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禽醫生
-
2 # 成都農商通
新玉米作為飼料,常造成禽畜拉稀,飼養成本變高等問題,具體原因如下:
一、含水量高
新玉米含水量在15%-30%,玉米也不想坐以待斃等著被吃,高含水量讓玉米有了繼續繁殖後代的想法,新成代謝加快,一切反應都轉為為後代生根發芽提供幫助的方向進行。
如此一來破營養元素間的平衡被打破,維生素等活性成分被破壞,粗蛋白水平下降(可以理解為轉化成適宜玉米萌發的營養物質),飼料的利用率也就下降了。
也正是因為有水分的存在,加上倉儲中溫度適宜,一些受損的新玉米容易滋生黴菌,造成禽畜拉稀。
二、抗性澱粉
玉米作為後熟作物,採摘時籽粒中抗性澱粉含量高(抗性澱粉不消化不吸收,不會增加熱量,只能果腹,常用於減肥),儲存一個半月左右含量降低,轉化為非抗性澱粉,就可以消化吸收了,當然,這其實也是玉米為籽粒萌發提供營養而發生的變化。強行烘乾最會造成澱粉變性,直鏈澱粉增多,變得不易消化。
對於以上問題,我們針對性解決就可以了。
飼料生產上採用的糊化工藝等等就不說了,有那功夫我們還不如直接買成品飼料。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放。就像漚肥一樣,陳化一個多月再用,儲藏環境注意保潔。
第二個辦法就是混。高品質陳玉米混合新玉米使用,小麥、大米、糠、苜蓿、豆粕等混合新玉米使用,總之,儘量減少陳化前的新玉米用量。
第三個就是加。加入複合酶製劑,促新玉米中的物質分解,促進消化吸收。
一、新玉米水分大
新玉米,水分大,般新收穫玉米的水分在20%——35%,降雨使玉米難以充分乾燥,自然也就增大了玉米的生理活性,使儲藏穩定性大大降低,極易導致黴變。
易發黴。黴菌的衍生物黴菌毒素會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如雞的胸腺、脾臟、法氏囊、骨髓、肝臟等,大大降低雞體的抗病能力,增加雞群感染新城疫、禽流感、傳支等病毒病的東東網路集團小壯發病機率。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新收的玉米放置一個月,就可以餵雞了。因為放置時間長了可使玉米中大分子多糖轉化成容易吸收的澱粉,能量才能被雞很好利用。
二、新玉米黴菌毒素
黴菌生長需要適合的溫度、溼度、氧氣及能源。當溼度大於85%,溫度高於25℃時,黴菌就會大量迅速生長,併產生毒素。黴變玉米產生的毒素主要有黃麴黴菌、赤黴烯酮、伏馬黴素及嘔吐黴素等。
其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黴菌毒素破壞胸腺、脾臟、法氏囊、骨髓、肝臟等免疫系統,大大降低雞體的抗病能力。
產生有毒的代謝物,改變飼料的營養組分,降低動物對養分的利用,使養分利用率最少下降10%
造成畜禽採食量減少、嘔吐,甚至拒食飼料
生長緩慢和飼料利用率降低;
種畜禽生殖系統破壞、繁殖力低下甚至失去生殖能力
免疫抑制,畜禽抗病能力下降、中毒嚴重者導致孕畜流產,甚至死亡。
正常玉米籽粒皮色有黃色、白色、紅色、紫色、黃褐色多種,以黃白色為最多見。正常玉米的顆粒飽滿,無損害、無蟲咬、蟲蛀和發黴變質現象。
發黴玉米可見胚部有黃色或綠色、黑色的菌絲,質地疏鬆,有黴味。受黴菌毒素汙染嚴重的玉米,應該廢棄。對於輕度汙染的玉米,經適當處理可以達到飼用標準的,仍可利用。
三、對蛋雞的影響
玉米含水在14%的基礎上,每增加1%的水分,就應新增大約0.4%的優質豆油去平衡能量的降低(直接增加玉米打破配方的平衡性)。
新玉米普遍含18~20%的水分,由於沒有按照要求去新增油脂或使用的玉米過於潮溼,不能依靠新增油脂去平衡(含水過高的玉米加油太多雞拉稀),就會出現飼料能量降低性產蛋下降(嚴重時產蛋率可下降20%左右)。並很可能因為營養問題造成體重、體質的持續下降而成為潛在疫病問題。
但應該注意的是:新玉米的營養價值低,直接新增油脂結果會適得其反,有可能加重腹瀉,既浪費錢財,又損害雞群健康。
建議在使用新玉米的一週前,甚至更長時間前就把優質大豆油脂加上。
新玉米使用不當易造成飼料能量差異大,表現為產蛋下降、增重減慢甚至體重減輕、疫病風險加大等,最終導致經濟效益下降。
建議適度陳化,提前儲備一定量的高品質陳玉米,新舊玉米逐步混合新增過渡使用,待一個月以後完全替換;萬不得已時也可以經嚴格晾曬並陳化7周以上,確保含水14%以下。
此外,新玉米在新增飼料中,應在飼料中新增分解大分子多糖和黴菌毒素的生物酶和黴菌毒素吸附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