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崔玉濤
-
2 # 兒樂融融
孩子以上情況符合孩子胃腸道功能的一般特點,由於小兒的的胃容量較小,胃的上口賁門較鬆弛,胃呈水平位,胃的下口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而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差,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和內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較差,以上種種生理特點是引起新生兒易嘔吐的原因。
對於孩子吐奶的,孩子需適量餵食,切勿過多過快,少量多餐,以減少胃部所承受的壓力,每次餵奶中及餵奶後,讓寶寶豎直趴在大人肩上,輕拍寶寶背部,這個動作可將吞入胃中的空氣排出,以減少胃的壓力。
透過以上方法以及隨小兒年齡的增長,就會逐步減輕,最後痊癒的。
小兒一旦發生嘔吐一定要讓頭部偏向一側,以免引起窒息,嗆咳等情況也是關鍵。
可以說以上是預防孩子吐奶的方法。
0-6個月的寶寶很容易吐奶。吐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剛吃過奶後馬上就會吐奶,另一種是吃了奶過了一段時間才吐奶。第二種情況就是常說的“吐奶瓣”。
寶寶吐奶瓣時,吐出來的奶與剛吃去的不一樣,看起來像是酸奶的樣子,還會有些絮狀物。
這是因為奶液進入寶寶胃部,與胃酸進行反應,奶類中富含的蛋白質會在酸性環境中變性,形成絮狀沉澱。當這些絮狀物經上從口中吐出或經下與便便一起排出體外時,就成了肉眼所見的“奶瓣”。
【生理性溢奶一般4-6個月後好轉】
吐奶分為生理性溢奶和因身體不適而吐奶兩種情形。
生理性溢奶是由於寶寶生理結構所致,屬與發育中的問題,會隨著寶寶不斷長大而得到改善。這種情況的吐奶一般在寶寶4-6月齡後會逐漸緩解。通常,男寶寶比女寶寶更容易出現生理性溢奶。
【學會拍嗝,預防生理性溢奶】
針對生理性溢奶的情況,媽媽應在每次寶寶吃奶後將他豎抱並輕拍其後背,讓寶寶打出1-3個嗝,排出與奶液一起吃進去的空氣。
拍嗝時手不僅要微微合攏成碗形,而且力度要適中。從寶寶的腰部往上至頸部輕輕拍打,直到寶寶排出奶嗝。常見的問題是媽媽們拍嗝太輕,所以效果不理想。
【側臥位,預防生理性溢奶】
剛剛出生的寶寶胃部與食管相連的賁門括約肌鬆弛,且胃呈水平位,還沒有形成生理彎曲,所以,吃奶後奶水極易反流回食道,引起嘔吐。
給寶寶拍嗝後,應避免晃動寶寶的身體,可以將寶寶置於側臥位平躺。
【這些情況的吐奶要及時就醫】
如果寶寶吐奶後仍然表現得很不舒服,嘔吐物呈棕色或綠色,或是呈噴射性嘔吐,那麼就應該及時就醫,因為這些症狀很可能是由於腸梗阻引起的胃食管反流或幽門狹窄所致。
頻繁、大量吐奶則可能代表寶寶有過敏、腸絞痛、腸脹氣或其他消化道疾病,需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