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投資拍片虧損者怎麼辦?為什麼很少聽到投資者抱怨
2
回覆列表
  • 1 # 璧奎

    本人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雖然不在電影圈內,但也看過了許多電影圈的風風雨雨。中國電影走到今天這爛片多,好片少,神片沒有的地步,按我的理解,主要有三個原因:(拿美國電影業跟中國電影業作對比)

    1.相比美國電影業,投資方和製片方水平不行。

    2.相比美國電影業,行業制度不行。

    3.相比美國電影業,拍電影的套路不行。

    ==========================分割線,開始碼================================

    首先,先解釋一下題主的問題。 題主似乎覺得拍出了爛片跟導演的水平有很大關係,有關係嗎?當然有關係,但是一部爛片的產生,不能全怪導演。電影的每一個細節都對電影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隨便下一部電影,拉到最後,你可以看到有多少工作人員製作這部電影,製片,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特效,音樂等等。然而除了中國電影圈的幾個大碗導演,某些不太出名的導演在拍攝時的話語權,其實是很小的。大多數時候,他們需要聽命於製片人或者是幕後大老闆。比如在在選演員的時候,投資方點名要楊冪……作為導演,你能怎麼辦?當然,你可以選擇不接這片,但是作為一個名氣不大不小的中國"‘青年‘’導演,大多數時候,只能去捧某些人的臭腳…再比如,劇本寫好,演員也不錯,正打算開拍的時候,投資方又來了,點名要加個女二號…作為導演,你又能怎麼辦?再悲慘一點的,前段時間的檀冰同學,都不用投資方出手,名氣大點的演員都能分分鐘弄死你(如果是真事)。

    而且,中國這個社會講人情,有些時候連一些知名演員都會被人情坑死,我反正絕對不會相信劉德華在充分考察《富春》的情況下接這片的。當然,人情有時候也是好事,可以給你拉來大老闆,好製片,牛導演,神編劇,但是我可以說中國80%的爛片都是因為人情,沒有一個導演會想去拍爛片,只有那些指手畫腳的投資方,推三阻四的編劇,毫無演技腳又臭的演員和老提奇怪要求的製片人,才會限制導演的發揮,才會讓那些導演兩眼一黑,內心乞求著:下部片就好了,下部片就不會這樣了…

    =========================二次分割,開始碼正題=============================

    中美電影業差距之製片方和投資方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一件事情:電影,或者說,中國電影,再或者說,徹底跌破藝術範疇底線的中國電影(並不是指所有),在中國,不是藝術作品,而是一門生意。既然是生意,對於投資方和製片方來說電影好不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賺不賺錢。好電影自然能賺錢,但是已經完成拍攝的差電影呢,怎麼賺錢?很簡單,只要有噱頭就好了,大投資,大牌演員,對觀眾來說,本身就可以作為後期宣傳的噱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富春》,投資和製片方估計在拍之前就知道這是部爛片了,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氣餒或放棄,反而他們互相鼓勵,出謀劃策,終於用瘋狂的宣傳攻勢和精準的營銷策略完成了不可能完成任務。可能有人說,《富春》只是個例,但是實際上,在《富春》之前,這種模式早就存在了,只不過沒有做的比《富春》更好而已。

    有人又說了,這件事跟中國投資方有什麼關係?即使在美國拍出了《富春》,美國的投資方也會用同樣的方法來保證票房。注意,這就是中國投資/製片方跟美國投資/製片方的區別:中國有大量的投資/製片方依賴這種模式。換句話說,中國的某些投資方和製片方早已喪心病狂,他們可以不用管劇本質量,導演水平和演員能力,只要你能拼成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我就能讓它賺錢。在電影開拍前,他們透過大幅度壓縮編劇,導演等常規制作開支,卻請到大牌的演員來創造噱頭,最後,在電影完成後,他們透過宣傳和營銷的方式擴散噱頭,從而盈利。這就是中國的爛片模式,每年大量的影片在還沒有開拍前,就已經註定了是爛片,但是往往他們都能盈利,畢竟中國市場太大,而且又有中國產片保護月,總有傻子(比如我)來買單的,不是嗎?

    峰\少點金現貨原油天然氣瀝青白銀指導: V訊號fsdj068

    另外,在中國電影投資業,有很多人…就根本不懂電影投資,他們大都腰纏萬貫,在江南一帶有自己的工廠或公司,想在另一個領域裡再創輝煌,也許他們的初衷是好的,只想為中國電影做出一些不求回報的貢獻(讓我睡女一號就好了),或者有那麼些回報(什麼?女二三四號也可以?那男一號呢?)。但是這些投資方,由於從未接觸過電影業,不知道其中的潛規則和流程,從而極易受人忽悠,他們就一個個拄著柺杖的盲人,獨自走在黑夜之中,等著他們的,不是友好的幫助,而是各種坑蒙拐騙砸打搶燒。 而且由於他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滋生了中國電影/電視劇行業一個深不見底的黑色產業,那就是兩頭忽悠。請看下節:中美電影業差距之行業制度。

    等等!標題是中美電影業差距之製片方和投資方,你丫還沒介紹美國的製片方和投資方呢!

    好吧…那美國的投資/製片方是怎麼決定是否投資一部電影呢?在高曉松《曉說》節目中(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2NDg5MDg0.html),提到華納的投資/製片方如何選擇劇本,投資/製片方一共十來個個人,第一個人數劇本頁數,差不多130來頁,那電影拍出來差不多130分鐘,說pass,給第二個人,第二個開啟劇本看男女一號有沒有75場戲,到了,pass,再給下一個人查型別,這劇本的型別比較符合潮流(殭屍,superhero)那就pass,再下一個人看…一直到所有人對這個劇本檢查通過了,然後他們再擬出大致的演員名單和預選的導演。再然後,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了,他們要開始決定投哪一個電影了!他們紛紛走向廁所,仔仔細細的把手洗乾淨,然後回到會議室開始……抓鬮……我沒開玩笑,他們真的是抓鬮。在電影的籌備階段,美國的投資/製片方往往只能透過初始的劇本,大致的演員名單和預選的導演介紹來判斷這部電影是否賺錢,但是過去他們經常投不準,就是看好的不賺錢,不看好的賺了大錢(比如《暮光之城》系列),最後他們決定…瞎投。實際上就是基本不看,用機率決定一切,這看似省事的方法,背後卻是有很大道理在的。要知道,在股市中風險分為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和非系統性風險(unsystematic risk),你投股票種類的越多,系統風險就越低並且越趨向於非系統性風險,換句話說,在你投了足夠多的股票後,你的總風險就會降低許多。同理也試用於電影行業,當你投了足夠多的電影,你的收益也變得穩定和可預測。

    在2005年到2010年之間,好萊塢前6大電影公司基本上市投15部到20部,就能收回成本了,在多投幾部就開始賺錢了,過了2010年,美國電影市場也開始往上走。在2013年,基本上只要能投13部就肯定能收回成本。(資料忘了在哪看了…大致就是這個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如何做海外推廣最有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