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焦糖綠
-
2 # 苦茶庵
十六世紀末,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結東一百多年來戰國混戰的局面。豐臣秀吉為了滿足大名和商人的貪慾,積極對外擴張,發動侵朝戰爭,妄想征服北韓,進一步侵略中國。
1592年四月,日軍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將領率領二十萬水陸軍,上千艘的戰船,偷渡北韓海峽,用閃電式的戰術,攻陷釜山、王京、平壤等地。兩個月內幾乎佔領了北韓的全部國土,劫王子、搶府庫、擄掠人口、燒殺姦淫,一直把戰火燒到中國的邊境。北韓陷入空前嚴重的亡國危機,明朝也受到嚴重威脅,情況非常緊急。
當時的北韓統治階級重文輕武。“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三百多郡縣大多數沒有城防,王公大臣不敢抵抗,國王李昖逃到鴨綠江畔的義州嚮明朝求援。
北韓和明朝是兩個友好的鄰邦,透過朝貢貿易保持著密切的關係,當時,面臨到共同的敵人,唇亡則齒寒,救鄰即自救。明朝接受了北韓政府的請求,出兵援救。
1592年七月,明朝派將領史儒帶兵兩千出征,祖承訓帶兵三千援後。史儒進軍到平壤附近,適逢大雨,誤中埋伏,力戰犧牲。敵軍小行西長為麻痺明軍,放出和談煙幕,且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為界,將平壤以西歸還北韓,也就是說要併吞平壤以南的大片領土。這種損害北韓利益的和議遭到明朝的拒絕,並決定派出重兵援朝。
十二月,經略宋應昌,都督李如松率師七萬人東渡,會合北韓軍士,經過周密部署,於次年年初進軍平壤。李如松親率敢死隊衝鋒陷陣,與日軍的精銳部隊三萬人遭遇,戰鬥非常激烈。勁弩齊發,煙焰蔽空,中、朝將士奮勇當先。神機營參將駱尚志冒險登城,腹部被滾石打傷,仍然屹立不動。六十多歲的遊擊將領吳惟忠,胸部中彈洞穿,猶奮呼督戰不已。李如柏的頭盔中彈,李如松的坐騎被炮擊斃,都是“色不怖而愈厲”,愈戰愈勇。激戰不到中午,日軍紛紛逃竄,中朝軍士凱旋入城。這一仗共殲敢一萬多名,俘虜無數,逃散的敵軍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北韓的史書說:“正月初八日壬戌進攻平壤,不崇朝而城破,除焚溺斬殺之外,餘賊喪魄逃遁。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
平壤大捷使北韓的抗戰由被動走向主動,雙方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對爭取援朝戰爭的全面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當時,日軍節節敗退,形勢急轉直下,有可能一鼓作氣,收復王京。可惜由於明軍統帥李如松驕傲輕敵,在碧蹄館戰役中失利。日軍玩弄和談,明朝主和勢力抬頭,致使戰事拖延下來。
1597年六月,日本侵略者再度大舉侵朝。明朝第二次派兵跨過鴨綠江。統帥邢玠當機立斷,逮捕內奸沈惟敬,大會諸將分兵三路,合力應戰,迫使日軍退守在北韓半島的南端島山。這時日軍盤踞北韓已有七年之久,在沿海分佈三處,戰線長達一千餘里,士兵疲於奔命,供應不足,士氣低落。豐臣秀吉為支撐這曠日持久的戰爭,在國內動眾數十萬,猛增稅收,“人民怨秀吉者多之”。大臣彈正少弼指責他說:“興無故之師,以殘異域”,“使我父子兄弟暴骨於海外”。豐臣秀吉也明知他的行為受到日本舉國上下的堅決反對,但仍然表示“與其坐而受禍,而寧肆其逞威而死”。久困在朝的日本士兵普遍厭戰,與明軍遭遇往往“舉陣驚駭奔散”,投降的愈來愈多。
1598年七月,豐臣秀吉在懊喪中病死。十一月,加藤清正率軍先逃,日軍紛紛撤退。中朝軍士在南海布開陣勢,英勇追擊。北韓著名將領李舜臣親自駕船擂鼓,率龜船衝入敵陣,被日軍包圍。明將陳璘捨身救援,年高七十二歲的副總兵鄧子龍,率領壯士二百人,躍上北韓戰船奮戰,殺敵無數,所駕戰船不慎起火,壯烈犧牲。李舜臣、陳璘殺出重圍,趕來援救,連開虎蹲炮,擊沉敵船。李舜臣不幸被流彈擊中,傷重垂危,臨死前囑咐他侄子李元 說:“戰鬥正緊 不要說我死!”命令他繼續指揮作戰直到勝利。
南海一戰,中朝軍士大獲全勝,擊沉敵艦九百艘,燒死日將島津義弘,全殲日本水軍。日本陸軍完全孤立,慌忙逃竄回國。侵路者終於遭到徹底失敗,全部被趕出北韓國土。 戰鬥一結束,陳璘急忙在陣前找尋李舜臣共慶勝利,猛然聽說他已經壯烈犧牲的訊息,悲痛得昏倒在船上。
李舜臣創制的北韓龜船,堅固巧妙,進退縱橫,敏捷自如,深得明朝軍士的稱讚,在戰鬥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北韓人民為緬懷中國援朝將士的功績,為邢玠、鄧子龍等英雄建立了廟宇,世代供人瞻仰。中朝人民在戰鬥中用鮮血凝成的戰鬥友誼,成為歷史佳話,一直在民間傳誦。
回覆列表
沒有這種事,援朝戰和奠定格局沒絲毫關係,非要說明朝格局論,那應該是成祖三徵蒙古,形成了對峙格局,援朝之前日本沒臣服,戰後依然沒有,照樣攻打琉球。。。所以這種新理論我是重來沒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