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肯定一點諸葛亮北伐是以穩步前進的方式來拖延魏國的發展的。所以他每次北伐的目標很明確,最重要是穩,不敢有任何的冒險和重大的損失,其次是拖延魏國發展,還有一個內在原因就是提升國民士氣,凝聚力,鞏固對解決內憂問題所採取的一些措施的效果。下來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的過程:
228年冬天,曹魏將領曹休在石亭被東吳將領陸遜打敗,諸葛亮聽說魏軍大舉東進,關中兵力空虛。
於是諸葛亮寫信給其兄諸葛瑾言到:“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攀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於是諸葛亮出兵散關,包圍陳倉。不過郝昭已築陳倉城防備。
諸葛亮曾派郝昭同鄉靳詳於城外數次遊說郝昭投降,但郝昭堅決拒絕了。諸葛亮便揮軍進攻陳倉城。蜀軍沒有以大軍進攻,而是先用雲梯、衝車攻城,郝昭便用火箭射雲梯,當雲梯燃燒時,梯上的人便被燒傷,又以繩綁著石磨,掉下城牆,壓毀衝車。諸葛亮便轉用井闌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掩護士兵用土填平護城河,想直接攀城,郝昭於是建起內牆,令井闌失效。諸葛亮又挖地道,想突襲城中,郝昭又在城內挖下橫壕溝,擋下地道。
由於曹魏已經事先在陳倉做好了充足準備,加上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相方激戰二十餘日未有勝負。曹真派費耀等率軍來救,魏明帝也召張郃前往迎擊諸葛亮。此時蜀軍糧草不繼,又聞訊魏援軍快到,只好再退回漢中。在退師途中,成功殺死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
諸葛亮 一直都想形成東西兩面夾擊魏國的形式,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滅了魏國。但是自從荊州丟失了以後,他認為沒有這種可能了,所以他就希望吳國和蜀國同時攻擊魏國,所以他聽說了吳國大敗曹休的時候選擇了出擊魏國。但是畢竟不是自己國家,總有靠不住的時候,至於具體原因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諸葛亮選擇攻擊陳倉,因為他是通往長安的咽喉要道,但是這個問題魏國難道不知道嗎?他們派郝昭去鎮守陳倉,事實證明魏國沒有用錯人,郝昭成功守住了陳倉,諸葛亮也是無計可施。這時候魏國派遣兩位將軍前來援助陳倉,加上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況且自己糧草不足,不得已而撤軍。
有些人會說,諸葛亮神機妙算,用兵如神什麼的,那都是三國演義的神話,其實諸葛亮用兵一般般,政治才是他的強項。如果是其他將軍可能會採取一系列冒險措施,比如說:採取欺詐手段,正所謂兵不厭詐,具體的措施我就多說了,因為推測那些戰術沒有任何意義。至於為什麼糧草不夠,可能是因為諸葛亮不清楚郝昭的能力低估了他,以為陳倉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攜帶涼草不多。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諸葛亮主要是求穩,不敢冒險,不敢有重大損失,所以諸葛亮是在眾多的措施中採取了最為保險的一項——撤軍漢中。
縱觀諸葛亮所有北伐,是以求穩為主,滅魏國是不可能的,魏國有了大損失幾年就可以恢復,而蜀國甚至需要有幾十年才能恢復。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是從東漢末期開始的,但是在初期北方的經濟文明是大大超過南方的,更何況蜀國的山川之地了,經濟恢復的困難大家可想而知。
諸葛亮能做的只能是拖延魏國的發展了,而且是以求穩的方式。
我再額外補充一下,蜀國中諸葛亮是戰略家,政治家。法證和龐統是軍事家,戰術指揮者。
至於所提問題,我倒沒有發現有什麼好機會成功的,曹真不想三國演義演的那麼無能。可能大家的見解略有不同吧,有哪位大神可以給我指點迷津嗎?
首先,肯定一點諸葛亮北伐是以穩步前進的方式來拖延魏國的發展的。所以他每次北伐的目標很明確,最重要是穩,不敢有任何的冒險和重大的損失,其次是拖延魏國發展,還有一個內在原因就是提升國民士氣,凝聚力,鞏固對解決內憂問題所採取的一些措施的效果。下來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的過程:
228年冬天,曹魏將領曹休在石亭被東吳將領陸遜打敗,諸葛亮聽說魏軍大舉東進,關中兵力空虛。
於是諸葛亮寫信給其兄諸葛瑾言到:“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攀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於是諸葛亮出兵散關,包圍陳倉。不過郝昭已築陳倉城防備。
諸葛亮曾派郝昭同鄉靳詳於城外數次遊說郝昭投降,但郝昭堅決拒絕了。諸葛亮便揮軍進攻陳倉城。蜀軍沒有以大軍進攻,而是先用雲梯、衝車攻城,郝昭便用火箭射雲梯,當雲梯燃燒時,梯上的人便被燒傷,又以繩綁著石磨,掉下城牆,壓毀衝車。諸葛亮便轉用井闌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掩護士兵用土填平護城河,想直接攀城,郝昭於是建起內牆,令井闌失效。諸葛亮又挖地道,想突襲城中,郝昭又在城內挖下橫壕溝,擋下地道。
由於曹魏已經事先在陳倉做好了充足準備,加上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相方激戰二十餘日未有勝負。曹真派費耀等率軍來救,魏明帝也召張郃前往迎擊諸葛亮。此時蜀軍糧草不繼,又聞訊魏援軍快到,只好再退回漢中。在退師途中,成功殺死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
諸葛亮 一直都想形成東西兩面夾擊魏國的形式,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滅了魏國。但是自從荊州丟失了以後,他認為沒有這種可能了,所以他就希望吳國和蜀國同時攻擊魏國,所以他聽說了吳國大敗曹休的時候選擇了出擊魏國。但是畢竟不是自己國家,總有靠不住的時候,至於具體原因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諸葛亮選擇攻擊陳倉,因為他是通往長安的咽喉要道,但是這個問題魏國難道不知道嗎?他們派郝昭去鎮守陳倉,事實證明魏國沒有用錯人,郝昭成功守住了陳倉,諸葛亮也是無計可施。這時候魏國派遣兩位將軍前來援助陳倉,加上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況且自己糧草不足,不得已而撤軍。
有些人會說,諸葛亮神機妙算,用兵如神什麼的,那都是三國演義的神話,其實諸葛亮用兵一般般,政治才是他的強項。如果是其他將軍可能會採取一系列冒險措施,比如說:採取欺詐手段,正所謂兵不厭詐,具體的措施我就多說了,因為推測那些戰術沒有任何意義。至於為什麼糧草不夠,可能是因為諸葛亮不清楚郝昭的能力低估了他,以為陳倉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攜帶涼草不多。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諸葛亮主要是求穩,不敢冒險,不敢有重大損失,所以諸葛亮是在眾多的措施中採取了最為保險的一項——撤軍漢中。
縱觀諸葛亮所有北伐,是以求穩為主,滅魏國是不可能的,魏國有了大損失幾年就可以恢復,而蜀國甚至需要有幾十年才能恢復。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是從東漢末期開始的,但是在初期北方的經濟文明是大大超過南方的,更何況蜀國的山川之地了,經濟恢復的困難大家可想而知。
諸葛亮能做的只能是拖延魏國的發展了,而且是以求穩的方式。
我再額外補充一下,蜀國中諸葛亮是戰略家,政治家。法證和龐統是軍事家,戰術指揮者。
至於所提問題,我倒沒有發現有什麼好機會成功的,曹真不想三國演義演的那麼無能。可能大家的見解略有不同吧,有哪位大神可以給我指點迷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