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德文
-
2 # 龍形2015
因為,中國文明比較早,在夏朝開始就有統一的國家意識,周武王時就建立九鼎,意為九州方圓,春秋戰國分裂了統一的中國,在民眾意識中大家都認為現實是分裂,國與國之間都想吞併佔有,所以名士們不管為任何國家效力,終極目標都是統一,,所以春秋戰國時代是戰亂的時代,小國土意識模糊,大統一思維清晰。
-
3 # 野樹春秋
這是現代人對古代人的一種誤解。
首先,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國家概念”諸侯國和國家並不是一個同義詞。所有的諸侯國都在周天子的最高領導之下。而且“國家”的概念是二戰時期才被強化和普遍認同的。所以名士向別的諸侯效力並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事情。
其次,當時的名士要服從家族利益或謀求個人發展在當時的分封制度下,個人的去留要服從家族的利益,如果家族需要個人去他國服務那是必須要服從的;同時謀士如果不能再本國得到重用,那就必然會去他國實現自己的價值。最典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本是魏華人,但是魏王並不能認識到商鞅的才能,所以商鞅只好到能施展才華的秦國去。
再次,很多名士為了避免迫害才去為他國服務這種情況是最多的。例如范雎,被小人中傷,因此被祖國迫害,好不容易逃出一命,所以只能到敵國去效命;再如伍子胥,楚王把伍子胥一家殺光光,伍子胥為了報復滅門之仇才到吳國效命,最終踏平楚國。
良禽擇木而棲。
這是一箇舊制度舊秩序被衝擊,新秩序在確立的時代,各國生死存亡的變革,導致思想,軍事,文化空前大繁榮,一句話,衝擊威權的時代。國的強盛發展與得到人才的需求結合得最為緊密,迫切。
人才,在這一時代,各顯神速,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人才藉此展示才華,追求進步,實現理想的大時代,故,突破地城的限制,人才以實施才華為目標,國家以人才擁有的按需組合。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