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5
回覆列表
  • 1 # 山西晚報

    她說,男孩出現這樣的表現,引發了家長尤其是媽媽們對孩子的性別發展的焦慮,其實無需過多擔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於性別角色的認同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首先,兩三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明確地表現出他們的性別意識,他們知道並且能夠正確地運用指示性別的標籤,爸爸或者媽媽,之後,就是男孩和女孩。等孩子兩歲半到三歲的時候,都能正確地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其次,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掌握了社會對男性和女性期望的知識,形成了對性別行為模式的認識和理解。他們知道女孩兒應該玩洋娃娃,要穿得像女人一樣,男孩兒則應該去玩卡車,扮演救火員。不過,能認識到性別是一種不能改變的事實,還需要一段時間。這個時期的孩子會認為如果他們真的願意,男孩兒就可以變成媽媽,女孩兒也可以變成爸爸。而且一個人只要換換衣服或者髮型就可以成為另一個性別的人。

    隨後,在孩子四到五歲的時候,他們就知道了大部分有關成人職業的條條框框。他們期待女孩成為老師或者是護士,認為男孩應該去做飛行員或者警察。學前兒童在劃分這些性別行為的時候,往往還是比較刻板的。因為性別角色的標準是不可以違反的基本準則。所以孩子辦家家酒的時候,會有很明顯的特徵,男孩扮演爸爸、警察,女孩扮演媽媽、老師。

    在孩子五到七歲的時候,才能夠真正地理解性別是一種不可能改變的特徵。所以到上小學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就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以未來為指向的性別認同。

    “四歲半的男孩喜歡布娃娃,他對性別的認同,還沒有那麼清晰或者是沒有那樣刻板地固定下來,他會覺得那個好玩,我也喜歡,那我就可以玩。從心理需求的角度出發,這個男孩子喜歡玩這樣的布娃娃,是因為布娃娃從外觀上看起來柔和、色彩鮮豔清新,給人的感覺會有一種想要觸控的慾望,也就是他的觸感可能會很舒服,這樣的感覺會讓觸覺相對敏感的孩子特別想要擁有,所以我們不需要擔心孩子性別認同,而是要關注孩子是否觸覺敏感度高,如果是這樣的話,媽媽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要有更多的耐心,更加溫柔一些,做感覺統合訓練調整孩子的觸覺敏感度。”趙霞說,喜歡這樣一個質感很好的布娃娃,並不見得因為那是女孩子的玩具他才喜歡,而是孩子的生理需求,所以我們要分開來理解孩子。

    一個三歲半的男孩想當女生,要留長頭髮,趙霞說,很可能是因孩子長得秀氣,其他人的一些誇獎和詢問的話給孩子帶來一些性別角色上的模糊和混淆,“出門後,別人會誇男孩長得漂亮,孩子會有這樣一些感覺,如果留了長頭髮,或者燙髮,或者穿裙子,可以讓自己更漂亮一些,獲得更多關注和認可,從而滿足被認同的需求。這就要求家長在今後的養育過程中,刻意關注孩子的內在品質,比如堅強、勇敢、努力、堅持,有意識地減少對孩子外貌的關注,孩子就會由外在的追求轉而注重自己內在品質的關注了。”

    趙霞說,三到五歲的孩子處於認同期,也是性別角色發展的階段,這就要求家長在帶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同一性,男孩就穿衣服和褲子,不要覺得好看就給孩子化妝、穿裙子,明確告訴孩子你是男孩。除了堅持同一性外,還要對孩子給予肯定及正面的認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告訴孩子他是小男子漢,對孩子的勇敢、勇氣給予肯定,千萬不要說“不要像女孩一樣哭”,這樣會給孩子造成誤導,孩子會觀察女生是怎麼樣的,而是要說“你是小男子漢,有什麼事可以大膽說出來”。

  • 2 # 旺寶家

    關於男女寶寶玩具的問題,我有寫過一篇文章,現在再回答下~

    性別刻板印象

    當我給我們家旺寶買粉色衣服時,招來了一些小議論“幹嘛給男孩子穿粉色啊...”,其實顏色本沒有男女之分,只不過是全社會共同的無意識。1918年的商業雜誌一篇評論就說“粉色更適合男孩,因為粉色是一個果敢而強烈的顏色”。而類似的刻板印象也延伸至寶寶們的玩具。

    越來越多人也意識到給玩具分性別是時代的倒退,英國一個叫“Let Toys Be Toys”(讓玩具迴歸玩具)的活動也在倡導銷售商們不再在玩具和書上用標籤區分男女,2015年Target百貨公司便宣佈去除兒童玩具的性別標籤,同年亞馬遜也取消了玩具下的性別分類。玩具商“wonder crew”的建立初衷就是為男孩子設計他們喜愛的娃娃。

    但是我們的性別刻板印象卻還是佔據主導,這個可以到我的主頁裡檢視BBC的短片《性別差異:男孩玩具vs女孩玩具》中的實驗,實驗員把男孩女孩互換名字和衣服,自認開明的陪玩志願者會把他們認為女性化的玩具給女孩(其實是個男孩)玩,男性化的玩具給男孩(其實是女孩),其中一個問題非常值得我們一起反思“性別差異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我們從小對待男孩女孩的方式造成的?”女孩空間識別能力不如男孩是不是與從小缺乏空間識別鍛鍊有關呢?

