面,“點心”一詞也指午飯,很有可能是古時候受到了中國的影響。但需要說明的是,唐朝的午餐多存在於士人和富裕階層,普通民眾依舊是一日兩餐。
到了宋朝,商品經濟活躍,城市空前繁榮,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加快了,吃午餐就更必要了。以至於有的學者認為,一日三餐在宋朝已經普及。“普及”這一說法多少有些誇大,但至少較之前更為普遍了。宋代夜市發達,晚上還可以吃夜宵。所以,宋代可能還有一日四餐的情況,但這屬於城市中的特殊情況。在宋代,一天吃多頓飯是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象徵。
明朝時,江南地區基本普及了一日三餐。到了清朝,漢族人基本上都是一日三餐了。但是,作為統治者的滿族人,仍然保留著一日兩餐的傳統。康熙皇帝就曾在給大臣的硃批中寫道:“爾漢人一日三餐,夜又飲酒。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可以看出,一日幾餐還涉及民族習慣和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