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
無聲電影(默片)時代,字幕不是處在螢幕下方,而是間隔在兩個畫面之間,像下圖一樣
這種字幕的實現,是直接把字幕印在膠捲上,然後接在連續拍攝的兩個畫面之間。
到了有聲電影時代,本國觀眾就不需要字幕了,而只有影片在國外發行,才會面臨配音或字幕的問題。
因為那時的感光材料還不夠進步,膠捲還沒有記錄聲音的能力,所以默片時代觀眾要聽到音效或者音樂的話,都是在現場有樂隊演奏的。早期的影院有點像戲院。
而您現在去看默片聽到的聲音,都是用數字音訊技術重新記錄的聲音。
如果想更加理解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轉變,那麼可以去看看《雨中曲》(1952)和《藝術家》(2011)兩部電影。
一.字幕:早期用圖片模組,後來寫在膠片上,再後來設計師用高效能、高精密度的鐳射在35mm膠片上蝕刻字幕。
二.畫外音:真人配音
字幕
無聲電影(默片)時代,字幕不是處在螢幕下方,而是間隔在兩個畫面之間,像下圖一樣
早期的這種字幕會讓觀眾產生一種斷裂感,容易齣戲,所以好的片子只有交代重要的資訊時才會出現圖出自《摩登時代》這種字幕的實現,是直接把字幕印在膠捲上,然後接在連續拍攝的兩個畫面之間。
如果有下圖這種翻譯字幕出現在底端,就只可能是在數字技術出現後加上去的。圖出自《藝術家》到了有聲電影時代,本國觀眾就不需要字幕了,而只有影片在國外發行,才會面臨配音或字幕的問題。
畫外音因為那時的感光材料還不夠進步,膠捲還沒有記錄聲音的能力,所以默片時代觀眾要聽到音效或者音樂的話,都是在現場有樂隊演奏的。早期的影院有點像戲院。
指揮和樂隊在銀幕下方圖出自《藝術家》圖出自《雨中曲》而您現在去看默片聽到的聲音,都是用數字音訊技術重新記錄的聲音。
如果想更加理解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轉變,那麼可以去看看《雨中曲》(1952)和《藝術家》(2011)兩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