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華東鍵盤俠

    取決於放大的質量和原本的底片質量。

    重點是你的“可接受程度”到底是怎樣一種程度。

    經驗告訴大家一般不會超過810,但放大到20x24也未嘗不可,甚至更大。

    好比你用ADOX的25度低感光度的膠捲和Leica鏡頭,在準確對焦的情況下用施耐德的APO放大頭放大到1m也沒什麼問題,能接受。

    教你做個估計實際計算按照頂級桌面掃描器易麥康的4000dpi(他們家不設定6400dpi自然是有理由的)來估計好了。

    假定該解析度下足夠捕捉到底片的有效細節,那麼也不過是——300dpi的解析度可列印18x12寸150dpi的解析度可以列印38x25寸(差不多是普通報紙的清晰度),也就是上文說的1m巨幅。當然你說你這是光學放大,所以這個尺寸就僅供參考咯~

  • 2 # 老遠32

    憑記憶回答一下:膠片時代影展等二十幾寸以上的大照片有一種方法,而不是直接放大,而是先放成十幾寸的照片,再用大底翻拍,然後用大底再放大一次。所以一般認為135底片放大到十幾寸,基本上算是極限了

  • 3 # 光線攝影學院

    在膠片時代,按照傳統的沖洗放大工藝,正常的話,135膠捲底片放大到24寸是極限了,再大的話,最好先複製成120底片,可以繼續放大到可以買到的最大的相紙的大小,其實也就是42寸左右了。

    在1980年代或者更早的時候,如果是拍攝大合影,50人以上的,都必須使用120膠捲相機,比如說海鷗4A4B4C,因為當時的135膠捲和135膠捲相機,拍攝合影,放大到12寸以上都不是很清晰了,16-18寸更不行了。所以,120膠捲相機,在1980年以前的中國,還是非常主流的。

    海鷗4A4B系列120雙反相機,在1980年代以前,是拍攝團體合影的最佳首選利器

    在1980年代中後期-1990年代,照相館或者影樓,比如說婚紗攝影影樓,凡是需要放大到24寸以上的照片,都是使用120膠捲相機拍攝的,當時,如果買不起日本的瑪米亞這種(瑪米亞算是最便宜的了,大概1萬多吧),就要買一個前蘇聯的基輔88型號的120相機,當時賣大概2000多塊錢。

    1990年代,風靡全國中小影樓的基輔88相機,這種120相機被稱之為窮人的哈蘇,其拍攝的120底片,可以放大到42寸,效果都很不錯。

    2000年之後,數碼技術普及了,掃描器和數碼相機普及了,如果是掃描之後再數碼列印,可以列印幾十米甚至更大。

    不過,35mm膠捲,在約三十釐米的觀看距離下,最好不要大於18寸,否則顆粒會太大,效果不太好了。

    如果是在一米以外的距離觀看,比如說把照片掛在牆上,掛高一點,其實列印成一米寬也是可以的。

    另外,我們在運動用品商店,可以看到三五米高的一些照片,顆粒非常大,但是視覺效果也蠻不錯的,這是一種風格,粗糙的風格,或者,甚至是故意使用PS增加的模擬膠片的顆粒效果。

    對於27寸蘋果5k顯示器來說,你把一張1200萬畫素的照片,在這個顯示器上強行鋪滿,你會發現顯示效果就不是很好了,所以,一張1200萬畫素的照片,在蘋果27寸顯示器上,最好不要鋪滿!這就是1200萬畫素照片在近距離觀看的高畫質下的最大極限了!

    對於解析度不夠的照片,在列印或者沖洗放大時有如下辦法:

    一、數碼照片,可以區域性銳化。

    二、整體做柔化,尤其是膠片攝影時代,很多35mm膠捲底片,放大到12寸就有明顯顆粒了,這個時候,放大的時候,放大鏡頭前面加上柔光鏡,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三、做冷裱,油畫膜。

    四、掛高點,嘿嘿。

    五、請畫家修版,比如說,1950年以前的電影膠片,其中有著名歷史人物的瞬間肖像,就單獨截取出來,放大成12寸的照片,然後請專業的畫家或者美工進行修圖,修好之後,再複製製版,這樣就可以放大到巨幅掛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科大的計算機專業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