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並不厭學,可就是不想去學校,不能專心學習?
3
回覆列表
  • 1 # 流離不流離

    我想對父母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孩子厭學,往往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上學,不喜歡讀書,而是恰恰相反,他們太想好了,太想要達到自己內心那個好學生的標準,只是在這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現實層面的困難,他們做不到,因此只好滿懷憤怒的進行反抗。

    我們的父母往往不知該如何才能將自己關心孩子,為孩子著急的心情很好的傳達給孩子,並讓孩子理解,而通常這種不知該如何表達的焦慮很容易直接轉化為對孩子的命令與攻擊,因為這樣似乎我們就不必再體驗那種焦躁的無力感了。

    但對孩子而言,這種夾雜著焦慮的命令,會讓他們感到憤怒與委屈,尤其是當他們自己並沒有很好的可以獨立完成這個命令的方法時。當關心的心情透過命令的方式表達出來時,孩子很容易將其理解為,“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如果我不完成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對我生氣和失望,而這幾乎等同於他們會不愛我。”失去父母的愛,這對一個孩子來說將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一件事情,為了避免這樣可怕的結果出現,孩子不得不為自己的權益抗爭。

    當孩子進入了青春期,一部分孩子會如上文一樣,透過反抗的方式與父母的命令,或者在更大的層面上,與社會既有規則進行對抗,激烈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另一部分孩子,則似乎選擇了另外一種看上去更加平和的與父母相處的方式。

    很多家長常常會說孩子漸漸長大,好像很多事情都不太願意跟自己分享了,寧可一個人待著,或者和同學聊天,這讓我們的家長感到非常不安以及不滿,因為我們發現,我們似乎沒辦法再像從前一樣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同時孩子似乎也表現的不再需要依賴我們了。這對於一部分父母來說,是一件有些難以接受的事情,而這種難以接受的感受,類似於忽然有一天,我們發現,我們的孩子,不再是我們的了。

    孩子這樣的表現,通常包含兩種可能的含義。一種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會前所未有的意識到他們長大了,需要更多的自主空間和意識。因此他們需要透過象徵性的與父母保持一點距離,來更加清晰的認識到自己正在成長為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而不再僅僅是完全需要父母照顧,只能躲在父母背後生活的小孩子。如果我們願意暫時放下自己對於孩子的佔用與控制,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美妙的階段,因為正是由於我們在前期給予了足夠好的支援和陪伴,才能夠讓一個孩子從嬰兒期逐漸走向越來越成長的道路,我們的孩子正在一點點的長大,對父母的需要和依賴在減少的同時,向外去擴充套件人際關係的需求正在增長,他正在學習著如何去面對這個世界。

    胡因夢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有一天與孩子分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個階段的孩子的社會性發展的越成熟,說明他在心理健康層面發展的越順利。當然,願意對孩子放手,這需要我們的家長擁有非常強大的自我功能。

    而另外一種可能對比前一種會顯得有些悲傷,那就是當孩子不願再與父母溝通,傾訴時,往往意味著在這之前,當他企圖與父母進行溝通時,遇到了某些困難。比如說厭學的孩子,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上學,不喜歡讀書,而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太想好了,太想要達到自己內心那個好學生的標準,但是遇到了各種各樣現實層面的困難,他們做不到。孩子內心都快鬱悶死了,家長卻還在拼命責罵他:為什麼不去上學,別人都可以怎麼就你不可以?

    孩子求助的時候沒有被看見,後面的溝通就會變得更加困難,以至於很難去建立信任的關係,獲得幫助。

    只有當我們放下好與壞的評判,去接納攻擊,去理解和陪伴對方,做了與其他人不一樣的事情。這時孩子們才會勇於去呈現內心最真實的部分,並且他們也會看到,這些部分並不是那麼糟糕的。當他們逐漸學會如何與困難相處,那麼也就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方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沒有理查德·瓦格納這位音樂家,還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嗎?