    孩子為什麼對玩具有性別傾向

    ❶家長的限制。

    一些家長有這樣的固有印象“男孩子玩娃娃就是娘娘腔,女孩子舞刀弄槍就是假小子”,所以當孩子還沒有選擇能力的時候,父母就給孩子選擇了“他們應該會喜歡”的那類玩具 ,而這部分玩具給孩子建立了最初的玩具偏好,男孩子沒有玩到娃娃的可能也就談不上喜歡了,等他們具備了選擇能力的時候,家長也會引導他們“那個是男(女)孩子玩的”。

    ❷社會的誘導。

    孩子們一方面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同而認同父母對玩具的性別判斷,另一方面也受到社會主流認知的影響,周圍的同性孩子玩什麼,他們也就更喜歡玩什麼。我們給別人家的孩子送禮物的時候也是帶著性別標籤在選玩具,給小男孩送一個粉色的娃娃容易不被理解,那麼不妨嘗試送送中性的玩具,而不僅限於玩具槍、機器人等。

    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

    兒童發育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們一直都擔心男女玩具的分化會給孩子們帶來負面影響,比如:

    ❶限制部分能力發展。

    不同的玩具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和技能學習有著不同的作用,比如洋娃娃、毛絨玩具可以給孩子安全感,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培養他們的同理心,教會他們如何照顧別人;樂高、積木、磁力片能夠培養孩子空間識別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滑板車、球類等能幫助提高孩子運動能力,增強他們的膽量和自信;角色扮演玩具嫩夠幫助孩子進行職業體驗並提高社交能力......因為性別而限制孩子的玩具型別就是限制了孩子發展的不同可能。

    ❷影響職業選擇。

    在我們的社會普遍認知裡,男性適合做機械工程師、程式設計師,女性更適合做老師、護士,儘管越來越多的男女實現了所謂的“性別職業跨界”,但是更多的人在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候還是陷在性別的暗示之下,這種印象源於孩子們生活的家庭、社會的主流認知,甚至可以說就是從小小的事比如玩具上開始的。

    我們承認男女天生不同,但是成人後性格、能力的巨大差異往往與後天發展限制有關,無論是一個男性兼具女性的溫柔體貼還是一個女性兼具男性的勇氣魄力,都能讓他們在更多的領域得到更好的發展。因為性別刻板印象,孩子發展出與某些職業相匹配的性格、能力的可能性就被抹殺了。

    ❸扼殺孩子天性。

    男孩子就該勇敢堅強不準哭?女孩子就一定要溫柔安靜不要鬧?大部分的性格是不該區分男女的,就像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外向,也談不上好壞之分,順應孩子那些無害的自然天性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幫助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而有少數的孩子是跨性別者,大部分這種情況都是先天基因決定的,不是任何人的錯,經過專家認定的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性別認同。擁有一個女兒還是兒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是我們的孩子。2017年加拿大參議院就通過了一項法案,允許政府將孩子從不接受孩子所選擇的“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的家長身邊帶走。

    父母應該怎麼做

    ❶提供多元化的選擇。

    孩子大約從3歲左右開始形成性別偏好,然後逐步顯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男孩或者女孩樣,3歲之前,完全可以不考慮玩具的性別傾向,而應該提供多元化的玩具供孩子選擇,不要跟孩子暗示“這個是男(女)孩玩的”,3歲以後也要淡化玩具的性別標籤,玩具應該以其功能和適用年齡為主要劃分依據而不是性別。

    ❷樹立家庭榜樣。

    男孩女孩從小在不同的性別標籤下成長起來的能力、性格不同與後天環境的強化一定有著重要的關聯,家長應該在這方面給孩子樹立榜樣,爸爸也可以炒菜洗衣、和媽媽討論哪件衣服好看,媽媽也可以換換燈泡、跟爸爸談談足球,這樣的家庭裡孩子更能夠在兩性方面得到更自由的發展。

    最後,希望未來任何人都不會因為我的男孩在玩洋娃娃,我的女孩在耍槍弄棒而感到奇怪,希望孩子們能有足夠寬容的環境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而不是他們應該要喜歡的玩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的有人會拋棄自己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